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2015年9月,笔者主持的中国人民大学年度科研项目“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研究”正式立项,项目批准号为15XNB037;2017年10月,项目顺利结项。项目历时两年,形成的研究成果成为本书的基础。

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是中外普遍关注并且具有前沿性和现实性的课题,论题富有创新色彩和前沿气息。笔者针对近些年社交媒体逐步兴盛的现实状况,选择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作为论题展开系统研究。这是一个在国外偏重实践发展却缺乏理论探讨的前沿课题,也是一个在国内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而迫切需要理论研究的创新课题。

近些年来,随着Web2.0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创造的信息呈现几何级数增长,用户主动参与工作和社会生活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一种全新的网络媒体形态——社交媒体(social media)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并迅速而深刻地改变了其工作和生活方式。社交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明显,正如美国社交媒体营销专家布莱恩·索里斯(Brian Solis)评论指出,社交媒体发展到今天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改变了人们搜寻和共享信息以及相互联系与合作的方式,还影响着人们的其他各种行为。因此在社交媒体普遍应用的形势和背景下,研究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突出的实践价值,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第一,在理论上能够总结我国档案服务的创新表现,丰富和充实档案利用服务理论。档案服务是发挥档案作用和价值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我国的档案服务功能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从社交媒体应用的角度去研究分析我国档案服务创新的原因和方式,有助于丰富档案利用服务的理论。此外,社交媒体也是近年来广受国内外档案学界关注的研究热点,从档案角度探究社交媒体的应用与完善,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在研究过程中,本书将对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的政治背景、专业环境以及技术因素进行深层次地分析,积极地探索社交媒体背景下文件判定、文件权属、文件鉴定以及文件捕获等诸多理论问题,可有力地充实档案利用服务理论乃至档案学理论的内容。

第二,在实践上能够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升档案服务的质量,扩大档案机构和档案事业的影响力。本书通过重点定向国内外综合档案馆,深入分析总结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的类型、特点和成效,可以有效地提高档案馆以社交媒体为平台宣传档案工作、创新档案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有效地扩大档案工作的影响力,拉近档案馆与公众的距离,增强档案馆的亲民性。本书的研究还能帮助各级档案馆认识社交媒体的重要影响力,发现并改进现有服务工作的不足,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助力档案服务的发展。

第三,研究意义不仅仅局限在档案专业领域,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档案服务功能的提升和完善是保证档案服务助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档案馆以社交媒体为平台创新档案服务,有利于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我国文化发展及民生保障,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本书内容丰富且体系完整,结构设计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除前言和补充探索之外,主体部分包括导论和前四章。

导论“研究缘起”,立足文献综述的基础,系统地阐述了全书的选题意义,文献研究评析,核心概念,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是“他山之石——国外典型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的实践特点”。基于文献研究和网络调研,笔者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选择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和澳大利亚5个国家档案馆作为典型,全面考察并归纳其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的实践特点,目的是洋为中用。本章的核心观点是:国外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的类型丰富,主要包括创作发表、资源共享、协同编辑和社交服务四种;应用社交媒体的范围广泛,指向公众、档案馆及政府机关。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初见成效,但也面临着控制难度大、用户局限性、安全性和文件管理等难题,还会受到国家政策的干预。

第二章是“势在必行——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章的核心观点是:就必要性而言,档案馆的自身发展需求、公众对档案服务的创新需求、社交媒体对档案馆藏资源的青睐,均推动了档案馆去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就可行性而言,政策的支持和政府机构的激励、社交媒体技术的优势、发达国家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的成功经验,均表明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具有充分的可行条件。

第三章是“‘鞍’‘马’何宜——社交媒体与档案服务的匹配”。本章的核心观点是:档案服务分为学术研究服务、实际工作服务和文化休闲服务三种类型;社交媒体包括创作发表型、资源共享型、协同编辑型和社交服务型四种类型。学术研究服务需要细分匹配,一般性学术服务适宜匹配社交服务型和资源共享型;专业性学术服务更适宜匹配创作发表型和协同编辑型。实际工作服务适宜匹配社交服务型和资源共享型。文化休闲服务适宜匹配资源共享型和社交服务型。

第四章是“实施路径——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的策略体系”。笔者依据国内外实践,构建了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的策略体系——理念、内容和方式。本章的核心观点是:就理念而言,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服务需要遵循以下理念——多向服务、合作共享、有的放矢、即时响应和主动服务。就内容而言,引入社交媒体可以构建新形式、多层次和富有趣味的档案服务内容。新形式方面是指社交媒体不仅可以对现有的档案服务进行变革,也可以提供全新的档案服务形式;多层次方面是指可以在纵向和横向层次上提供档案服务;趣味性方面是指档案馆可以依托特色馆藏、趣味内容和创新形式来增添档案服务的趣味性。就方式而言,一方面,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可以对传统的档案服务方式进行变革,包括将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单向服务转向多向服务、滞后服务转向即时服务等;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应用也给档案馆引入了全新的服务方式,包括自助服务和个性服务方式。

以上五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基本逻辑进行了严谨的结构设计。导论回答了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是什么”的基本问题,重点解读了社交媒体这一新生事物的概念、类型和特点。第二章回答了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为什么”的基本问题,立足国内外实践总结出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章和第四章回答了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怎么做”的基本问题。首先从研究社交媒体与档案服务的匹配入手,然后再系统地构建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的策略体系——遵循哪些理念?实施哪些内容?运用何种方式?

第五章作为“补充探索”,收入了笔者在项目研究期间的相关探索,其中既有对特定时期国际档案界形成应用社交媒体热潮的思考,又有对特定国家、特定机构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的案例展示,还有对社交媒体应用实践中的法律难题的探讨。此外,为了更好地达到点面结合的研究目的,如果说第一章主要采取“面的研究”方式,较为集中而系统地呈现出国外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的整体特征;本章补充的部分内容即从单个典型国家的角度,更加细致、深入地阐述国外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的实际成效,目的是形成更加充分的“散点展示”。

本书在研究选题、研究视角和方法、研究素材以及基本观点等方面均有特色和创新。

首先,研究选题新颖。笔者借助文献研究发现,国内外尚未对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国外在这一领域主要关注实践的发展,尚未有理论的总结和深化,而且将社交媒体应用于档案领域的研究数量极少;国内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都处于较低水平,理论上主要停留在对社交媒体的概念、功能等基础理论研究的层面上,且大多以微博、微信、Web2.0等为研究核心,未见对“社交媒体”这一主题的系统研究和深入挖掘。另外对于创新档案服务这一主题,国内外也涉及不多。因此,本书从社交媒体的角度探究档案服务创新问题,在选题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而且本书顺应Web2.0网络技术发展潮流以及全世界普遍应用社交媒体的形势,基于我国档案服务对创新的现实需求,将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与档案服务结合进行研究,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

其次,研究视角和方法创新。本书一方面将运用多学科研究的视角,立足专业角度,并结合社会学、管理学、法学和新闻学等多种学科,多视角地研究社交媒体与档案服务。另一方面,在研究过程中结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网络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归纳综合法、比较法等多种方法,确保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研究过程的严谨性,以使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合理。特别是本书突出了案例研究法的作用,采用了大量国内外案例或实例,对主题或观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

再次,研究素材新颖。研究素材是研究的基础,决定着研究的质量。本书在研究中使用的素材多为第一手和最新的材料,主要通过实地调研或网络调查等方法获取最直接、最新颖的资料,以保证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科学性。例如,笔者将对英、美、加、法、澳等发达国家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的成功案例进行调研,通过官网查询信息、电子邮件提问等方式获得最新素材,并对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档案馆的应用实践进行调研,弥补了国内研究实证不足的空白。

最后,基本观点创新。本书内容自成体系,首次系统地构建了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的内容体系,涵盖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的典型案例、理论依据、实践条件、匹配方式和实现策略等问题。各部分相辅相成,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且在理论研究中,提出了诸多富于创新性的观点。包括:(1)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十分必要而且充分可行,这在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上得到了验证。(2)不同类型的档案服务需要匹配适宜类型的社交媒体,方能取得良好效果。一般性学术服务适宜匹配社交服务型和资源共享型;专业性学术服务更适宜匹配创作发表型和协同编辑型。实际工作服务适宜匹配社交服务型和资源共享型。文化休闲服务适宜匹配资源共享型和社交服务型。这种将社交媒体与具体的档案服务相匹配的观点有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3)档案服务应用社交媒体类型的选择依据是档案馆的目标和需求、社交媒体自身特点、用户使用习惯和技术水平等。以此为基础选择合适的社交媒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结合社交媒体的特点,档案馆需要将“多向服务、合作共享、有的放矢、即时响应和主动服务”的新理念引入档案服务;需要构建新形式、多层次和富趣味的档案服务内容;需要形成自助与交互有机交融的档案服务方式。

本书的学术价值表现在,一是借助概念解读的规范和深入,开辟了全新的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的研究领域;二是立足档案专业并结合社会学、管理学、法学和新闻学等多种学科视角,构建出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的理论体系,丰富了档案利用服务的理论内容;三是将档案服务置身于技术环境,将信息技术与科学的相关理论与档案服务关联融合,实现了档案学理论的创新拓展。

本书的实践应用价值表现在:一方面,遵循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与立足国情有机结合的指导思想,从宏观层面设计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的实施路径,可以解答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是什么、为什么要做、做什么、怎么做的基本问题,有助于国家档案局指导借助技术工具创新档案服务的宏观规划和建设。另一方面,对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匹配方式和策略体系的具体研究可以在实践中直接应用,有助于国内外档案馆从微观层面实施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的科学方法和有效策略。

总之,本书的突出特色可以概括为开辟了全新的研究领域,丰富并创新了档案服务的理论内容;主要建树表现为明晰了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的理论内涵、必要性和可行性,构建了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的实践策略体系。

本书的写作依托丰富的素材和翔实的资料,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运用实践调查、数据分析、文献研究、网络调研、实地访谈和案例研究等研究手段,结合使用归纳、综合、比较等方法加以完成。本书还具有观点鲜明、述论结合、案例充实、文字流畅等特点。

本书由于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读者对象既包括高校档案专业学生(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和档案教学研究人员,又包括档案专业的实践同行,还包括档案社会化服务行业的从业者等。

本书框架由黄霄羽规划和设计,各章内容由黄霄羽执笔完成。2015级硕士生郭煜晗、冯磊和王丹在项目研究中合作的阶段性成果成为部分章节的初稿基础;2013级本科生孔冠男、王墨竹对第五章补充探索的部分内容也做出了贡献;2018级硕士生田宁宁帮助完成了参考文献的补充和部分注释的更新,并完善了全书的格式编排。

本书完成之际,感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帮助。学院向学校争取了出版资助,使本书得以受到中国人民大学2019年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的支持。感谢项目研究的合作者和协助者,也感谢在论文中被引用或作为参考文献的所有作者,他们的智力成果为本书创作做出了贡献。

感谢科学出版社徐烁编辑的引荐,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九州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谢本书责任编辑郭荣荣主任的“慧眼识书”,她和蔼谦逊,才学兼备,在推动档案学术类和文化类著作的出版工作方面富有热情和真知灼见。感谢她和具体责编邹婧在本书编辑出版中付出的辛勤努力。

本书的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黄霄羽
2020.02.10 sJdMt7WBCgb+zWK7Q4jGULnHNtQ1Or93xgqnG8jXyZGhue7s1EjBgQUJHWyzM1K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