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什么才是有效的学习

3.1 学习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变化,这些变化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主要指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成分没有改变,即没有新物质产生,如水变成水蒸气。

化学变化指的是物质本身的成分发生了改变,即有新物质产生,如物体燃烧、光合作用、食物发霉变质、铁生锈等现象。

学习的过程也可以用事物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来类比。有些学习过程是比较表面化的,并未在学习中产生新的想法,也就是没有“知识增量”,这种学习充其量只能说是信息的重新整理与加工,这其实是一种“物理变化”。

有效的学习,是能够产生知识增量的“化学变化”式的学习。

日本文化人类学家,京都大学教授梅棹忠夫(Tadao Umesao,1920—2010)在他出版的《智识的生产技术》中将学习的过程分为“智识生产”和“智识消费”两个层面。

所谓“智识生产”就是运用自己的大脑,以人们明白无误的形式,提出一种新的东西。“智识消费”虽然也伴有高级的智识活动,但仅此而已,不会产生任何新的东西,即没有知识的增量。

梅棹忠夫将读书看报这类学习活动定义为智识消费,因为很多人读书、看报的结果仅仅停留在读过这个层面。这种定义不无道理,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只是看看,那就只是知识在头脑中的再现,并未产生“化学变化”。

很多人认为把信息存储下来,就拥有了知识,其实这只是一种错觉,我们拥有的不过是信息。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在认真学习前收集的原始资料的价值,但这只是开始,并不是结束,更不是全部。

我们可以将从各方面收集到的资料保存至印象笔记,包括下载的文献、有价值的文章和资料。这些信息经过初步筛选,构成了学习资料库。

我们对资料库里的资料进行整理,让它们更有秩序,这其实都是“物理变化”,中间并没有产生知识增量。

有时候,我们很容易被这样的假象欺骗,觉得把资料保存起来,就万事大吉了。然而,没有经过加工的内容和自己并没有太大关系。只有在内容中加入自己的理解、思考和观点,才能真正产生知识的增量。这样的学习才算真正有效的“化学变化”式的学习。

3.2 学习过的几个层次

“我知道”是很有深意的三个字,单从学习来看,这里面的含义就有很大的不同。

用读一本书来举例,“我知道”可能代表了“我听过这本书的名字”“我看过这本书的介绍”“我读过这本书”“我读过这本书很多遍”“我能记住很多书中的句子”“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某个领域的认识和看法”“这本书改变了我很多习惯”等层面。

同样是学习,也有不同的层次。有些人会从学习过程中受到启发,开始一项研究,在某一领域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也有人连其中的基本概念都不理解,考试也无法通过。

一般来说,我们所指的“学习过”可以有以下几个层次。

3.2.1 知识原有层面的引用和重述

农夫山泉的广告词很适合描述这个层面的学习:“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即在学习知识后,能引用作者的观点,明白作者想要表达什么,阐述什么,并能重述出来。

这里的引用有两个层次: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直接引用就是用作者的语言进行表达,人家怎么说,你就怎么说。

间接引用就是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将别人的观点呈现出来。

在培训界有一种主流观点:作为一名讲师,如果学员没听懂你在说什么,说明你没有把问题讲明白。如果你不能把一件事情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别人听懂,则说明你对这个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和透彻。换句话说,如果可以用通俗简单的方式把学习的内容呈现出来,才算真正学会了。

如果能像老师一样,用自己的语言将所学知识表达出来,就表明我们真的学会了。正所谓“最好的学习就是教会别人”。

1.费曼学习法:将所学内容教给一个小孩子

费曼学习法的灵感源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运用费曼的学习技巧,你可以快速理解知识点,并且记忆深刻,难以遗忘。

费曼学习法的第一步就是:将所学内容教给一个小孩子。想象一下,如何将你学习过的内容教给一个小孩子,而不是聪明的成年朋友。这个小孩子所拥有的词汇量和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刚好能理解你所说的内容。

许多人会用一些术语或行话解释一个概念。用名词解释名词,听的人只会越听越糊涂,讲的人无非是用一些名词来掩饰自己的一知半解罢了。

讲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迫使自己在更深层次理解这个概念,同时检验自己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学习的机会也就来了。

2.用自己的逻辑输出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汇总知识点,整理作者的想法。运用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更好地整理所学内容的架构,同时也能关注具体的细节。

多数时候,我们是将书中呈现的观点用思维导图总结出来,这基本上属于直接引用,呈现的是作者的逻辑,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在完成这个层面的输出后,我们不妨更进一步,用自己的逻辑将所学内容呈现出来。

你所输出的内容可以有不同角度,不同的出发点。有时候换一种思考方式,也许会收获更多想法。

从作者的角度理解和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在一次培训结束后,我安排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呈现课堂所学,有一个小组提交了两张思维导图,一张他们取名为“老师讲的”,另一张是“我们学到的”,二者呈现的角度有很大不同。在学习后,尝试从“作者视角”和“读者视角”进行总结,会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3.2.2 要有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观点

在知识原有层面进行引用,丰富了知识的表达形式,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但没有产生知识的增量。如果能在这个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收获,我们对知识的学习就提高了一个层次。

1.任何内容都可以找到值得学习的点

在学习中看到“烂书”或遇到“烂课程”是我们最头疼的事情了。人们会认为投入了时间却没有达到预期,很不值得。其实任何形式的学习,任何学习内容,都可以挖掘到对我们有价值的内容。

史蒂芬·金(Stephen·King)在他的著作《史蒂芬·金谈写作》( On Writing:A Memoir of the Craft )中曾经提到,他在一段时间里,每周都会看一部电影,试图通过电影寻找写作思路,有时候会看到“烂片”,但即便如此,依然会有收获。因为至少知道有哪些错误以后自己应尽量避开。

抱着学习的心态,将所学内容尽可能地与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相结合,将自己的收获写下来,也就相当于在原始的学习资料上产生了知识的增量。

2.元芳,你怎么看

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有一句“元芳,你怎么看”的台词曾火遍大江南北,其实这句话对学习者和管理者有更多的意义。

如果你是一位管理者,并经常问下属“你怎么看?”一方面是在悉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也是在启发下属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你是一位家长或老师,这对孩子和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问题。

同样地,这个问题对于学习者来说,也是一个好问题。

别人是什么观点不重要,请问:你怎么看?你有什么观点?即使你的观点和别人都不一样也没关系。歌曲《倔强》这样唱道:“当我和世界不一样,那就让我不一样。”

你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不一定权威,但是能够在学习后深入思考,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是一名真正的学习者应该具备的能力。

3.感性的情绪表达同样重要

我们在学习时往往更注重对理性观点的陈述,却忽略了感性的情绪表达。但有时候记录下感性的想法和情绪会丰富我们对知识的理解,让学习的成果更丰富,更立体。

“这个好难理解啊”“这个观点实在是太棒了”“这个科学家幸亏是古人了,否则看到我做的题会不会被气晕过去”“当时他是怎么想的,太有才了”“看到这段,心里有点难过”。

这些感性的情绪表达,会从更多层面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会让我们激发出更多的想法。

有时候,学习不仅需要严谨的态度,也需要丰富的情感。

3.2.3 学以致用与行为改变

“学习过”不仅体现在能否在知识的原有层面进行转述和引用,有自己独特的收获和观点,还体现在能否学以致用,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它也可以是行为的改变或为未来目标做知识储备。

1.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电影《银河补习班》里有这样一个情节:爸爸和儿子看到工地在按计划爆破拆除一个大贮槽。爆破A点选定后由于位置太高,无法确定和A点在同一水平线上的B点。爸爸用了一条40米长的塑料水管和一根记号笔,将塑料水管灌水,一头放在A点并做好记号,然后通过让A点的水位保持不动,轻松找到了B点的位置,拿到了800元的佣金。他告诉儿子,这是初中学习的连通器原理。

连通器原理:在几个底部互相连通的容器内注入同一种液体,当液体不流动时,连通器内各容器的液面总是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

这个原理任何一个初中生都知道,但是将理解了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场合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中很重要的环节。

2.产生行为的改变

科氏四级评估模型(Kirkpatrick's four-level model of evaluation)由国际著名学者,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ystem)教授唐纳德·L·柯克帕特里克(Donald·L.Kirkpatrick)于1959年提出,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培训评估工具之一。

此评估工具从四个阶段来评估培训对学员是否有效。

第一阶段为反应评估(Reaction),通过向学员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征询学员对培训的感受。

第二阶段为学习评估(Learning),测定参加培训的学员学习的获得程度。这个阶段一般通过考试、问答等方式测试学员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也能体现出讲师的教学是否有效。

第三阶段为行为评估(Behavior),考察被培训者是否能将所学应用到工作中,是否产生了行为上的改变。这个环节的评估往往需要培训者回到工作岗位后,通过进一步的跟踪和反馈才能得到验证,评估难度大,同时意义也很重大。

第四阶段为成果评估(Result),评估组织因培训而获得的收益,培训为企业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科氏四级评估模型不仅能从培训组织者的角度评估培训是否有效,也从学习者的层面对什么是有效的学习给出了一个评价标准。

无论是参加学习培训还是自我学习,反应评估(Reaction)只能体现你当时的感受,学习评估(Learning)则可以反映出你是否能回答和学习有关的问题。

很多企业在培训结束后,会通过让学员填写满意度调查表来评价老师的课程是否讲得好,再通过出一份试卷考察学员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内容,其实这只涉及了学习很初级的层面。

那为什么大家都在用这个方法呢?因为简单,而且方法随手可得。而第三、四阶段的评估数据却没办法用一张简单的调查表格或试卷获得。要获得行为层次和成果层次的评估结果,往往需要更复杂的流程设计,有时工作量比组织一场培训还要大,所以这两个阶段有时候就被忽略了。

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也是如此。学习后谈谈感想,写个笔记会很容易,而行为上的改变往往需要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这无形中就多了一道障碍,也会让我们产生“我已经学习得很好了”的错觉。

对每一位学习者来说,学以致用虽然是最难的,但意义也是最重大的。

3.为未来某个目标作知识储备

上大学的时候,我曾在枯燥的专业课上问过老师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们学这些,以后有什么用?”

这个问题在当时也算是灵魂拷问了,不过对一个学习者来说,确实应该经常对自己问一问这个问题。

“我今天学习的知识以后可以用在哪里”“可以为哪些目标或任务做知识储备”“可以作为什么素材”……

“得到”App有一个很短小的付费栏目《李翔商业内参》,每天提供一条资讯。会提供一些制作者用心良苦的总结,在提供商业资讯的同时也会在内容上标记这条信息可以用在哪里。例如,这条资讯可用作开会素材、发言开场等。

我对这种“恨不得把东西嚼碎喂到你嘴里”的做法并不太赞赏,但我们却可以向栏目制作者学习这种加工学习素材的方法。

有些内容在学过以后并不一定会被应用,但这不代表学完了就结束了。我们可以对素材进行有效的加工,并思考这些内容以后可以用在哪里。

所谓开卷有益,我们可以将学过的内容作为自己知识库的一部分,不断广泛涉猎,以便在不久的将来,发挥它们的作用。 rwtmuDJXqm97CopBQOgVArx3vwn/gqKS1OTvNajZLsPdziCfBhViEvk0jsD+qZB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