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学术史中董仲舒的冤狱

我在这里应顺便为我国学术史揭破一件冤狱。

《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近百年来,一般人认定我国学术的不发达,皆应由董氏将学术定于一尊,负其全责。其实,董氏在对策中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话,实际是指当时流行的纵横家及法家之术而言。他的反纵横家,是为了求政治上的安定。他的反法家,是为了反对当时以严刑峻罚为治。他的推明孔氏,是想以德治转移当时的刑治,为政治树立大经大法。而他的所谓“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指的是不为六艺以外的学说立博士而言。汉初承秦之旧,立博士并无标准。汉文时有博士七十余人,方士亦在其列;而六艺中仅有《诗经》博士。董氏的意见,并不是要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的流通。董氏这一建议,只考虑到当时的政治问题,立论诚然容易被统治者所利用,而发生很大的流弊。但即使在两汉的经学盛时,也不曾影响到知识分子在学术上的态度。要由此而把两千年学术不发达的罪过一起加在他身上,这把一个书生所能发生的影响力,估计得太高,有点近于神话了。

要窥两汉学术的大势,及当时知识分子对学术的态度,应当由《汉书·艺文志》着眼。《艺文志》本于刘歆的《七略》;而刘歆的《七略》,则来自以刘向为首的校雠之业,及刘向“每一书已,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因此,可以说《艺文志》乃出自刘氏父子之手,而得到班氏父子的承认,这是久有定论的。刘向的思想趋向保守,刘歆则较为通达。但他父子都是最推尊董氏的人。《汉书·董仲舒传》赞,即引了他父子两人的话以作对仲舒的评价。

赞曰: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无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至向子歆,以为伊、吕乃圣人之耦,王者不得则不兴。故颜渊死,孔子曰:“噫,天丧予。”唯此一人为能当之。自宰我、子贡、子游、子夏不与焉。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然考其师友渊源所渐,犹未及乎游、夏,而曰管、晏弗及,伊、吕不加,过矣。至向曾孙龚,笃论君子也,以歆之言为然。

刘歆虽以其父推许董氏太过,但依然认其“为群儒首”。班氏引之,遂为汉代对董氏的定论。《汉书·艺文志》,总录百家,校其长短。其《诸子略》,不仅将儒家与诸家并列,且总叙谓: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按除小说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癒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上面对诸子百家的开明态度,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精神是一致的。而与前面所引王凤对诸子的观点,可以形成统治者与学者间的极为鲜明的对照。纵使此种开明态度,不能直接推其出于董仲舒;但最低限度,刘氏父子及班固等,亦丝毫未因董氏“皆绝其道”的话,而发生误解;更未因此影响到他们对学术的全般态度。董氏的话,既未曾影响于汉代最崇拜他的人们,而谓其有力量能决定以后两千年学术发展的趋向,岂非神话?阻碍学术发展的,是专制政治;决定学术发展方向的是专制政治下的社会动态与要求。百年来的学者,不肯深求我国学术发展长期停滞的基本原因,而简单地归罪于董氏一人,这未免把董氏一人的力量估计得太高,而把学术上的大问题,作过于轻松的交代了。魏晋的思想,以玄学为主;南北朝及隋唐的思想,以佛学为主;董仲舒的影响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学术之弊,极于经义八股,这还是出于专制者的要求?还是出于董氏的明崇孔氏的影响呢? d5ZXGrxCzZ3fehk9P5AXXnpCJJeC2Y1NginzkwkyytNO7zehhSijG9zcT4yNSHq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