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姓义探源

《甲骨文字集释》第十二册三五八九页收有“ 姓”前、六、二八、二及“ 姓冥挽 ”前、六、二八、三,此两片卜辞残缺,李孝定认为第二片之姓“仍为女字,非姓氏之姓”。日人岛邦男所编《殷墟卜辞综类》一四四页上二收有五个姓字。京二〇〇九,后下一七、一〇两片,仅残存两字,且姓之上一字未能认出。宁一、二三一之“即于矤中姓”,意义亦不明。前六、四九、三,及续四、二八、三,皆为“帚(妇)姓子死”。 今日甲骨文家多以姓为妇的名字。惟按先秦许多姓字训生之例,亦似应释为“妇生子死”,此处之姓,似不应解为妇人之名。张秉权有《甲骨文中所见人地同名考》一文,我的推测,某氏族生活于某地,于是即以地名为其氏族的名称。某氏族的支配者,即以其氏族的名称为其支配权之记号。此观于本文后文所引资料,是有其可能的。因此,我以为甲骨文中出现之姓字,可能乃代表由血缘而来的部落的通称。 其所以从女从生,此种血缘部族之起源,应遥溯到民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母系氏族社会时代。即使此义不能成立,但血缘部族之有标志、符号,则决无可疑。而契文中姓字的本义,应仍在未定之列。

《说文》十二下:“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徐锴《说文系传》在“神圣”下多一“人”字,在“故称天子”下多“因生以为姓”五字。段《注》及王筠《句读》从之。

按齐鲁韩三家诗及《春秋公羊传》,皆谓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春秋左氏传》则谓圣人皆有父。此问题在今日无讨论之必要。惟许氏引此,乃解释“姓”字何以从女之故。因感天而生子,当然没有父,而只有母,所以姓字只好从女。如此,则《系传》所多出之六字,皆系不了解许氏原意所妄增。许氏引“春秋传曰”,则为说明其非因感天而生者之姓的来源。此在许氏的立场,为姓字得以成立之第二义。《说文》中的姓字,其意义若系承契文中之姓字而来,而我上面对契文中姓字意义的说法可以成立,则姓字之所以从女,应当推到母系社会时代。当时民知有母而不知有父,故其部族之标志,自然是来自女性。若此姓字的意义,是出自西周初年,则其从女,恐系与同姓不婚,有密切关系。《说文诂林》姓字下引《席记》:“按古人立姓之始,皆为昏婚起见,故从女。”在周代封建制度中,贵族的男子不称姓,而女子则称姓,似可为此说之证。

但在文字学中,不可能解答姓字的原始意义的问题。姓字的原始意义,应在历史的文献资料中去探索。

《国语·晋语四》:

司空季子曰:同姓为兄弟。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惟青阳(一作玄嚣)与苍林氏,同族于黄帝,故皆为姬姓……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上面这段传说性的史料值得注意之点有二:一是同以黄帝为父,但除二人与父同姓外,其余并不与父同姓。二是兄弟二十五人,但得姓者仅十四人,其余则并没有姓。上述两点,不是以后世所谓姓的观念所能解释的。盖远古之时,人本无姓。血统蕃衍,聚居于某水涯山麓,自成部落。其中有统治才能的人,或被推,或受更大部落酋长者的赐与,成为某一部落的统治者,即以其聚居的地名或其他与其祖先降生有关事物之传说,作为此一部落的符号。惟此符号,仅能由其统治者的一人所代表,故符号即含有政治权力的意义,不是被统治的人民所得而有。黄帝得到姬水部落的统治权,故即以姬水为其部落的符号——亦即是所谓姓;炎帝得到姜水部落的统治权,故即以姜水为其部落的符号,亦即是所谓姓。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只有十四人得到了部落的统治权;而其他十一人没有得到,所以仅十四人有姓。其中两人分治黄帝的姬水部落,故得同为姬姓。此外的酉、祁等十一姓,乃由统治着不同聚落所聚居的不同地名而来。《国语》这段传说,若认为是确指历史中某些真实的个人而言,便不易使人置信。若把它当作“姓”的起源的一般情况而言,便有很大的意义,因为由此而可以解释此后的许多有关问题。顾亭林《日知录》卷二十三“氏族相传之讹”条引《路史》曰:“余尝考之,古之得姓者,未有不本于始封者也。”犹能仿佛于姓的起源之义。

《国语·周语》记太子晋谏壅谷水的一段话中谓禹与四岳有功,“克厌帝心,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注:祀或为氏。”这段话里面的姓字与氏字同举,姓是代表血统关系的符号,而氏则是代表政权的符号。当时血统与政权是不可分的,并且政权是以血统为基础。姓与氏单举可以互涵,对举则所指的各偏向一面。并且有的仅系由一个血统集团所成的政权,即姓等于氏。甲骨文中所出现的许多氏字,当属于这种意义。这里的有夏氏、有吕氏,还是这种意义。但也有包涵许多血统集团的政权,更有由一个血统集团的政权,进而为包涵许多血统集团的政权,此时仍以原来的政权符号称之。此时的氏乃大于姓。一般史家所说的陶唐氏、有虞氏,及禹得天下以后而仍称为有夏氏,都是属于这种意义。《尚书·尧典》上的所谓“平章百姓”,及古代的所谓百姓,皆表示由许多血统集团所组成的政治集团。各姓皆有代表参与朝廷,于是百姓有时指的是百官。古代姓与氏的关系,在《左传·隐公八年》众仲的两句话里,也说得很清楚。他说:“天子建国,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因其生之所自出而赐之姓,这分明指的是姓系血统的符号,此符号代表血统的一面。氏则由赐土而来,这分明指的是氏乃系国土的符号,此符号代表政治权力的一面。所以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在此处说:“诸侯之氏,则国名是也。”刘师培《氏族原始论》:“古之所谓有国者,不称部而称氏。《孝经纬》云,古之所谓国者,氏即国也。吾即此语,推而阐之,知古帝所标之氏,乃指国名。非系号名。如盘古氏,即盘古之国。陶唐为帝尧之国,故曰陶唐氏。有虞为帝舜之国,故曰有虞氏。夏为大禹之国,故曰夏后氏。若夫共工氏、防风氏,则乃诸侯之有国者也。可知古之所谓氏者,氏即国也。《左传》言,胙之土而命之氏。此氏字最古之义。无土盖无氏矣。”这里说得更清楚。由此可以了解,在西周以前之所谓氏,与由周初起之所谓氏,其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47H4R8Bei7uQCy9WhpbVH11TQB5fLpAnQc+i/0+rrVnIcBSaZxZkC7Uj060dIfH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