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乘风破浪

朱靖江

人类学近年来在中国呈蓬勃发展的态势,无论是学科体量的不断扩展,学术价值的丰富阐释,还是学术研究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深度介入,均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影视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在近两年来亦有较为活跃的学术表现,学界同仁面对迅猛发展的当代视觉文化,积极应对,通过研究、教学、影像民族志创作和学术展映交流等形式,建构学科共同体,不断激发该学科的学术活力。

近两年间,影视人类学的学术研究议题多元,成果丰富。首先,影像民族志与民俗学的结合,即在影视人类学的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中,对当代民俗文化进行更有深描意义的影像表达。如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组织的“民俗影像”专题中,熊迅探讨了影像作者与被拍摄对象的合作关系,陈学礼阐述了民族志电影中文字与影像的叙事张力,张举文反思了民俗影像创作的伦理问题,笔者对中国民俗类纪录片的发展进程进行了历时性的梳理与归纳,探讨了影视人类学在乡土中国文化表达中的价值。其次,影视人类学与动画研究、创作的交叉关系在最近一段时期内得到集中探讨。如《当代电影》在《电影理论》栏目发表多篇“人类学动画”论文,孙玉成、董佳佳探讨了人类学语境下动画在阐释、描述与呈现文化事象中的具体实践,李刚、黎珂位论述了纪实性动画影片以记忆再现、视觉传播和文化图景描述为路径的民族志书写,龚念、刘丹亚对 20 世纪后半叶穆斯塔法·阿拉萨内与让·鲁什的人类学动画实践进行了系统介绍,勾勒出人类学与动画电影之间长久的学术关联。上述研究展现出动画与新媒体参与人类学影像书写的新趋势。此外,学界对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史也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如梁君健细致探讨了让·鲁什的“电影通灵”观念,以及美国民族志电影导演罗伯特·加德纳的符号学、诗学创作导向;笔者对 1930 年代德国考察队在西藏拍摄的民族志电影以及 1950 年代有关西藏民主改革的纪录片进行了学术讨论。此外,2019 年度影视人类学的研究方向还包括VR、短视频等新媒体、网络影像与虚拟社区、影像记录与非遗保护以及宏观视觉文化(仪式、器物、纹样)等领域。不仅学术研究成果产出可观,而且基本做到了兼顾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历史脉络与当代实践、传统主题与新生现象的研究范式,并在多个交叉领域取得显著突破。

2019 年以来,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学术交流与影片展映活动持续密集,尤以第三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文明互鉴”国际影视人类学论坛、首届华语音乐影像志展映以及第一届“大视野”视觉文化国际论坛最为盛大。2019 年 10 月,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以及国家图书馆等联合承办的第三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隆重举行,共有 55 部优秀中国民族志纪录片集中展映与交流,并被中国民族博物馆与国家图书馆收藏。著名人类学家庄孔韶教授获颁影视人类学终身成就奖。同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文明互鉴”国际影视人类学论坛,邀请了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主席小泉润二教授以及挪威、荷兰、印度尼西亚、韩国、津巴布韦等多国学者,与中国学者共同探讨影视人类学在当代世界的学科发展现状及其在社会文化层面的具体运用,这是近年来体现本学科学术追求的国际盛会之一。而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首届华语音乐影像志展映,在上海大剧院陆续放映和研讨了 40 余部影像作品,这是中国音乐学界第一次以影像展演的形式传播、交流音乐人类学的田野记录与研究成果,既将“音乐影像志”的概念传达给学界和公众,也拓展了原本基于文字或谱面展开的音乐研究空间。2019 年末,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的第一届“大视野”视觉文化国际论坛,是近年来华南地区举办的最大规模的视觉文化学术会议,与会学者近百人,研讨议题包括影视人类学、动画民族志、数字影像技术、视觉文献以及多学科的“跨界观看”等,特别是论坛与广州国际纪录片影展联动配合,在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产业合作之间搭建了一座重要的桥梁。除上述学术活动之外,杭州“西湖青年纪录片论坛”、成都“藏羌彝走廊影像艺术节”、北京“东北亚民族文化论坛”等,都在不同层次上融入了影视人类学的环节或学术理念,体现了影视人类学与周边学科日益密切的互动关系。

与大型论坛相对应,2019 年,中国多所学术机构开展了影视人类学的系列讲座、展映、工作坊与创作实践活动,进一步彰显了影视人类学的学术能动性。如南京大学社会学系邀请鲍江、陈学礼开设“影视人类学与民族志电影实践”课程,通过六周的集中授课与摄制活动,完成了较为系统的学术训练。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在暑期开设了“‘云大—北大魁阁工作站重建’教学与实践工作坊”,组织两校本科生赴勐海县曼腊村进行影视人类学学习与创作,完成了 6 部民族志纪录片的摄制,培养了学生的理论视野和田野能力。近两年来,浙江大学、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均举办了影视人类学系列讲座与放映活动,邀请刘湘晨、朱晓阳、富晓星、梁君健等多位学者开设学术讲座,向广大师生普及影视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讲解民族志电影的学术价值与文化贡献等。

在公共文化领域,影视人类学也发挥了日益显著的作用。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持的“中国节日影像志”“中国史诗百部工程”两项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抢救性保护记录人才培养项目”,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培训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中青年摄影人才培训工程”等多个文化保护与培训项目中,影视人类学均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甚至在青海、广西、四川等地的乡村与牧区,当地村民也运用民族志纪录片的记录与表达功能,从事民族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实践工作。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19 年在全国院线上映的纪录片《大河唱》,获得“龙标”并有望在 2020 年公映的《寻羌》《书匠》《黄河尕谣》等影片,在影片的选题、调研与田野摄制方法等方面,都有力地实践了影视人类学的学术诉求与文化理想。“把摄影机埋在土里”,就是中国人类学影像工作者存续文化遗产、沟通公众话语的代表性成果。

综上所述,最近两年间,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发展乘风破浪,学术成就蔚然可观,是当代中国人类学乃至社会科学不断前行的前哨之一。而在新的十年当中,影视人类学一方面将持续深耕学术土壤,扎根人类学田野;另一方面也将继续发挥其交叉、跨界的学术引领作用,倡导学者、影像工作者投身中国实践,在理论、创作、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领域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 BGmh8nyxA3UJiGiJ/ORhR1MJgW/tNktUGglPLSkjnIjRBPvzl9rHGLcBRn6/LjZ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