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左、右江区域的“随狄征侬”祖先叙事及其起源

下面,以明清时期右江地区势力最大的两个土司——泗城州 、田州 为例展开论述。泗城州岑氏土司较为完整的祖先谱系载于天启年间的石刻《岑氏宗支世系》上,其中,关于一世祖先的叙述如下:

岑仲淑,派自余姚,善于医道,立武功于宋高宗朝,授麒麟武卫怀远将军。随狄襄公征侬志高,克林州城,破邕州,志高奔广南。襄公还朝,仲淑公善后,驻镇邕州,建元帅府,督桂林、象郡、三江诸州兵马以御志高。始通市马于水西,大火合兵扫荡西南夷,有牂牁。布露上京,封粤国公。

就田州岑氏而言,民国初年的《田州岑氏源流谱》中记载:

仲淑公仕宋,为麒麟武卫上将军。随狄青武襄公来粤西,征侬智高建功,事平,留公治永宁军,封粤国公,家于邕管。凡岭西有岑氏者,皆自公始也。

不过,在《田州岑氏源流谱》中,岑仲淑已经被排到了第二十八代,他从浙江余姚跟随狄青征讨侬智高,战事结束后留居广西。而田州岑氏最早的祖先,则追溯到了东汉的岑彭。 祖先谱系编撰过程中的“层累性”,由此可见一斑。

左江上游黑水河流域(今广西大新县境),有十几个大小不一、不同姓氏的土司,他们都将自己的始祖追溯到侬智高时代。其中,恩城州 赵氏土司的“征侬”祖先书写,最早出现在一块立于成化八年(1472)的石刻上:

赵仁寿,本贯系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人氏,跟随总兵官狄青来征邕州南蛮侬智高,获功绩,得地方水土,一并归附。祖赵仁寿特令恩城州世袭土官知州职事,子孙相继,承授祖业,传之后嗣,耿耿不泯。故此刻石以为之记……

时成化八年岁次 三月三十日 致仕知州赵福惠立

关于下雷州 许氏土官的一世祖许天全,《下雷许氏历代宗谱》中则有如下的记载:

厥祖许天全,原籍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白马街居住人氏,生于真宗十一年之前……嘉祐皇四年壬辰秋月内,南蛮王侬智高作叛,其初起于广源州,兴兵攻夺交趾,僭称南天国王,发兵大寇邕州,兵势甚锐,百姓惊怵,各府州县望风逃遁,所到皆克。嘉祐王命狄青将军协我祖许天全奉旨征剿侬智高,得胜回朝。当时天子龙心大喜,在金殿大设宴席加功,圣旨加封原任太傅左射统领粮饷军机大臣兼理吏兵刑三部尚书。

白耀天考证《下雷许氏历代宗谱》后认为,其内容有拼凑《五虎平南》《杨家府演义》《杨家将》等演义小说的现象。

关于左江上游丽江流域的龙州 赵氏土官的一世祖赵鼎,则被如此描述:

一世祖鼎公,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人,少有志节,饶有努(疑“膂”字讹——笔者注)力,善骑好射,读《左氏春秋》。甫弱冠,会交趾广源州蛮侬智高,寇邕、横诸州,围横州,诏以狄青为枢密副使,发兵讨之。皇祐四年,公从狄宣抚入粤。十二月,宣抚勒兵宾州。明年正月十五日,宣抚夜破昆仑关,斩贼万余,智高遁入大理。诏青还朝,授枢密使,以赏平广南之功。复诏随征诸将分路追捕余贼,公提兵至太平路,击降数百人。……己未,捷报武襄公,奏留守上龙州,授武翼大夫都总管之职,以九溪峒民俗(疑“属”字讹——笔者注)焉。于是始置龙州,建署龙江之左,以控扼交趾,隶太平寨,统属邕州。是为迁粤开创世禄之始祖。

由此可见,与右江岑氏土司将自己“祖源地”追至浙江余姚不同,左江上游流域的众姓土司认为,自己的祖先来自山东青州,但祖先随狄南征的情节并无二致。

我们对这类“随狄征侬”祖先叙事进行溯源式追索后,就会发现其源头正是明初著名文人解缙 为思明府 土官黄广成之父黄忽都所撰写的神道碑。其碑文内容如下:

知思明府黄公神道碑

黄氏系绪陆终之封于黄,今湖广黄州,故国也。春秋时,与会盟、尊周室,后并于楚。子孙益显且蕃,思明著族。宋仁宗时狄武襄奏补成忠郎,居思明周(疑为“州”——笔者注)南岸之离山,相传卜吉,连世有官。至训武君二男,长游元都,累官奉政大夫,同汉阳路;次袭知思明州,元世祖命镇南王脱欢讨交趾,为向导供给,从王入朝,世祖悦之,手抚其背,亲酌,赐之衣服金帛,授勋虎符龙虎上将军、广西两江道都元帅,仍思明路军民总管,是为公之高祖。至武毅将军兼南宁路总管讳克顺,是为公之曾祖。其讳万山,公之祖也,娶于万承许氏,六子皆贤。武略将军思明路总管赐金虎符讳武胜,公之伯父也,继为总管,升擢广西两江道宣慰使司都元帅。讳武宗,公之父也,母夫人龙州赵氏。祀梓盛宗,世储休庆。公讳忽都,字朝显,弱冠而孤。时方大乱,邻寇陆梁,镇之以静,抚民治兵,以俟天命。后三年,为洪武戊申,国朝兵下广东,转指南宁,即遣送印章,受约束以归。民皆安堵,不知有兵。明年己酉,诏以思明路为府,赐诰命印章,民仍惮之,戒莫敢犯。暇则与其属人弋游娱乐,讲习御武。其属人皆亲附之,境内晏然安堵。后十八年为洪武丙寅,十万山象出害民稼穑,诏两通侯率兵二万余驱而捕之,建立驯象卫。思明府公率其民助治城、堑向道,穷山险峻,驱除兽害。未几,得白象以献,太祖赐赉之甚厚,因言地瘴僻远,不足立卫。又明年有诏迁卫横州,明年己巳三月二十日公以疾卒,生至正丁亥五月三十日,享年四十有三。夫人赵氏先卒,生子广平,时年十二。继室英氏,海北道元帅知上思州讳杰之女,生子广成,甫七岁,英氏扶持其家。后三年,广平袭为知府,年十六卒。又六年,广成入朝,嗣为知府。比岁从征,不遑启处。公先葬在乡那垄,卜云匪吉圹,有水泉。广成咨询谋度,梦寐惨伤,以永乐元年癸未始得吉所,仍举赵氏合葬,去水泉,得高爽。而墓道之碑未有刻辞,流涕而跪曰:“余家守此将三百年,而当两世革命之际,前有训武公,后有朝列公,实宠绥之。不有彰微,其何以示子孙,俾思明之人有所考见哉。”斯言亦信,可书而刻之。广成字静学,有子九人,长曰 ,今为丘温卫指挥,次璘、瑢、瑗、璏、琮、琉、 、瓛。其辞曰:思明黄氏世阀阅,宗里再纪疆里截。元室肇基光烈烈,锡以虎符兼玉节。归朝稽首刃不血,黎民安堵无阻阨。耕凿岂知蒙帝力,家庆绵绵由善积。与国咸休子孙食,我铭斯文永康吉。

《知思明府黄公神道碑》出自《解学士先生集》,但这个文集并不是解缙本人编撰的,而是由其后人黄谏于天顺年间刻印传世的。《四库全书·文毅集·提要》 载:“缙所著有《白云稿》《东山集》《太平奏疏》等书,殁后多散佚。天顺初,金城黄谏始辑其佚文为三十卷,后亦渐湮。” 《文毅集·提要》还征引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之言曰:“其诗无全稿,真伪相半,盖出后人窜乱者为多。” 明清时期,广西左、右江土司伪托名人手笔,为其祖先事迹进行张本的例子,就曾被许多学者发现过。如白耀天先生便认为,收入《古今图书集成》、署名王守仁的《泗城土府世系考》,便是托伪之作。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碑文的真实性进行考辨。

笔者经过仔细考察对比后发现,此碑文应是出于解缙之手。其理由如下:

《明史·解缙传》载,永乐五年(1407),“缙坐廷试读卷不公,谪广西布政司参议。既行,礼部郎中李至刚言缙怨望,改交趾,命督饷化州。永乐八年(1410),缙奏事入京,值帝北征,缙谒皇太子而还。汉王言缙伺上出,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帝震怒。缙时方偕检讨王偁道广东,览山川,上疏请凿赣江通南北。奏至,逮缙下诏狱,拷掠备至”。 上述史料显示,永乐五年,解缙被贬为交趾参议,“督饷化州”;永乐八年,解缙回京奏事。据《知思明府黄公神道碑》载:“以永乐元年癸未始得吉所,仍举赵氏合葬,去水泉,得高爽,而墓道之碑未有刻辞。”即永乐元年(1403),忽都与赵氏重新下葬,而解缙经过当地时,墓碑仍没有“刻辞”。这与解缙在永乐五年至永乐八年间的活动轨迹是符合的。

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证据来自解缙对思明黄氏祖先叙事的完整与丰满程度的考辨。解缙所作碑文指出,思明黄氏“发源”于湖广黄州,黄姓是“思明著族”。宋仁宗时,其高祖被狄青奏补成忠郎。虽然碑文中出现了仁宗封官的情节,却没有记载“移民”及“征侬”的具体情节。而在忽都之上有五代祖先的谱系,颇为符合口传谱系传统的特征。

现存最早的广西通志——嘉靖《广西通志》对思明府“土官沿革”作了如下记载:

土官知府黄姓,其先世知思明州,宋仁宗时狄青奏充路分官,以镇扼境土。元有黄克顺者,仕武毅将军兼南宁路总管,传子万山,生子六皆贤,长武胜,武略将军思明总管,赐金虎符;次武宗,以总管擢广西两江道宣慰司都元帅,子忽都继之,洪武戊申天兵至南宁,忽都纳土奉印章内附。明年诏以思明路为府,赐印授忽都世袭知府。

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嘉靖《广西通志》的记载基本上沿袭了解缙的碑文。究其原因,大概在于洪武年间颁布的土官承袭制度,使得碑文内容成为亲供宗支图本的主要来源,并由此成为“官方档案”。

而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编成的《思明府志》中,被狄青奏补成忠郎的那位黄氏祖先则被赋予了名号——黄善璋:

宋仁宗时有黄善璋者,从狄武襄征侬寇有功,奏补成忠郎,镇扼境土,甚得民心,世守此土。其后嗣袭失传,特详元明者,盖缺其所不知焉。

康熙《思明府志》的作者特意注明,这段史料来自嘉靖年间所修的《思明府志》。但因这部志书早已佚失,故我们难以考证其真伪。但毋庸置疑的是,关于黄善璋从山东“移民”而来及其“征侬”的具体事迹,是康熙年间才被写进府志的。因为下则史料并没有注明出自嘉靖《思明府志》:

黄善璋,山东人,皇祐间从狄武襄讨侬智高邕州,二十日不解甲卧,体垢甚,就汤沐,虮虱丛丛下。武襄抚璋背曰:“为国忘躯,丈夫当如是也。”璋曰:“大将军知我,我以知己报大将军。且天子西顾不下咽,我奚忍爱其躯耶?”贼平,武襄上其功,拜成忠郎,世守永平寨,左江诸首领悉属之。璋初至永平,荆棘满道,豺虎争搏人。璋不遑寝处,芟荆棘,烈山泽,驱虎豹,民赖以安。交趾使谍观之,报曰永平非旧永平矣,于是不敢窥伺。

黄善璋的事迹,令我们联想到的不是来自诗书之乡的高级将领形象,而是华夏边缘的地方酋领在与中央王朝搭上关系后,从野蛮向文明转变的形象。

上则史料出自《黄氏宗谱》。康熙年间,思明府儒学教授高熊征编撰府志时,时任知府黄维鼎将这份宗谱交给了他,供他参考。可惜今日,我们已经找不到这份宗谱了。康熙府志中,还有多处征引了《黄氏宗谱》的内容,其中就包括一份《思明黄太恭人墓志铭》。黄太恭人就是忽都妻、广成母。但府志中却没有《知思明府黄公神道碑》,其原因可能在于宗谱中没有收录此碑文,这也说明此碑不可能是黄氏后人伪造的。

在《解学士先生集·知思明府黄公神道碑》的正文前有这样一句话:“明朝列大夫知广西思明府黄公墓在乡之莫萌岭,翰林学士国史总裁吉水解缙太绅刻其墓道之碑。”笔者由此猜想,《知思明府黄公神道碑》应是从实物上抄录下来的。那么,它是怎么被收进《解学士先生集》的呢?《解学士先生集》是由金城黄谏编写的,而黄谏曾出使过安南,在回程途中经过广西时,曾向两位广西官员收集解缙的诗文,或许碑文就是在此因缘际会下被编进文集的,并在数次重辑时保存下来,只是后来由于实物被毁坏,《黄氏宗谱》《思明府志》便没有收录此碑文。

下面,笔者将从《知思明府黄公神道碑》出发,考察碑文产生的历史背景,即宋末至明初,左江上游明江流域的区域历史变革、土酋势力的动向及其祖先叙事创制的具体场景。 zJLtp/e1h4v47HKOHEoZffcvxJ1sFNRvCs8WB2itsHwlbthiwhdAdXqSpOPe/Gy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