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唐书·地理志》中,上思州已经出现在邕州都督府所管的羁縻州中。
《宋史》沿袭了《新唐书》的说法,而《元史·地理志》中则未载其名。上思州在今广西上思县,地处明江上游的十万大山。十万大山是横亘在今中越边境地区的一系列山脉的总称,而明江中下游即为明代思明土府的地域。这两个临近区域在宋末至明初均为黄姓土酋所控制,二者之间保持着联姻关系,说明二者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地域整合关系。
我们从解缙碑文可知,明初,思明府知府黄忽都的继室英氏(黄广成的母亲)来自上思州黄姓土酋家族,其父乃“海北道元帅知上思州,讳杰”。在黄忽都及其原配赵氏去世后,英氏便承担起“扶持其家”的重任:“夫人赵氏先卒,生子广平,时年十二。继室英氏,海北道元帅知上思州讳杰之女,生子广成,甫七岁,英氏扶持其家。”康熙《思明府志》中收录的《思明黄太恭人墓志铭》
对英氏的描述是:
所以子孙皆幼有成立,太恭人教之也。岂惟教其子孙哉?夫亡子幼,与其子数从征伐也。抚其人民,睦其宗戚,任其供输,给其乏绝。居者有安生之乐,行者无后顾之忧,三十年思明黄氏之维持也,非两宗之积庆焉,能至是哉?
在西南地区的边缘人群中,妇女在家族、政治以及军事活动中扮演着较为突出的角色。
关于英氏的家世,《思明黄太恭人墓志铭》的记载是:
太恭之先与黄氏(指思明黄氏——笔者注)皆家山东,从狄武襄公平交南,分镇邕管,世有爵土。太恭人父,知上思州,升海北道元帅参知政事同平章,移守南宁,尽忠胜国……母太夫人(指英氏母——笔者注),上思州仙洞宦族,平章公死之后,家益落,无他兄弟,乃迎养之致孝,今年八十有三矣。
《思明黄太恭人墓志铭》虽然也是署名“解缙”,但考虑到这篇墓志铭中包含了完整的“山东移民”“从狄征侬”等情节,故笔者认为其很可能是托伪之作。此外,这篇墓志铭还称黄太恭人是在永乐八年(1410)十一月下葬的,而此时解缙已在回京奏事的途中,早已离开了思明府。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这篇“伪作”,我们只是无法判断其出自何人之手、产生的具体时间,并不影响对其内容进行一番分析、探查。
这篇墓志铭指出,上思黄氏与思明黄氏一样,都来自山东青州,随狄青征侬智高而来到广西,平定侬智高起事后便定居下来,“世有爵土”。英氏父亲去世后,上思黄氏便日渐衰落下来,英氏因无兄弟姐妹,母亲便为她“迎养”。那么,在宋末至明初这段时期,上思黄氏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故,才落得如此下场呢?
虽然上思州之名早已见于《新唐书》《宋史》等官方史籍,但宋代及之前的上思州情形,却无史料记载。直到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中央王朝才第一次将视野聚焦到这个地方。《元史》载:“时广西两江岑雄、黄圣许等,屡相仇杀,为边患。”
史料中的黄圣许,就是当时上思州的土酋。其经常和右江土酋发生武装对抗,由此造成边患。在时人为曾领兵讨伐黄圣许的将领刘国杰撰写的墓志铭中,记载了黄圣许起事的情形:
初,左江土官黄圣许内附,赐以金符,授上思州知州。而圣许雄据一方,伪立名号,结连交趾,以为外援。聚众二万,劫掠溪峒山寨九十有二,声言将取邕州。
由上则史料可知,上思黄圣许相当独立且势力强大,“伪立名号,结连交趾”,不但“劫掠”众多溪峒,还有攻打邕州的计划。
而元人所作《招捕总录》中,则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攻讨、招抚黄圣许的过程:
至元二十九年闰六月,知上思州黄圣许反,聚二万人,断道路,结援交趾,借兵攻邕州。遣副枢密程鹏
讨之。圣许战败,率三十人逃入交趾。既而,复至边地攻劫。
三十一年,同知两江宣慰司事杨兀鲁台上言,能不用兵招降圣许,从之。八月,圣许劫帮团长山隘,又与交趾兴道王结婚。未几,诏赦罪,许自新,行省差兀鲁台赴贼黄合巢内开读。圣许经一月亦不出,复以二万人讨之,时贼屯上思州那笞栅、三忒栅、细良栅、石佛栅、那结栅、那次栅等砦。杨兀鲁台上言,圣许两招不出。三月七日,令子志宝同大小头目一千余人来言。圣许曾对天陈誓,不肯出官。赍到降状称,杨兀鲁台赍圣旨来招,岂不欣悦,望北谢恩外,圣许虽有誓不出,情愿投降,当令儿孙头目出官。圣许还本州,招集逃户复业。行省以圣许不出,依前进讨。三月十九日,圣许生日,坐草房正厅,紫罗盘领衫,里
金带,据银交椅,其上悬朱漆金字阙牌,参贺人三呼万岁。
明年正月,圣许驻上牙、六罗、茅山林。既而兵败,自兜半山走交趾亨村、晚梦。久之,闻官军回,复还,由旁村至峙细潜居。官军约十月一日会合进讨,圣许败,获其妻女。
大德元年二月五日,圣许遣其子志宝,赍状赴广西两江道宣慰司出降,赴阙。寻诏圣许朝京师,圣许不肯,挟志宝走交趾万宁寨。志宝不听,逃回,诉于官。
六年,圣许复回故地,居凤凰旧巢,攻围诺屯、仙洞屯。既而,又使人来告降,且乞还其所虏之妾,朝廷羁縻之。延祐元年正月,圣许陷忠州,杀黄知州等。
从《招捕总录》可知,黄圣许对元军采取的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式的游击战术。即当元军前来攻讨时,圣许就逃入交趾;而当元军撤退后,圣许又复回旧巢,甚至攻略其他的州峒。
《招捕总录》还指出,黄圣许“与交趾兴道王结婚”。
须知,兴道王陈国峻既是安南陈朝
最为著名的将领之一,又是权倾一时的皇族。他本是陈朝开国皇帝陈日煚的侄子,因在抵抗元军于至元时期对安南的两次大举进攻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故死后成为本国民众最为崇敬的神明之一。《大越史记全书》对陈国峻的介绍是:“故重兴
间、有不世之功、名闻北虏、每称安南兴道王而不名。殁后,谅江州县灾疹、人多祷之。至今岁时、国有寇贼、致祭神祠、剑匣鸣、必大捷。”
陈国峻的两个儿子,也分别受封为兴武王、兴让王。陈国峻本为皇族,又与皇帝一脉通婚。据《大越史记全书》载,甲戌二年(宋咸淳十年、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册皇长子昑为皇太子、纳兴道王长女为太子妃”。
黄圣许与陈国峻缔结姻亲则意味着,上思州黄氏与安南陈朝当时最有权势的家族形成了某种结盟关系。
鉴于黄圣许与安南陈朝的密切关系,继程鹏飞之后,主持征讨安南事宜的将领刘国杰曾致书安南朝廷:
顷岁以来,致使黄圣许,阴结外境之交,内蓄不庭之志;我是以有海隅之役。不意执事,纳我叛臣,自开边衅……夫上思之地,绝长补短,不至数百里;家计户算,人民不满五千宅。逋逃之渊薮,而执事又为之援者也。初谓圣朝之与执事,而执事之与黄圣许,孰重孰轻?天下之广,四海之众,与夫蕞尔上思,孰大孰小……
为今之计,其策有三,试为执事书之。兹者圣许,天地不容,神人共怒,脱身远窜,冯藉威灵,如死狗系颈,不烦加兵,就缚来降,通好如故,此上策也。上思地界,联于执事,或左右一二同恶,诱令舍匿,未之闻知,宜速乘此机会,掩而勿失,函首以献,此中策也。以奸宄为唇齿,海岛为藩篱,隐忍爱护而不发,犹豫狐疑而未安;内有容奸纳叛之名,外失以小事大之义。坐待胜负,临岐一决,此下策也。
由第一段引文可见,安南朝廷对上思之地颇有觊觎之心。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上思州处在崇山峻岭之中,元朝的势力难以企及。在第二段引文中,为了消灭黄圣许的势力,刘国杰对安南朝廷可谓极尽威逼利诱之能事。但并没有材料显示,安南方面曾对刘的要求做出回应,反倒是黄圣许一直活跃于上思州与安南之间。
由《招捕总录》还可以看出,元廷一直试图招抚黄圣许。至元三十一年(1294)、大德元年(1297)、大德六年(1302),元廷都对其进行过招抚。但黄均采取虚与委蛇之策,借口自己曾经发誓“不愿出官”,只是让“儿孙、头目出官”。在他生日那天,他还端坐在银交椅上,接受众人朝拜。
除黄圣许本人外,其族人也一直在制造麻烦:“(延祐)六年,圣许族人黄万山、万松、寿攻古能村、戈村,劫杀归龙团、皮零洞。至治三年,圣许婿黄县官,攻劫邕州渠乐墟,百姓逃避于弯团。”
据《元史·泰定帝本纪》载,泰定元年(1324),元廷敕封黄圣许怀远大将军之后,他才致仕,其子黄志熟袭为上思州知州:“十二月癸丑朔……以黄圣许为怀远大将军,遥授沿边溪峒军民安抚使,佩虎符,致仕。其子志熟袭为上思州知州。”
据嘉靖《广西通志》载,至正十九年(1359),上思州土酋黄英衍利用元末动乱之机,攻取了左江上游三支支流交汇的区域——太平路
:“前元至正十九年己亥,英衍乘元季乱,聚兵据太平路,夺印行总管事。”
在此之前,太平路是由来自黑水河流域的太平州李氏土酋所控制的。万历《太平府志》记载,至元十四年(1277),太平州土官李惟屏获得了太平路总管的头衔:“李惟屏,太平州土官知州,至元十四年,升任太平路总管……后升广西宣慰司宣慰使,亦多政绩云。”
据《元史》载,延祐五年(1318)、泰定三年(1326),太平路总管李兴隆、李郭扶曾分别向元廷进贡方物。
明洪武元年(1368)七月,黄英衍或许是急于取得明廷对自己扩张地盘的认可,便与右江土官岑伯颜主动向进攻广西的明军将领杨璟请降:“广西左江太平府土官黄英衍、右江田州府土官岑伯颜等遣使赍印章诣平章杨璟,降。”
次年七月,黄英衍与广西左、右江的其他土酋纷纷向明廷进贡马匹与方物,而英衍得到世袭太平府知府的头衔。《明实录》载,洪武二年(1369)六月丁未:“广西右江田州府土官岑伯颜、来安府岑汉忠、向武州黄世铁、左江太平府黄英衍、思明府黄忽都、龙州赵贴坚,各遣使奉表贡马及方物,诏以伯颜为田州府知府,汉忠为来安府知府,世铁为向武州知州,英衍为太平府知府,忽都为思明府知府,贴坚为龙州知州兼万户,皆许以世袭。”
但好景不长,就在同年九月,黄英衍的后方大本营——上思州爆发了“寇乱”:
洪武二年秋九月,上思州酋蛮黄龙冠作乱,命潭州指挥同知丘广为总兵官,宝庆卫指挥佥事胡海、广西卫指挥佥事左君弼为副,率兵讨之。龙冠,一名英杰,时聚众万余,寇郁林。知州赵鉴、同知王彬集民丁拒守,贼攻围半月不下,广西、海北等卫官军来援,贼夜遁,夜追至上思州境,破之,贼仍纠聚。事闻,命广等讨之。英杰逃十万山七洞口,官军追之,英杰阵亡。弟英览俘斩。余悉抚定。
黄英杰、黄英览被斩之后,上思州土司一职便由来自明江下游的江州
土司族人黄宗荣担任,并世袭下去:
思明府上思州知州黄宗荣,江州土官籍,于洪武二年九月内给降印信,开设衙门。为因土官黄英杰作耗残民,无土民(疑为“官”字讹——笔者注)抚恤,申奉本府委领江州致仕土官黄威庆次男黄中荣,降印署理州事。三十三年二月除同知,后有本州土民陈用等,并思明府土官知府黄广成,赴京告保黄中荣,升知州。
黄英衍虽免遭死罪,但失去了太平府知府的职位,且被“编管泰州”。
受此影响,太平府改流,成为左、右江地区的第一个流府。
综观上述,上思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原王朝与安南陈朝的接壤山区,使得本地土酋势力能与中原王朝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甚至是对抗的关系。元中期以前,上思黄氏势力强大,且与安南陈朝有着特殊的姻亲关系,这就使得其在与元廷打交道的过程中,显得游刃有余。到了洪武元年(1368),土酋黄英衍为实现顺利“转身”,率先投降明廷,并由此取得了土司头衔。但好景不长,就在次年,上思黄氏势力便因“地方寇乱”而被彻底清除。回头再看《思明黄太恭人墓志铭》中所言,忽都妻英氏“无他兄弟”,怕是隐讳之语。从时间上判断,英氏或许与黄英衍、黄英杰、黄英览等存在兄妹(姐弟)关系。该墓志铭又言“家益落”,实际上指的是上思黄氏势力走向覆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