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九节
孔子对文学的启示

这里还得补充一点的是,孔子为人生而艺术的精神,不仅表现在音乐方面,对文学也有伟大的启示。孔门四科中的所谓“文学”,乃指古典之学而言。四科中的所谓“言语”,则发展而为后来的所谓文学。因为在孔子时代,表达人的思想和感情的,主要还是语言而不是后世所谓文学或文章。当时及其以前的文字纪录,多出于史官或学徒之手。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我想这是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推广了说,也即是注重文学的艺术。春秋时代,盛行以歌诗见志的风气,这也是语言的艺术形式之一。孔子又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论语·阳货》)按这一段话,孔子是认定诗乃美与善的统一表现,并附带指出其在知识上的意义。“可以兴”,朱元晦释为“感发意志”,这是对的。不过此处之所谓意志,不仅是一般之所谓感情,而系由作者纯净真挚的感情,感染给读者,使读者一方面从精神的麻痹中苏醒;同时,被苏醒的是感情;但此时的感情不仅是苏醒,而且也随苏醒而得到澄汰,自然把许多杂乱的东西,由作者的作品所发出的感染之力,把它澄汰下去了。这样一来,读者的感情自然鼓荡着道德,而与之合而为一。朱元晦释“兴于诗”(《论语·泰伯》)时说“……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于此而得之”;这便说得完全,这也是古今中外真正伟大的艺术所必会具备的效果。“可以观”的“观”,郑康成释为“观风俗之盛衰”,朱元晦释为“考见得失”;我再补充一句,也即是卡西勒(E.Cassirer,1874—1945)在其《论人》( An Essay on Man )一书的第九章“艺术”里所说的“照明”作用。是使读者“见透了作品所表现出的感情活动,因而进入于感情活动的真正的性质与本质之中”(日译本页二〇九)。他又说:“演剧艺术,能透明生活的深度与广度。它传达人世的事象、人类的运命及伟大与悲惨。与此相较,则我们日常的生存,是贫弱而有点近于无聊。我们都感到漠然、朦胧,与无限潜伏的生命力。此力一面是沉默,一面从睡眠中觉醒,等待着可以进入于透明而强烈的意识之光里面的瞬间。艺术优越性的尺度,不是传染的程度,而是强化及照明的程度。”(同上,页二〇九至二一〇)按所谓强化,是指由艺术作品所觉醒的感情意识的集中而言,这正近于孔子所说的“兴”;而“照明”则正是孔子所说的“观”了。“观”是由作品而照明了人生的本质与究竟。

十九世纪英国的文学批评家亚诺尔特(M.Arnold,1828—1888)其在“Wordsworth”论中说“诗在根柢上是人生的批评”,“诗的观念必须充分地内面化,成为纯粹感情,与道德的性质同化”(土居光知著《文学序说》页二三五)。正如我前面所说,经澄汰以后的诗人纯粹感情,自然而然地与道德同化。所以受到这种感情的感发(兴)照明(观)的读者,自己的感情也纯化了,也道德化了,人与人的障壁,自然而然地解消了,这便会发生与“乐者为同”的“同”相等的作用;此时正是由人生的艺术性,而鼓动并支持了人生的道德;这也是美与善的谐和统一。所以孔子接着便说:“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至于“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乃附带的知识意义。孔子对于诗的作用,是把握到由诗的本质所显露出的作用。诗的道德性,是由诗得以成立的根源之地所显露出的道德性。孔子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观,实即由于把文学彻底到根源之地而来的文学观。这里所引的几句简单的话,当然会给中国后来的文学以无穷的启示。 Efi9OCJj4tSrgib/JmGq6aHG/hgKexQKTqyTauwbpQcLXca+8YEv/VtU3/mEJ27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