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节
音乐艺术价值的根源

由孔子所传承、发展的“为人生而艺术”的音乐,绝不曾否定作为艺术本性的美,而是要求美与善的统一;并且在其最高境界中,得到自然的统一;而在此自然的统一中,仁与乐是相得益彰的。但这并不是仅由艺术的本身,即可以达到。如前所述,艺术是人生重要修养手段之一;而艺术最高境界的达到,却又有待于人格自身不断的完成。这对孔子而言,是由“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的无限向上的人生修养,透入到无限的艺术修养中,才可以做得到。而此时之乐(音洛),是与一般所说的快乐,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层次,乃是精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的大自由、大解放的乐(音洛)。这落实到音乐上面,便不能不追问:由音乐最高境界所能得到这种超快乐的快乐的价值根源,到底是什么?前面虽已稍稍提到,但还有进一步去探索的必要。假定不把这种地方厘清,则由孔子所把握到的艺术精神不显;因而易使人只停顿在“世俗之乐”上面去了解。儒家说“乐由中出”的话,表面上好像是顺着深处之情向外发,但实际则是要把深处之情向上提。这种向上提,也可以说是层层提高,层层向上突破,突破到为超艺术的真艺术,超快乐的大快乐。所以我应再回头来解释下面的几段话。

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静”的第一义是纯净。纯静便自然安静。有情故有乐,情是动的。但在人性根源之地所发之情,是顺性而萌,可以说是与性几乎是一而非二。《乐记》前面有两句话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人性一片纯真、纯善,无外物渗扰于其间,此处有什么“欲动” 这类的东西可言?故说它是静。“乐由中出”,此“中”并非是感于物而动的“性之欲”,而是“湛寂之中,自然而感;如火始然,如泉涌出”。 孔门即在此根源之地立定乐的根基,立定艺术的根基。所以“乐由中出”,即是“乐由性出”。性“自本自根”的自然而感,与“感于物”而“动”不同;其感的性格依然是静的。乐系由性的自然而感的处所流出,才可以说是静;于是此时由乐所表现的,只是“性之德”。性德是静,故乐也是静。人在这种艺术中,只是把生命在陶镕中向性德上升,即是向纯净而无丝毫人欲烦扰夹杂的人生境界上升起。这一直到阮籍的《乐论》,尚知此意,所以他说“圣人之作乐,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顺着此种根源之地去言乐,所以“大乐必简,大礼必易”。简易是由静而来。简易之至,以至于“无声之乐”。无声之乐,即是乐得以成立的在根据之地的本性的“静”的完成。《礼记·孔子闲居》第五十一:

孔子曰:“‘夙夜基命宥密’,无声之乐也。”

孔子曰:“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声之乐,气志既得……无声之乐,气志既从……无声之乐,日闻四方……无声之乐,气志既起……”

按《孔子闲居》篇乃就诗教而总持言之。如前所说,诗教亦即乐教。孔子就诗教而言“三无”、“五起”之义。“三无”是指“无体之礼”、“无声之乐”、“无服之丧”而言。《论语·阳货》:“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八佾》:“子曰……丧,与其易(治也,办理周到之义)也,宁戚。”《子张》:“子游曰,丧至乎哀而止。”则就《论语》言之,本已含有三无之义。所以《礼记》的《孔子闲居》篇,实为孔门相承的微言的阐发,此不详述。今谨就无声之乐,略加解释。

《诗·周颂》:“昊天有成命,二后(文王、武王)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郑《笺》:“早夜始顺天命,不敢解(懈)倦,行宽仁安静之政,以定天下。宽仁,所以止苛刻也;安静,所以息暴乱也。”盖郑《笺》以宽仁安静之政释“宥密”,而孔子此处引之,即作“仁德”解释。仁德由天所命,“夙夜基命宥密”,即是“无终食之间违仁”。 前面提到过,仁的境界,有同于乐的境界。人的精神,是无限的存在。由乐器而来之声,虽由其性格上之“和”而可以通向此无限的境界;但凡属于“有”的性质的东西,其自身毕竟是一种限制;所以在究竟义上言,和由声而见,此声对此无限境界而言,依然是一拘限。无声之乐,是在仁的最高境界中,突破了一般艺术性的有限性,而将生命沉浸于美与仁得到统一的无限艺术境界之中。这可以说是在对于被限定的艺术形式的否定中,肯定了最高而完整的艺术精神。

接着孔子是以“气志不违”、“气志既得”、“气志既从”、“气志既起”,再加上“日闻四方”,为无声之乐。马浮先生引蓝田吕氏曰:“无声之乐,是和之至。” 又引庆源辅氏曰:“气志不违,则持其志,无暴其气矣。气志既得,则志帅气,而气充乎体矣。气志既从,则养而无害。日闻四方,则塞乎天地之间矣。气志既起,则配义与道,合乎冲漠之气象矣。” 气是生理作用,志是道德作用。无志之气,只是一团幽暗的冲动,即今日之所谓“潜意识”或“意识流”。无气之志,乃是一种理想性的虚无,朱元晦常以“无搭挂处”加以形容。志与气二者皆具于人的现实生命之中,但二者经常发生矛盾、抗拒,这里便如前所说,需要有乐以养心、礼以制外的修养工夫。而孔子上面所说的话,总括一句,是生理的欲动,融入于道德理性之中,生理与道德,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已得到彻底的谐和统一与充实。此之谓“气志不违”、“气志既得”、“气志既从”、“气志既起”。这种精神状态的本身,已完全音乐艺术化了。人生即是艺术,于是“为人生而艺术”的外在艺术,对人生而言,反成为可有可无之物,所以站在极究之地以立言,便归于“无声之乐”。马浮先生说:“三无之中,以无声之乐为本。有无声之乐,发有无体之礼,无服之丧。” 并谓:“此皆直探心术之微,以示德相之大。” 所谓心术之微,只是一个仁字。马氏更推广其义曰:“三月不违仁,不改其乐,无声之乐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无声之乐也。……耳顺、从心,无声之乐也。……默而成之,不言而信,无声之乐也。……其所存者,无非至诚恻怛;其感于物也,莫非天理之流行。故曰,无终食之间违仁……人心无私欲障蔽时,心体炯然,此理自然显现,如是方识仁,乃诗教之所流出也。” 我愿补充一句,此亦即“乐教”之所从出,亦即孔门“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之所从出。今日要领取儒家真正的艺术精神,必须在这种根源之地领取。论中西艺术之异同得失,也必须追溯到这种根源之地来作论断。否则依附名义,装套格架,只是不相干的废话。 q+ib7iqg/NuXK2ke4hPRyMdZdi/94BTyqsoZ9w5q5icyLZ5+zqi5J0xO2K5Ch1K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