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稀缺俘获大脑时,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紧急的事情上,并将其他事物排除在外。这种专注会让人们从稀缺中获益,让人们获得“专注红利”。由于“目标抑制”的作用,人们在专注于某项重要事物的同时,就不容易想到其他重要事物。因此,专注也会导致管窥,让人们的视野变窄,从而付出沉重代价。
霍布斯:你构思好要写的小说了吗?
卡尔文:创造力可不像水龙头,说开就开。你得找到适当的情绪才行。
霍布斯:什么样的情绪是适当的?
卡尔文:紧要关头的恐慌。
——比尔·沃特森(Bill Waterson)
《卡尔文与霍布斯虎》作者
不久前的一个晚上,我们去了一家名叫“土之糖”(Dirt Candy)的素食餐厅。这家餐厅之所以起这样一个名字,是因为老板兼主厨阿曼达·科恩(Amanda Cohen)认为,蔬菜是生于土地的“糖果”。餐厅的招牌菜是西兰花脆皮豆腐配橘子酱,很多顾客对它赞不绝口。 [1] 我们也点了这道著名的菜肴,发现果然名不虚传,十分美味。它无疑是全桌最受欢迎的一道菜。
我们来得还真是时候。因为第二天我们就得知,阿曼达·科恩即将在一档收视率很高的料理综艺节目《铁人料理》( Iron Chef )中露面。《铁人料理》的比赛规则是,几位厨师要在短时间内完成3道菜,然后决出胜负。节目一开始,厨师们会在现场得知每道菜必须使用的一种神秘食材,然后用几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菜品的设计和烹饪。这档料理大赛十分受欢迎,是烹饪界新人、美食鉴赏家以及美食爱好者们必看的节目。
在看这期节目时,我们都觉得科恩真是太幸运了——她得到的神秘食材是西兰花,所以她烹饪了自己的拿手好菜,也就是我们前一天刚刚品尝过的菜肴。评委们都对这道菜的口味赞赏有加。但事实上,科恩其实并非像我们所想的那样幸运——西兰花这种神秘食材,并没有让她展示出自己得心应手的烹饪技艺。恰恰相反,这期节目是在一年前录制的。就像她所说的那样:“现在菜单上的西兰花脆皮豆腐,就是在录制《铁人料理》时创作出来的。”就在那天晚上,科恩创造出了这道令她名声大振的拿手好菜。如果我们可以将这种现场灵感称为“幸运”,那么这种幸运就显得更加“卓尔不凡”。一位专家级人物花费了数年时间潜心积累了精湛的厨艺,而其最引以为傲的作品,却是在紧迫的时间和高度的压力下创造出来的。 [2]
当然,这道菜并非是凭空创造的。诸如此类的创意大爆发,是建立在成年累月的经验和辛劳的基础上的。 [3] 紧迫的时间会令人精神集中,迫使我们将之前积累的努力浓缩成即时产出的成果。设想你正在准备几天后就要在会议上做的报告。会议之前的这几天,你埋头苦干,但许多想法却总是摇摆不定。事实上,报告的大方向你可能已经确定好了,但如何将诸多思想组织起来却令你十分苦恼。眼看开会的日子一天天逼近,你再也没有磨蹭的时间了。 稀缺,会迫使人做出选择。所有抽象的事物都会变得具体起来。 如果没有最后的这一点推动力,即使你的大脑中已经充满了创意,却拿不出最终的计划。参加《铁人料理》节目之时,科恩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秘密调料”——潜心钻研了数月甚至数年的烹饪技艺。稀缺并不能凭空创造出这些技艺,而是给了她一股推动力,让她将这些技艺整合起来,做出了一道人人称赞的美味佳肴。
人们常常会将稀缺与其最可怕的后果联系在一起——有人变得穷困潦倒,还欠了一屁股债;有人累死累活却永远赶不上任务进度。我们就是由此构思出这本书的。不过,科恩的经历还体现了稀缺的另一面,而这一面并不易被人察觉——稀缺能令人们收获更大的成效。想必所有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手头资源不足、感觉紧迫之时会取得突出的成绩。在科恩的例子中,正是因为她充分地意识到时间的紧迫性,才能心神专注,将多年的经验融会贯通,最终烹饪出一道美味佳肴。所以,我们认为, 当稀缺俘获大脑时,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如何以最有成效的方式去利用自身资源上。 虽然这种现象存在着负面影响,但也意味着人们可以从稀缺中获益。本章会先讲述稀缺带来的利益,之后再讨论我们为稀缺所付出的代价,其中预示着稀缺会以失败而告终的命运。
[1] Dirtcandy. Retrieved from http://www.dirtcandynyc.com/?p=731.
[2] Dirtcandy. Retrieved from http://www.dirtcandynyc.com/?p=2508.有人可能觉得科恩把脆皮豆腐这道菜放在比赛菜单上,只是为了把她在《铁人料理》上的名气变现,人们去她的餐馆品尝节目上的这道名菜,但其实这期节目是在录制一年以后才播出的。所以这可不是营销伎俩。
[3] 创造力与时间压力之间的关系远比这个故事复杂。在很多案例中,时间压力会阻碍创造力。还有一个直觉想法对我们有用。当所要完成的任务需要发散性思维、产生新想法的时候,时间压力就会变成阻力;当所要完成的任务需要收敛思维、把大量想法凝聚成一个想法时,就像科恩的例子那样,时间压力就会成为助力。可参考Teresa M. Amabile, Constance N. Hadley, and Steven J. Kramer, “Creativity Under the Gu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August 1,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