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三公九卿在历史官制中的澄清

在未进入到本问题之前,我应当首先指出汉人所流行的三公九卿的官制的说法,不是唐虞三代的政治史上的官制,也不是秦及西汉初年所曾实行过的官制。我要先把这一点澄清,也便可以澄清我国两千年来官制中的若干纠结。

卜辞中有“三公”一辞,指的是先王先公而非爵位名称。 传统的说法,最先出现三公一辞的是《尚书》中的《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的几句话。按现行《尚书》中的《周官》系伪古文,今日已成定论。而“燮理阴阳”的观念,决非战国末期以前所有,恐亦不须多论。故此不足为“三公”之制在周初已有之证。惟《郑志》“赵商问曰:按成王《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云云,遂有以《郑志》所引,乃真古文《周官》之文, 则是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乃周初所固有。但皮锡瑞谓“案郑君述古文逸书二四篇目,见于孔冲远书疏,内无《周官》。而赵商云云者,惠栋《古文尚书考》曰:‘孔氏逸书无《周官》。赵商据以为说,此必见《纬书》及《书大传》,梅氏即用之以入《周官》。’其说是也。” 是《郑志》赵商所引之周官,仍非真古文《周官》,则“兹惟三公”之语,仍为后出之语。周初有公爵,但并无以三为限定而称为“三公”的官制。《尚书》中的《牧誓》、《酒诰》、《立政》、《顾命》,皆出有周初较详的官制,皆无三公之名。《金縢》有“二公曰”,《传》谓二公乃召公、太公,再加上周公本人,此似为三公。但此三人乃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中之公,而非周王左右另成一固定官制的“三公”之公。所以在《顾命》中又出现有毕公、毛公。周代爵位世袭,则其公之不限以三,甚为明显。《五礼通考》卷二百十五引叶氏时曰:“以三公言之,召公为保,周公为师,而太傅无有焉,召公实兼之也。周公既没,召公为保,而太师太傅无有焉,召公实兼之也。”此乃傅会三公之说而不可得,故以“兼之”作弥缝,而不知本无所谓三公。《诗·小雅·雨无正》的“三事大夫”,郑《笺》即以三公释之。但诗人分明称为“大夫”,何得以大夫为公?是《诗》、《书》中未见有三公的名辞。《春秋左氏》、《穀梁》两传,皆无三公的名称,是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中,未出现所谓三公之制。《公羊传》有“天子三公”的说法,但这都是由“初献六羽”(隐五年)、“祭公来”(桓八年)、“周公出奔晋”(成十二年)等经文傅会而成,这是在景帝时胡毋生等写定时所傅会上去的。 在经文原文中,没有可以解释为三公的任何根据。正因为如此,所以二千年来的传注家对先秦典籍作三公的解释时,不仅都是采用“拼七巧板”的方式,并且对三公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七上,既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又“或说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地,是为三公。”此处之“或说”,盖出于《韩诗外传》八:“三公者何,曰司空、司马、司徒也。司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其于古史为无稽,更不待论。

就我目前所能找到的可靠线索来说,三公这一名辞的出现,应在春秋之末,或即由墨子这一学派的政治理想所造出来的。《尚同上》:“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下三公既已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辨,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尚同中》、《尚同下》都有这一段大体相同的话;《天志》里也有与这相同的政治制度。假定《墨子》一书的主要部分,乃成立于战国中期以前,则这应当是在可信的材料中最早提出三公观念的;最低限度,是最早把三公的观念很明显而有力地镶入到整个的官制中间去,而成为完整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的。《老子》卷六十二也有“置天子、立三公”的话,由这种话所代表的政治意义,在《老子》一书里的分量,没有在《墨子》一书里的分量重。而《老子》一书,若如我所考证,这是由老子这一派的学徒辗转记录增补而成,其主要部分,也是写定于战国中期之前; 则《老子》一书的这两句话,是受到墨子一派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可以讲得通的。至于孟子曾说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尽心章上》),这可证明此一观念在战国中期已经传播开了。

然则何以能说这三公不是历史的事实,而是出自墨子这一学派的政治理想呢?第一,从天子起,一直到地方的正长,皆出自选举,这是被过去研究墨子的人所忽略了的伟大政治理想。第二,墨子引作三公职位的历史证据,都出于历史的傅会,由此可知在历史中并不曾真正出现过三公。《尚贤中》:“傅说被褐带索……武丁得之,举以为三公。”《尚贤下》:“昔伊尹为莘氏女师仆,使为庖人,汤得而举之,以为三公。”在历史的传说中,也没有傅说、伊尹所作的是三公的职位任何痕迹;可知墨子或墨子的学徒,在历史中找不到三公这一职位。然则何以称为三公呢?公的爵位在周初是有的,公而冠以三,或取“数成于三”, 或取天地人三才之义,则无法确定。

在《墨子》的官制系统中,天子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是诸侯,由此可以推知他们所说的三公,实际指的是卿大夫,最低限度是概括了卿大夫,所以便略去这一环节。周的官制中有卿,这是不容怀疑的。《左传·成公三年》“晋作六军,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骓、赵旃皆为卿”。是晋有六卿。《左传·襄公八年》郑子展谓晋“八卿和睦”,是晋又有八卿。或八卿之八,乃六字之讹。《左传·襄公十九年》“公享晋六卿于蒲圃,赐之三命之服。军尉司马司空舆尉候奄皆受一命之服”。可知晋之所谓卿,以受命将佐上中下军为准;有兼司马、司空诸职的,但司马、司空等并非卿位。《左传·文公七年》宋国“公子成为右师,公孙友为左师,乐豫为司马,鳞矔为司徒,公子荡为司城,华御事为司寇,六卿和公室”。是宋六卿之名位,与晋不同。《左传·僖公九年》公子目夷“为左师以听政”。《左传》鲁文时期,华元以右师为政。《左传·襄公九年》“乐喜为司城以为政”。是六卿中无固定为政之规定。而司马、司徒、司空 皆卿位而非公位。此外郑有六卿,而司马、司空、司徒皆卿。 齐、楚、秦诸大国,则皆无六卿之名。

至于“九卿”,则自周初以迄战国,未曾发现此一官制的痕迹。独《国语·鲁语下》记公父文伯之母有“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的话,果尔,则在春秋定、哀之际,已有九卿一辞,且与“三公”连在一起。但不特自春秋之末以迄战国,除下述《吕氏春秋》外,其他可信赖的文献,并未见到九卿一辞。并且《国语》中除此处外,只有六卿的名称,再找不到九卿的名称。依我的推测,刘向编《列女传》时,三公九卿的名称,甚为流行。他将《鲁语》有关公父文伯的材料,改编成《列女传》中的《鲁季敬姜》,为求文字适合当时皇室的要求,便将《鲁语》中此处其他的官制名称,改为“三公九卿”。并将下句的“祖识地德”,改为“组织施德”(此句也可能是传抄中因字形近似而来的讹误);后人再将《列女传》中的“三公九卿”,误校到《鲁语》中去了。因此,我以为“九卿”一辞,恐以《吕氏春秋》十二纪为最早而可信。吕不韦聚门客作《吕氏春秋》以作秦统一天下后政治的宝典。在十二纪中,开始把三公九卿组合在一起;而九卿的官制,可能即是他的门客构造出来的。《孟春纪》:“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以后各纪中,大都有三公九卿的出现。他们所以将春秋时代流行的六卿改为九卿,或者因为晋、宋等国既已有六卿,则作为大一统的秦帝国,自应比他们要多出一些。而由六升到九,或者是因为《左传·文公七年》有“六府三事,谓之九功”的话而来;或者是出自他们特殊的数字衍化,由三公衍化而为九卿(见后),则不易断定。《吕氏春秋》的十二纪,给了汉代思想与政治以可惊的影响,此将另有专文论述。这里只指出,由汉文帝令博士诸生所作的王制 中,“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的几句话,是承《吕氏春秋》十二纪的三公九卿演化出来的。这种以三的倍数所形成的官制,或者与《宋书·律志》“黄钟之律长九寸,物以三生。三三见九,三九二十七,故幅广二尺七寸,古之制也”的这几句话有关系。因此,八十一元士之八十一,乃由三乘二十七大夫而来。董仲舒《春秋繁露·官制象天》第二十四,对此一官制,以“圣王所取仪金(于)天之大经,三起而成(按指每三月而成一季),四转而终(按指四季而成岁。以四季比此官制之四级)”作解释,恐亦非博士之本意。郑康成不知道这种官制是出自文帝的博士们的凭空演化,但又于古无征,所以只好说“此夏制也”,当然郑说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因此,凡是把秦以前的官制,向三公九卿去比傅,汉人比傅得没有办法,又造出三孤之说以为补缀,皆是曲解历史。除了增加混乱外,更无半丝半毫意义。

三公的名称,虽出现得较早,而九卿的名称,虽出自吕不韦的门客,对秦可以发生影响;但秦的实际官制,并没有受到这两个名词的影响。《通典》卷二十《职官二》:“秦置丞相,省司徒。”又谓“秦无司空,置御史大夫”,此误以成帝绥和元年(前八年)之改建三公,为古代所固有。汉承秦制,由西汉有九卿之名而不拘于九卿之数,即可推知秦无九卿之说;凡谓秦有九卿者,皆出自后人之傅会。

三公九卿之名,在西汉颇为流行。但在绥和元年以前,皆只作象征性的使用,而未尝以此作官制的规准。成帝绥和元年,因何武之言,将御史大夫改为司空,连同原有之丞相及武帝时所设之大司马,修改丞相制为三公制。在此以前,太尉并不常设,故《史记·将相年表》于高帝五年、文帝三年、景帝七年、武帝建元二年,皆云罢太尉官,是汉廷从无以太尉为三公之观念。而武帝之设大司马,乃是为了“以冠将军之号” 来宠异卫青及霍去病,亦与三公无涉,甚至与原设的太尉亦无涉。因为此时之大司马是虚衔,且直属于天子;而太尉则系主管军政的实职,为丞相的助手。《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黄霸荐史高可为太尉:“天子(宣帝)使尚书召问霸,太尉官罢久矣,丞相兼之,所以偃武兴文也。”按自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卒于地节二年(前六十八年),经张安世、韩增、许延寿,至甘露元年(前五十三年)许延寿之死,大司马未尝无人。若在绥和元年以前,大司马系由武帝改太尉而来,则宣帝不会说“太尉官罢久矣”的话。以大司马作太尉,乃成帝绥和元年改置三公以后的观念。这一点,汉人也常常弄混淆了。《汉官仪》谓武帝改太尉曰大司马,此与元狩四年诏卫青、霍去病皆为大司马的情形完全不合。且三公的地位是平等的,故绥和元年改三公制时,即“益大司马大司空(御史大夫)奉(俸)如丞相”。在此之前,则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丞相奉钱月六万,而御史大夫月四万;是绥和以前由高帝五年至元延四年,凡一百九十三年间,汉无三公的官制,彰彰明甚。然《史记》卷一〇二《张释之列传》有“三公九卿尽会”之语,卷一一二《平津侯列传》汲黯谓公孙弘“位在三公”,而公孙弘亦自称“夫以三公为布被”。此时弘为御史大夫;又“致位三公”,则弘已为丞相。卷一二二《酷吏列传》张汤自谓“陛下幸致为三公”,又“杜周初征为廷史……及身久任事至三公列”。张汤、杜周实皆为御史大夫。由此可知武帝时并无三公之实,而率称丞相、御史大夫为三公;可断言三公一辞,西汉时已在观念上发生影响,故当时即作象征性之使用。成、哀之后,乃渐趋向现实官制上的使用,至东汉而始在官制上完全确定。

九卿一辞的情形,也和三公一辞的情形一样。《续汉志》标明“太常(原名奉常)卿一人”、“光禄勋(原名郎中令)卿一人”、“卫尉卿一人”、“太仆卿一人”、“廷尉卿一人”、“大鸿胪(原名典客)卿一人”、“宗正卿一人”、“大司农(原名治粟内史)卿一人”、“少府卿一人”。以后韦昭《辨释名》, 张守节《史记正义》及《通典》、《通志》、《通考》,皆以此为两汉的九卿。而《通典》特加“九寺大卿”之名,此在两汉为无据。然《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传》公孙弘谓“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时汲黯为主爵都尉。卷一二〇《汲郑列传》“召(汲黯)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又同卷郑庄“至九卿为右内史”。卷一二二《酷吏列传》宁成“徙为内史,外戚多毁成之短,抵罪髡钳。是时九卿罪死即死。少被刑,而成极刑”。“杨仆者……稍迁至主爵都尉,列九卿。”卷一二三《大宛列传》:“军正赵始成为光禄大夫,上官桀为少府,李哆为上党太守,军官吏为九卿者三人,诸侯相郡守二千石者百余人。”由上文观之,少府固为九卿,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但《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载元帝征周堪,“拜为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与卿秩相同,是此职之地位,可高可下。故“毗亮论道,献可替否”(荀绰《晋百官表》),当时亦可能视为九卿。《汉书》卷七十六《张敞传》:敞“诣公车上书曰,臣前幸得备位列卿,待罪京兆。”又同卷《王尊传》,尊为京兆尹,御史大夫奏尊“不宜备位九卿”。主爵都尉(后改为右扶风)、内史(后改为京兆尹)、右内史,在当时皆称为九卿,远非《续汉志》所举之九卿可得而范围。今人求其说而不得,乃有人将“九卿”与“列卿”加以分别, 此似因前有“列于九卿”、“列九卿”等字句而来。但汲黯为主爵都尉,称之为“列于九卿”。《史记》卷一二〇记汲黯“过大行李息曰……公列九卿”。按大行令后改为大鸿胪,正在《续汉志》九卿之内,亦称为“列九卿”。而《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将作大匠、太后三卿、大长秋,皆为列卿。”此处所举自少府以上,正系一般所谓之九卿。但连同将作大匠等同称为列卿,则九卿与列卿之别,是毫无根据的。何况《汉书·百官公卿表》,实际是举出了十卿。因为在“中尉、秦官”这一条的下面说:“自太常至执金吾(武帝太初元年改中尉为执金吾),皆中二千石,丞皆千石。”这是班氏视执金吾与由太常至少府等九官,皆系同等秩位;由太常至少府等九官是卿,执金吾也当然是卿。《汉书》卷七十七《毋将隆传》,隆为执金吾,诏即称其“位隆九卿”。所以韦昭辨正刘熙《释名》谓“执金吾本是中尉,掌徼巡宫外,司执轰奸。至武帝更执金吾为外卿,不在九列”的说法,认其对西汉而言,是不能成立的。执金吾因“徼巡宫外”,即为外卿,则廷尉掌理天下之狱,大司农掌理天下之财,岂非更应列为外卿吗?“外卿”之说,为两京所无,此亦系求其故而不得,故从而为之辞。而班固在《百官公卿表》中,列有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大行令、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中尉(执金吾)、少府、水衡都尉、主爵都尉(右扶风)、左内史(左冯翊)、右内史(京兆尹),共十四官,皆西京之卿,皆可称为九卿。此无他,九卿开始时乃一观念上之官制;西京对于本不止于九而称九卿,与本不足为三而称三公一样,乃象征性之使用,并未尝为“九”之数字所拘。成、哀而后,直至东汉,始将观念上之九卿,坐实而为事实上之九卿。此与三公的情形相同,乃官制上由观念演向事实的显著的一例。明乎此,则过去由西汉以上对三公九卿的种种拼七巧板式的说法,皆应廓而清之,不为其所迷惑。而十二卿(刘熙《释名》)、十三卿 之说,皆不如从《汉书·百官公卿表》之为得其实了。 r3XuVWcn0upIpqehWxrSuk/LiVYZsWvVr3z+aQbxNI0vUfcNOgXY4eBJMtAzG31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