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我对今文《尚书》在文献上的一般看法

然则《尚书·甘誓》中所说的“五行”,到底是什么性质?这便牵连到《甘誓》成立的时代问题。在谈到此问题之前,先略述我对二十八篇〔补记:若将《顾命》、《康王之诰》分而为二,则为二十九篇〕今文《尚书》的一般观点。

这二十八篇东西,在文献上我认为可分作三类。第一类是开始并无原始文献,而只有许多口头传说,这些传说,到了文化发展到更高的阶段时,即由史官加以整理、编纂,把口传的材料,写成文字的材料。希腊荷马有名的叙事诗《伊里阿特》( Iliad )和《奥德塞》( Odyssey ),实际也是由许多口传的故事组织而成。《尚书》中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当属于这一类。传说开始是以“口”为主,“古”字从十、口会意,所以历史是从口传开始的。对于这种材料,第一,我们应当了解口传它在时间上的持续性是很强的。因为古代进化得很慢,事物的变化又少,所以对口传的持续性特别大。第二,我们应当了解它的内容在口传中会不断地流动而有所增减、改变的,必须经文字纪录后,才开始定型化、固定化。在未有公认的统一纪录以前,因纪录所根据的口传有出入,所以文字纪录的彼此之间,在内容上亦可以发生差异。第三,不仅在开始以文字纪录代替口传的时候,常常不免假借纪录时流行的名词观念,以表现口传的语言观念,即在口传过程中,也常不免于由时代、地区不同而来的语言上的翻译。所以对于这种材料,只能从大体上加以论定。既不可因在大体上可以承认是真,例如尧舜是真有其人,唐虞真有其朝代,便认由传说而来的每一内容都是真的。也不可以因为内容的某些部分不可信,因而将其全部故事,也加以推翻。并且可信与不可信之间,是非常不易断定,万不可掉以轻心的。譬如《尧典》中所说的历象星辰,现在有的人便以为不足信,但我们只要想到古巴比伦在天文上的成就,则中国在唐虞时代已积累有了若干历象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在政治上是有一定的人加以传承,可以不受改朝换代的影响,因而保存了下来,又有什么稀奇?在古希腊时代已有事实上的民主政治,但到近代的启蒙时期,才把它作政治的理论而加以宣扬。则尧舜有了禅让,到了战国时代〔补记:应当说,到了孔子〕,乃把它当作政治的理想而加以宣扬,这在治史的立场上,有什么地方说不通,而必须倒因为果地加以反对呢?孔子“信而好古”、“多闻阙疑”,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可见他们都是有批判意识的人。但孔子对尧舜的称赞,《论语》对尧舜禹政权授受的纪录,孟子对尧舜的禅让,都说得那样的叮咛郑重,假定此数事,本来是出于战国时凭空而至的谣言,便能使孔子、孟子乃至另一思想系统的墨子,都这样笃信不疑吗?就现代考古学进步的情形来说,可以了解人类出现的时间、人类文化开始的时间,比过去所能知道的为长为早。而我们对古代的知识,尚极为有限。例如梅原末治在《中国出土的一群铜利器》一文中(《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创立二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介绍在河南卫辉出土的青铜所制的利器中,有的系把铁嵌入到里面去作刃,其年代为在纪元前一千年代之初期,这岂不把西周尚无铁的应用,由此以推断《禹贡》成编的年代的根据推翻了吗?《尚书·立政》乃周公告成王之辞,其中谓“其克尔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准此以推,则我民族在夏禹时声教所被,已经“至于海表”,因而对域中有所规划,这在周公是信以为真的,因为他不仅生在我们三千年之前,而且他是实际政治的负责人,看到了我们所不能看到的典册,加以他亲自把天下从商朝手中接收过来,他不能像一般文人样,随意地夸大,所以他的话是有权威性。然则今人凭什么理由、证据,而可认为《禹贡》上所说的疆域,不是三代相传之旧呢?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疑古派,对世界古代史研究发展的情形,对古代社会研究的进步的情形,多半是闭目不睹,而只凭个人想像所及,随意否定历史上的资料,合于自己想像的便以为是真,不合于自己想像的便认为是假,我觉得这是值得重新考虑的。《尧典》究写定于何时?我可以这样的推断:《尧典》里面的道德观念,较周初文献中的道德观念更为丰富,但孟子已把仁义观念加到尧、舜身上,《大戴记·五帝德》竟称尧为“其仁如天”,然而《尧典》上“敬敷五教”之语,可以说包括了义的观念;但没有出现仁的观念和礼的观念,这或许可以推断在《尧典》定写时,礼与仁的观念尚未十分流行。因此,它可能写定于西周之末、东周之初〔补记:应说为“写定于西周时代”〕。这便与《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左传·文公十八年》引用了《尧典》的话, 及《论语》、《墨子·节用中》引用了《尧典》的情形,皆可吻合。

《尚书》中第二类的材料,为将原典重加整理过的材料。此种材料,原有真实文献存在,但经过若干年后,尤其是经过了改朝换代以后,有人重新加以整理,以便于流传阅读。在整理时,不免把原文加以今译,因而杂有整理时的名词、口吻、气氛,但对于原有的底子并未加以改变。今日《尚书》中的《甘誓》、《汤誓》、《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洪范》等皆是。而负责整理的人,有三种可能:《甘誓》、《汤誓》等,代远年湮,且夏、殷亡而周继,可能是由西周的史臣所整理的。《洪范》是古代王者所积累的政治法典,可以说是要作为政治教材之用的,因此,它经过了箕子及周室的两重整理。又其次是由于传承的学者所作的小整理。凡是经儒家及墨家引用过的《诗》与《书》,几乎都有字句的出入,而属于儒家系统的,文句都较为顺畅,这即说明儒家系统对文字的整理工作做得比较多。

第三类是传承下来的原始资料。《商书》中的《盘庚》及《周书》,大体是属于这一类。但其中文句,凡经儒家系统引用过的,若以之与其前后未经引用过的文句来比较,都比较平顺,这即说明儒家系统的人,为了传授的方便,也不得不把当时史官或周公代周王宣布的诰诫,即所谓“王若曰”, 稍加整理了。

何以知道《甘誓》等篇是出于原典的整理呢?第一,从文体看,都是单一事件的完整纪录,既没有《尧典》等的“曰若稽古”,及由编纂而成的复杂内容,也不同于先秦诸子中所述的古代故事,都是与上下的议论相连,因之,从内容与文体看,总没有独立性。先秦有能力凭空编造出这些东西的人,要就是把它容纳在一连贯的故事中,要就是把它容纳在表达自己思想的议论中。主张《甘誓》这些东西是出自战国人之手的人,谁能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找出以一事件为单元的独立而完整的文体之例?第二,从内容看,它们的文字,虽比周初文献远为平顺,但如前所述,周初文献中的道德观念,较《尧典》为单纯,而《甘誓》、《汤誓》等文献中的道德观念,又较周初文献更为单纯。这只要稍为留心作一对比,不难立刻可以承认的。但今人却多在这些文献中找出许多证据,以证明这些都是战国的伪造品,我现在试以屈万里先生最近《〈尚书〉中不可尽信的材料》一文 中关于《甘誓》、《洪范》的部分,稍加检讨,因为这牵涉到五行的问题〔补记:屈先生对《尚书》的观点,多本之陈梦家《尚书通论》,而未出其名。陈著我到港后始看见〕。 bXReSNh6CRul8+f3JUgyAr58VSc0pQsXt0HmTyazTiLA9fEuFqsYWg1nXq6Kwlu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