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侬智高起事以及中央王朝的“平叛”事件,给后世留下了什么样的深远影响呢?笔者以为,至少有两点影响值得重视。第一点,可谓之“地方政治体灭亡的地方就是(两个)王朝国家边界生长的地方”,这点和王朝国家的内部绥靖不一样,在后种情况下,地方政治体的控制范围往往完整为(一个)王朝国家所接收。第二,历史事件可以转化为“历史资源”,后人会在具体的历史情景之下,动用“历史资源”以实现自身利益。
明清时期,广西左、右江地区的土司家族逐渐形成编撰祖先谱系的传统。白耀天认为,壮族土官族谱的形成与明初土官承袭制度的创制有关:“为了防止冒袭,杜绝争端,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太祖诏令土官报袭要上交亲供宗支图本,吏部验封司并立有《土官底簿》记载在案,使之不易混淆,查对有据。到了明朝中叶以后,土官们溯流追源,方才在亲供宗支图本的基础上形成了土官族谱。”
明清时期,在众多土司家族谱系书写中,北宋侬智高起事成为普遍的、模式化的借用场景,土司们的第一世祖先往往都是随狄青南下征讨侬智高的部将。那么,这种叙事模式的源头在何处呢?它的出现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历史情境呢?本章将从这两个问题切入,考察思明土府及其周边地区在宋末至明初时期的历史。此外,笔者还将揭示国家边界与人群身份认同意识的生成,以及这种生成背后的地方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