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述评

(一)国内文献调研概览

为了调研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选择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博硕士论文数据库等数据库中以“社交媒体”(社会性媒体、社会化媒体、社会媒体、新媒体、第五媒体等)与“档案”作为“主题”,组合成检索式,查找相关文献;在人大文库中以“社交媒体”(社会性媒体、社会化媒体、社会媒体、新媒体、第五媒体等)与“档案”作为“标题”,组合成检索式,查找相关文献。同时,为保证文献检索的全面性,笔者适当选择“社交媒体”的下位词和相关词进行检索,包括“微博”“微信”“博客”“Web2.0”等。通过精确匹配,共命中文献1559篇,时间跨度为2005—2020年。其中,直接以“社交媒体”和“档案”为主题词或标题的文献共计541篇,约占总文献数量的34.7%,数量相对较少,大多数文献与社交媒体的下位词有关,如“微博”“微信”等。

表0-1 国内文献检索结果数量统计

为方便分析我国相关研究的时间趋势,笔者根据上述结果绘制了2005—2020年期间论文数量折线图:

图0-1 2005—2020年论文数量统计折线图

根据上图可以看出,我国学术界关于社交媒体与档案的相关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2005—2007年为初步发展阶段。社交媒体与档案的相关研究起始于2005年,之后逐渐呈现增长趋势,形成研究热潮。但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

2008—2013年为平稳过渡阶段。历经近六年发展后,相关理论研究逐渐趋于平稳,在该阶段内,每年研究成果总体保持在34篇左右。由此可见,虽然该阶段的研究成果相比于上一阶段有明显增长,但数量仍较少,这与社交媒体尚未形成广泛热度有很大关系,利用社交媒体为档案服务的思想尚未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

2014—2020年为快速繁荣阶段。在此阶段,相关研究成果数量猛增,并在2018年达到349篇的峰值。由于2020年刚过1个月,笔者只查到1篇该年份的文章,但是可以预测2020年仍会有很多学者研究利用社交媒体为档案服务。这一阶段相关研究的繁荣,与以微信、微博为首的社交媒体的兴盛有着极大关联,学术界逐渐认识到社交媒体的广泛影响力,并对利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进行了初步的理论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体系。

图0-2 CNKI创新档案服务文献检索结果统计

除以上述检索式检索相关文献之外,因为本书聚焦于“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故笔者在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以“创新档案服务”为主题进行检索,分别命中相关文献1763篇和128篇。

从数量上看,研究创新档案服务的文献明显要多于研究社交媒体与档案的文献,在1995—2017的23年间,共计有1481篇文献,首篇研究文献发表于1995年,在时间上要远远早于社交媒体与档案相关研究的首篇文献。从趋势上看,和社交媒体与档案相关研究文献的变化趋势类似,有关创新档案服务研究的文献,其数量基本上呈现逐年震荡增长的趋势,其中1995—2001年为起步阶段,相关研究的文献数量很少;从2002年开始,论文数量急剧增长,说明学术界对该领域的关注度逐渐加强;在2018年达到峰值,相关研究的论文数达到了191篇,说明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热度仍然不减。从内容上看,国内研究创新档案服务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档案服务机制创新,涉及职能要素、目标要素、成本要素、主观评价要素和责任要素等;二是档案服务理念创新,如创新理念、以人为本理念、个性化理念等;三是档案服务手段创新,主要涉及电子邮件服务、在线阅览、在线检索等新服务和基于云计算的档案服务创新。

总体而言,通过相关文献基本情况的调研,笔者发现,社交媒体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少,而研究热潮的形成也仅在近三年内,因而尚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较高的研究价值。此外,在为数不多的相关文献中,直接与“社交媒体”相关的文献数量较少,仅占总数的34.7%,大多数研究围绕着社交媒体的下位词,如微博、微信等展开。因此,虽然相关研究热潮已经形成,但焦点并不在于“社交媒体”。因此,对微博、微信、Web2.0等进行系统研究的理论成果还较少,可见本书选择利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将各类社交媒体进行统筹研究,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二)国内具体研究综述

从文献内容来看,档案学界对社交媒体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直接引入社交媒体这一概念开展研究;第二类是从社交媒体的下位词,比如博客、微博、微信等出发进行研究;第三类是以Web2.0为主题的研究。其中,以后两者居多。如表0-2所示:

表0-2 国内文献研究主题一览表

从社交媒体直接引入进行研究是近五年才逐渐兴起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社交媒体应用以及社交媒体对档案管理、文件管理以及知识管理的影响上。例如,李映天、吴薇等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用社交媒体打造档案文化传播的新平台》一文中介绍了NARA利用社交媒体的成功实践,让读者对NARA社交媒体应用情况形成初步了解 。王宇在《浅谈社交媒体对档案工作的影响》一文中总结了社交媒体对档案工作的三大影响,即社交媒体推动档案资源、档案管理主体和档案管理平台的社会化,将社交媒体与档案社会化联系起来,富有新意 。赵淑梅、邱扬凡在《美国档案工作应对社交媒体的策略》中介绍了NARA社交媒体战略以及NARA利用社交媒体促进档案信息的传播与利用,创新档案工作形式的相关实践 。李坚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产品宣传探究——以“故宫淘宝”为借鉴对象》中介绍了应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档案文化产品宣传的实例,为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提供了现实依据 。此外,社交媒体背景下档案管理、电子文件管理、知识管理等也引发档案学界的新思考,如赵晓丽在《社交媒体背景下的电子文件管理》中指出社交媒体背景下电子文件管理面临的挑战,并梳理了美国政府现有的社交媒体文件管理政策 。李琳玉在硕士论文中对社交媒体环境中档案宣传策略进行了研究 。朱莉在硕士论文中对社会媒体背景下政府文件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张维在《社会化媒体背景下知识管理的研究——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一文中基于社会化媒体和知识管理之间的相和点和冲突点探究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熊回香、施旖在《基于社交媒体的档案服务研究》一文中设计了一种包含五个层次的基于社交媒体的档案服务平台架构,探索出一种在社交媒体环境中档案服务和档案管理的新模式

第二类研究根据具体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博客、微博、微信三类。

首先,在这三类社交媒体中,博客盛行最早。关于博客的研究,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2006—2010年。研究热点也是集中在博客应用及博客管理两大方面。在应用方面,涉及博客对档案信息传播的影响、国内外档案博客对比分析、博客在数字档案馆中的应用等。在管理方面,博客的收集保存问题、档案博客资源的组织建设问题、博客知识共享阻碍因素及对策等问题也引起关注。庞博、彭丽娟在《网络博客的档案价值初探》一文中阐述了博客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判定博客档案价值的标准,以及博客的收集整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其次,近几年随着微博的流行,相关理论研究逐渐增多。从研究内容来看,一部分是从档案角度出发,重在探讨微博对档案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应用,比如微博为档案开放利用、档案宣传工作、档案信息化工作和档案信息传播等带来的新变化,政务微博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中的应用研究等;二是价值,主要是微博的档案价值探讨以及政务微博的档案界定等问题;三是管理,比如政务微博的档案化保存问题。另一部分是以档案馆为主体,探讨微博对档案馆的影响,研究热点集中在微博与档案馆的对外宣传,微博对档案馆利用服务、编研工作的影响,国内档案馆微博开通状况调查等。

最后,微信是三类社交媒体中兴起最晚,却是目前发展最兴旺的一类。2013年左右的文献中开始逐渐出现关于微信应用的研究。比如孙洋洋在《微信技术应用于档案信息服务初探》一文中认为微信将成为档案信息服务的新方式,文章指出微信应用于档案信息服务的优势逐渐凸显,其服务方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再如王潇、黄新荣在《微信公众平台开启档案利用新时代》一文中,对微信公众平台与微博在信息服务中的功能进行比较,并提出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档案利用的策略,具有一定的新意和可行性 。2015年之后,微信成为档案界的热点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层出不穷:黄丽华、宋华、方巍森在《基于社会服务的档案微信平台应用调查与分析——副省级以上档案局(馆)移动档案馆建设调研报告》一文中详细论述了微信平台在我国副省级以上档案局(馆)中的应用现状,包括微信平台所属地域、开设机构类型、建立时间、更新时间、功能分类及特色栏目等 。李宗富、郭顺利的《档案微信公众号用户持续使用的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一文构建了档案微信公众号用户持续关注的行为模型,并探讨了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关键因素及作用机制,同时还提出相关假设,运用实证方法对模型进行检验分析,对微信平台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徐欣欣、杨兴飞通过分析已有研究的成就和不足,认为未来的研究需从用户视角出发探索档案微信的建设,重视档案微信负面影响的研究,增加跨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应用等。对档案微信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总结和反思有助于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第三类为以Web2.0为主题的研究。通过具体的文献研读,笔者发现其主题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Web2.0与档案网站建设。该主题的文献数量众多,主要包括Web2.0对档案网站建设的影响、建设策略以及应用形式、信息构建等。吴绍忠在《Web2.0与档案网站建设》一文中提出利用Web2.0建设档案网站的策略,比如建立档案Blog、档案Wiki,共享信息资源 。冯桂珍、许剑颖指出了档案网站应用Web2.0技术的几种形式,如利用Blog实现与用户的双向交流、利用Wiki创新档案信息服务方式等 。此外,李铮在《基于Web2.0背景下的档案网站建设研究》一文中探讨国外档案界对于Web2.0网站的使用现状与经验 。刘雯在《Web2.0网站的信息构建研究》中提出了Web2.0网站信息构建模型 。高琪翔《Web2.0环境下档案网站建设研究——以省级综合档案馆网站为例》一文分析了我国各省级综合档案馆Web2.0应用情况,从网站建设和利用者角度出发,以Web2.0应用发展不均衡、以移动终端应用为主的现状为基础,对基于利用主体的特色服务进行概述,并从Web2.0应用建设、Web2.0服务质量、不同利用群体、页面视觉设计等角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其二,Web2.0与信息服务。刘庆夫的硕士论文《基于Web2.0的信息服务模式研究》指出了Web2.0下新的信息服务模式:知识社区服务模式、自组织服务模式、智能推介服务模式等,针对新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对未来信息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做出合理预测 。秦金霞的《Web2.0背景下的档案网站信息服务建设研究——以NARA为例》一文,立足我国档案网站信息服务建设现状,以NARA档案网站建设为例,从理念转变和相关工具应用等方面,论述我国档案网站建设过程中值得借鉴的要点 。周文泓《Web 2.0环境中参与式的信息档案化管理:走向全景档案世界》一文对参与式档案信息化管理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并对全景档案世界进行了构想,为档案信息服务的创新提供了全新思路

(三)国内研究评论

基于上述对国内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分析与总结,可以看出,我国在社交媒体与档案相结合这一领域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却也存在一定不足。

1.研究进展

档案学界对于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工作发展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较为稳定的阶段,经历了一个从摸索到认识再到深入思考的过程。从2005年开始,学术界逐渐认识到社交媒体的广泛影响力,相关研究也由此开始。在前期相关研究中,学术界主要回答了社交媒体应用是什么,对档案领域会产生什么影响等基本问题,为后续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之后,随着微博、微信等大范围兴起,学术界相关研究也日渐细化,对几类代表性社交媒体应用的特点、功能以及如何与档案工作结合进行了基本研究。同时,学术界也认识到国内相关实践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对诸如美国国家档案馆、法国相关档案机构的成功实践进行了剖析,分析国外的先进经验,并找出值得我国档案机构学习借鉴的改革途径。

总而言之,国内相关研究目前取得了一定进展。首先,在理论方面的突出表现是社交媒体的基础理论研究日趋成熟,对于社交媒体的定义、内涵、性质和功能等方面的认识已经较为全面,对其发展前景的研究预测也较为客观和准确。从研究的具体内容来看,当前国内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交媒体与档案社会化,微博、博客、微信等在档案界的应用及其带来的管理问题,Web2.0与档案网站建设、档案信息服务、档案管理工作研究等。特别是社交媒体背景下政府文件管理的挑战与对策研究、档案宣传策略研究以及政务微博相关研究,使整体研究更加深入。其次,在实践方面,学术界已经逐步意识到,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利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的新方式,以社会需求为中心扩大档案服务范围,真正发挥出档案的价值。此外,学术界对于具体策略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中,相关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从总体研究成果来看,不同的研究切入点为档案领域社交媒体的研究打开了新局面,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形成研究热潮。探讨社交媒体的应用及社交媒体文件管理等问题都是档案学界的很大进步。虽然文献数量总体偏少,但其研究成果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必须肯定,值得参考。

2.研究不足

基于上述文献调研,客观而言,国内对于社交媒体以及档案服务的研究仍然有较大发展空间,不足点归纳起来就是理论研究水平相对较低,实证研究匮乏。尽管学界对于相关基础理论已经进行了全面分析,但在深度上尚有很大欠缺。对于社交媒体环境下文件的判定、文件的权属、文件的捕获与鉴定等重要问题的研究并不充分。这种相对较低的研究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国内档案机构对社交媒体应用能力不足的局面导致的,国内实践开展不够充足致使大量理论问题尚未显露,自然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另一方面,实证研究目前仍然十分匮乏,相关文献寥寥无几,大多数学者只是从理论角度进行探索,或对国外相关实践进行粗浅分析,而极少以国内实例为基础进行对比分析。因此,对于国内目前实践现状以及现存问题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

二、国外研究述评

(一)国外文献调研概览

笔者以TI(social media)&TI(archives)、TI(social media)&SU(archives)、TI(social media)&AB(archives)为检索式,在ProQuest-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出版物类型限定在报告和学术期刊中,共命中相关文献24篇,时间跨度为2007—2020年。同时,笔者在Web of Science-SSCI引文数据库进行检索,采用“TI=(social media)AND TS=(archives)”检索式,共命中相关文献72篇,时间跨度为2000—2020年,其中2001—2008年无相关文献。此外,笔者在美国NARA官网(http://www.archives.gov/)中搜索“social media”,经过整理筛选,共命中直接相关文献21篇。具体如表0-3所示:

表0-3 国外文献检索结果统计

从总体文献数量来看,在两大外文数据库中共检索出96篇文献,在美国NARA官网中检索出21篇文献,文献数量比较少。但需要说明的是,在档案领域之外,关于社交媒体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一旦限定检索条件,将“social media”与“archives”结合,文献数量就急剧减少。可见,目前国外档案界对社交媒体的研究不够全面,尚存很大的研究空间。

另外,根据在两大外文数据库命中的文献时间来看,文献时间跨度为2000—2020年,与我国相比,相关研究起步时间略早一些,但2001—2006年基本无相关文献。可见在这段时间内,国外理论研究基本处在空白期,与我国已有基本的理论成果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二)国外具体研究综述

综合分析两大外文数据库中直接相关的外文文献,可以发现文献内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机构社交媒体策略研究。比如澳大利亚昆士兰文化遗产机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社交媒体策略研究,其研究结论是机构社交媒体策略是切实可行的,但是必须以用户积极参与、乐于使用社交媒体为前提 。“Marketing and social media:a guide for libraries, archives and museums”一文也从市场营销的角度介绍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应用社交媒体的策略

二是社交媒体文件管理研究。主要包括归档利用研究、保存研究、信息检索研究以及管理软件介绍等内容。如相关论文以Twitter和Flicker为例,研究其归档之后的最佳访问时间,建议机构注意访问限制的设定等 。另外,“10 things to know about preserv-ing social media”一文对社交媒体文件的保存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在指出社交媒体文件大量存在的基础上,建议制定社交媒体归档解决方案,及时获取相关数据,对保存的社交媒体文件进行审查以及再研究,确保信息内容的可获得性等 。“Technology:SC State library launches social media archive”一文介绍了美国南加州州立图书馆成立社交媒体保存库,用于存储州立机构利用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平台产生的社交媒体信息等成功经验 。“Texas town opts for software to Archive Social media posts”一文介绍了美国得克萨斯州购买Archive Social这款软件来自动存档社交媒体信息,即使帖子已被删除也可以保存,该软件可以帮助警察部门管理社交媒体,以实时查看发生风险的位置,也可以提供城市在公共安全、经济活力、电子政务等方面的进展情况 。还有文献从考古学的角度,对社交媒体背景下考古资料的长期保存及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研究,指出潜在的挑战,提出解决方案,期望缓解数字黑暗时代数据丢失问题 。也有部分文献对社交媒体平台下信息检索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是从计算机科学的技术角度,探讨了社交媒体信息检索问题 。此外,“Tracking social media”一文介绍了捕获、归档诸如Facebook、LinkedIn等社交媒体平台内容的软件提供商 。“System for archiving and searching”一文介绍了“USE”——用于社交媒体归档和搜索图像内容的系统,例如社交媒体平台中的三维(3D)内容或虚拟现实内容。该系统有助于对图像内容进行归档和访问,从而可以根据交互式图像的位置和贡献者对交互式图像进行归档,从而实现对交互式图像和访问的快速、高效和实时归档

三是社交媒体内容法律问题研究。“Social networks and mass media:legal challenges”一文指出社交媒体平台下具有的潜在法律风险,主要包括知识产权保护、个人数据保护、个人隐私名誉保护以及公众权利等法律问题 。“Social media affordances in the context of police transparency:an analysis of the first public archive of police body camera videos”一文探讨了社交媒体设备有助于开创警察问责制的新时代,利用社交媒体将档案放在有关警察知名度、透明度和警察与公众关系的讨论中 ,使用YouTube公共API的网络应用程序用于分析档案的使用情况和互动统计信息。还有一些文献也涉及社交媒体和档案,但是研究方向主要是电影、广播、电视文学或者其他方向,故不再说明。

NARA网站信息内容主要集中在NARA社交媒体战略,具体包括社交媒体战略背景和内容,社交媒体文件价值,社交媒体平台使用行为规范、内容管理职责、文件管理指南、文件捕获指南,以及社交媒体与国家档案馆等

综上所述,国外社交媒体与档案方面的文献内容可以用表0-4概括:

表0-4 国外文献研究主题一览表

(三)国外研究评析

总而言之,国外相关理论研究虽有不足,却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且在具体研究内容方面对我国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1.研究成果

国外对于社交媒体的研究文献数量相当可观,新闻学、营销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丰硕。关于社交媒体在档案领域的应用,国外相关研究也比我国起步更早。这说明国外对于社交媒体的价值早已有深刻认识,且在实践中也较早运用。

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外学术界在个别问题研究的深度上明显优于国内。国外的研究集中在机构社交媒体战略研究、社交媒体文件管理研究、社交媒体文件内容法律问题研究以及NARA社交媒体战略及相关规范指南等。对于文件的权属以及相关引申法律问题的研究,国外的理论成果对我国而言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此外,由于国外在档案领域应用社交媒体的实践较早,且部分机构的实践较为成熟,形成了一整套社交媒体应用策略体系,因此国外的实证研究要优于国内。在NARA官网上,关于其社交媒体应用计划的文献较为丰富,相关研究的现实意义更强。

2.研究局限

国外虽然对于社交媒体的研究较为充分,但是档案界的研究成果较少,直接以社交媒体作为核心概念研究的文献数量则更少,大部分相关文献都选择社交媒体下位词或者Web2.0作为研究切入点,尚未出现关于档案馆社交媒体应用的系统研究文献。因此,国外相关研究尚不全面,缺少完善的理论体系。

三、国内外文献研究综合评述

通过文献调研,笔者总结述评社交媒体与档案、创新档案服务等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如下:

第一,从文献数量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有关社交媒体与档案以及创新档案服务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虽有一定的数量,但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很少,说明该领域尚未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第二,从文献内容来看,国内主要侧重于对社交媒体的下位词(微博、微信等)以及web2.0为主题进行研究,较少采用社交媒体这一概念开展研究。而国外学者侧重于机构社交媒体策略、社交媒体文件管理、社交媒体内容法律等方面的研究,其研究内容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对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启发和指导价值。尽管国外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但是在基本理论研究方面与我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而在实证研究方面,我国则落后于国外,相关的研究文献很少。

从总体上看,国内外研究成果各有侧重,可以互相借鉴和补充,为笔者的后续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VZ9wjrZh9RdA3mtPlRa3DYYTf5d4hQto9nBiuCkQZHHKZiWxA2IAjzHl93SJ+7H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