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汉代一人专制政治下的官制演变

一、官制系以宰相制度为骨干

官制是政治运作中的一套机器。从另一角度说,也是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发挥能力所凭藉的基本条件。它的形成,在理论上说,是适应治理天下的客观情势上的需要。因此,它的演变,应当是出于由客观情势变化的要求。所以官制的本身,应当具有客观独立的性格。但一人专制政治的特质,首须将皇帝个人的身份地位绝对化、神圣化;这一点,除了秦始皇通过礼仪加以实现,并由叔孙通为汉家制朝仪时所继承外,且如后所述,也须通过官制而加以实现。其次,一人专制政治,是秦国长期在法家思想培育之下所形成的。法家思想特点之一,是君臣关系的紧张,因而在心理上所引起的非常尖锐的猜防作用。一人专制者的皇帝地位,已如我在《封建制度的崩溃及典型专制政治的成立》一文中所述,并不借助于神权,而主要是运用法术的箝制与威吓,这便更助长了法家所提出的君臣间的紧张关系和猜防心理。《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于是乃令萧何赐带剑履上殿。”《会注考证》引朱锦绶曰:“案《贾子》,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可见有事带剑,古礼之常。臣上君殿,其事尤大,当必以带剑为礼矣。……见君之礼,立而不坐,恐必不以不履为敬也。自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适与古制相反。汉沿其法,故特赐萧何以宠之。其实剑履上殿,秦汉以前,不以为异,请约举经传以证之……”此即由猜防心理所引起的君臣关系变化的一例。这种情形,也必然在官制上发生重大的作用。

一人专制下的官制,是由秦政、李斯们所建立起来的。他们正紧接着战国过渡性的开放时代。由诸子百家,尤其是由其中的儒家所提出的政治理想,也浸透到政治制度的构想中去,甚至将理想伪托为古代官制之名以求其实现,这不能不渐渐形成一种“观念的力量”。这种观念的力量,也会通过吕不韦的门客而给秦的君臣以影响。尤其李斯本是荀卿的学生,也未尝不深通儒术。所以在他们形成这副大一统的统治大机器时,除了在基本上顺应一人专制的要求以外,其势也必须受到山东诸国的事实上与观念上的若干影响。于是在他们的官制中,我们应当承认实包含有若干合理的成分,最显著的是宰相制度的确立。 春秋时代,各国政治的好坏,常随一个“为政”、“当政”、“当国”者为转移,不过那都是各国封建体制内的贵族。孔子则以平民而抱“吾其为东周乎” 之志,这实际是假定他可以获得代替人君行使职权的官位。这一官位,一方面由事实的要求而演变出战国时的丞相;同时也是抱有政治理想的知识分子,在对官制的构想中所寄托的理想。《荀子·王霸》篇:“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赏庆,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吕氏春秋·举难》篇:“相也者,百官之长也。”《管子·君臣上》:“是故主画之,相守之。相画之,官守之。” 在这类的话里面,不仅是对相权作现实的描述,而实也含有对相权作理想的期待。宰相的出现,是在战国斗争激烈的现实政治要求中所逐渐形成的。但它在现实要求中,可以容许政治的理想。人君不必皆贤,但宰相则可选天下之大贤;人君可以继业垂统的不变,但宰相则可因其贤否及成效而变动。御史大夫以监察为宰相之副,太尉主军政,由县尉及郡的都尉与县令长及郡守的关系,可以推知太尉也是属于宰相。宰相制度,是整个官制中的领袖与骨干。宰相地位合理化,则宰相以下的百官皆可以合理化,而将整个政治机器推向合理的方向;这是家天下、私天下中所含的一点公天下的成分。所以宰相制度,可以说是现实与理想合一的制度;知识分子的政治抱负,在宰相制度之下,应当可以得到合理的机遇与合理的发挥,极其致,也可以跻身相位,取得治天下之实。当然这里不考虑到用宰相之权,是操在人君手上;宰相的好坏,还是决定于人君的好坏的这一种人的因素。正因为如此,宰相制度,一方面为大一统的专制政治所必需;另一方面,却又为一人专制下所不容。于是专制政治的发展,在官制上最重要的演变,便是宰相制度的破坏。官制中其他的演变,主要是环绕此一演变所引发出来的。由宰相制度在演变中的破坏,自汉武帝后,中国历史上便无名实相符的宰相;而担任变相宰相的人,也常受到最大的挫折与屈辱。这便影响到知识分子整个的命运,并挫折学术的正常发展。

秦享国日浅,它所建立的官制的效用,我们不能完全明了。二世胡亥任赵高为“中丞相”, 这是宰相制度破坏的开始。但破坏的情形也不太彰著。大一统的一人专制之局,是由汉所继承、所稳定下来的。由汉代官制的演变,以了解一人专制的性格及其对汉代政治社会与学术的影响,这应当是一条重要的门径。 QYQELb/bzwf9OJ9lw3XWx9HnjaFDBpq26cj2Ga8XobMN3nDfANhmLHrbzozAIgb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