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统一的根源——性情之正

不过,没有能从社会完全孤立起来的个人,即每个人的个性中都应当带有社会性,岂特伟大的诗人?但历史上的独裁专制者,即使凭借着伟大的权力,也难使社会一般人与他同其好恶。难道说这种人便没有性情,没有个性吗?他的性情、个性,何以会不含一点社会性,却使其孤立至此?而诗人又有什么魔术,能使社会乃至后世的人,会与他同其哀乐而受到他的作品的感动呢?这在中国传统的文学思想中,常常于强调性情之后,又接着强调“得性情之正”。所谓得性情之正,即是没有让自己的私欲熏黑了自己的心,因而保持住性情的正常状态。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个根本信念,认为凡是人性,都是善的,也大体都是相同的,因而由本性发出来的好恶,便彼此相去不远。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基本条件,首先在不失其赤子之心,不失去自己的人性;这便是得性情之正。能得性情之正,则性情的本身自然会与天下人的性情相感相通,因而自然会“揽一国之心以为己意”;而诗人的心,便是“一国之心”。由“一国之心”所发出来的好恶,自然是深藏在天下人心深处的好恶,这即是由性情之正而得好恶之正。人总是人,人总是可以相通相感的。诗人只要相信自己不是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的独夫,则诗人的个性中自然有社会性;个性的作品,自然同时即是社会性的作品。所以郑康成在《六艺志》 中除了强调诗人“莫不取众之意以为己辞”之后,接着便说:

假使圣哲之君,功齐区宇,设有一人独言其恶……海内之心,不同之也。无道之君,恶加万民,设有一人,独称其善……天下之意,不与之也。必是言当举世之心,动合一国之意,然后得为风雅,载在乐章。

郑康成 的话说明了两点:第一是说明只要是自己站得住脚,便不怕他人的批评。第二点是说明自己若太不像样子,便养再多的歌功颂德的文人,乃至勒令他人反复诵念自己所说的不三不四的话,实际也只会引起更大的唾弃。而诗人之所以能成为诗人,诗之所以能成为诗,乃至文艺之所以能成为文艺,必定不是看一二权贵的颜色,而“必是言当举世之心,动合一国之意”;其根底,乃在保持自己的人性,培养自己的人格;于是个性充实一分,社会性即增加一分。在中国传统的文学思想中,总认为作人的境界与作品的境界分不开,大家应当从这种地方去了解其真实的含义。 k7nes9Y8Aiys9o1pimixRE9yMLdb3As5y+qSu7eTXjghL6LcUbs3xD7ysdUzk99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