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管窥负担

我上了速读课,用20分钟读完了《战争与和平》,然后知道了这本书与俄国有关。

——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在本章的尾声,我们会再次讲述管窥负担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以帮助读者从直觉上加以理解。这些小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人们如何犯错误,而是为了让我们明白,管窥会导致我们忽视某些因素。首先,我们来看看《华尔街日报》上讲到的省钱攻略:

好吧,你想在下次感恩节到来之前多省出一万元钱。如何才能做到呢?关于那些千篇一律的节省方法,想必你都听了无数遍了。而且你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比如尽量少出门喝咖啡、 提高保险免赔额 和躲开那些商品标价不菲的店面。 [1]

提高保险免赔额,究竟是好是坏?对于手头紧的人来说,的确很难回答这个问题。没错,这样能省钱,但是却要为此付出代价:你一开始可能是省下了些钱,但一旦事故发生,就存在支付更多成本的风险。所以,对免赔额进行理性的选择,才能做好权衡。而在“管子”的视野里,只有一个被扩大了的想法:现在要想办法省钱。提高免赔额就像少出门喝咖啡与看电影一样,现在就可以省些钱,于是这个想法在“管子”视野中建立了稳定的地位。其他考虑因素,比如一旦车子坏掉了如何支付维修费的问题,早已被你忽略到“管子”之外了。

这种想法不仅会让有些人提高免赔额,而且还会让有些人有了干脆连保险都不买的决定。

研究人员发现,在贫困国家,他们很难说服穷苦的农民购买各类保险,包括健康险、农作物险等。 [2] 比如,降水险能在降水量过低或过高时,保护农民的生计免受损失。但是就算政府提供大量补贴,绝大多数(甚至90%之多)农民都不会购买降水险。 [3] 健康险也是一样。 [4] 当被问到为什么不买保险时,穷困的农民总是回答说他们买不起。而这一困扰正让他们遭遇了其最不想看到的事实:因为买不起保险,反而要承担经受不起的风险。

在这个例子中,保险就是因管窥而被忽视的。对于连糊口都成问题的农民来说,下一季的干旱或身体健康问题此刻就会显得非常抽象,就会被排除在“管子”的视野之外。对于农民现在迫切需要的东西——食物、房租、孩子的学费,保险都不能予以解决,而且还会令本已揭不开锅的家庭更加拮据。

管窥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我们会因此做出同时处理多项任务的决定。我们可能会在“听着”电话会议的同时查收邮件,或者在吃晚餐的时候抽空回两封邮件。这样做的确能够节省出一些时间,但是却要付出代价。我们很可能会错过电话会议或晚餐中某人提供的某个信息,或是回了一封词不达意的邮件。而开车时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就更有可能会酿下大错了。每次想到有人开车时在做别的事情,我们首先就会联想到边开车边打电话的司机。的确,研究显示,开车时通过非手持移动电话进行通话的情况,可能比酒驾还要危险。 [5] 我们也会想到边开车边吃三明治的司机。研究显示,开车时吃东西的后果同样很严重。 很多人都有过边开车边吃东西的经历:一项研究发现,41%的美国人都曾经在开车时吃过一顿饭,包括早餐、午餐和晚餐。 边开车边吃东西虽然可以节省下一些时间,但却让车主们承担了额外的风险,如把车弄脏、出交通事故,甚至在分心时摄入更多的卡路里。 [6] 管窥会令人们想要同时做几件事情,因为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这是在“管子”视野之内获得的收益;而节省时间的同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则处在“管子”视野之外。

有时,当我们有了管窥之见时,就会完全忽略其他事物。当我们手头有一项急需完成的工作时,就会缩短与家人共度的时光,将理财计划向后推,甚至例行的体检也要改期。时间特别紧张时,我们就会想:“下周也能陪孩子玩。”而不会想:“孩子现在真的需要我,要等到什么时候我才能真的有时间呢?”对于我们来说,“管子”视野之外的事物并不容易看清,更容易被我们忽略,而且也更容易被我们遗忘。

公司也会受到稀缺心态的影响。比如,许多公司都会在淡季削减营销预算。但有些专家认为,这种做法并非明智的商业决策。事实上,这与管窥心态十分相似。正如一位中小企业顾问所说的:

一到经济衰退时,许多小企业就会犯同样的错误——大刀阔斧地削减营销预算,有的甚至将其削减为零。但是恰恰相反,经济衰退期正是小企业最需要进行营销的时刻。消费者永远都不会满足,总是想要改变他们的购买决策。你要将自己的品牌打出去,帮助消费者找到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因此,不能放弃营销。而如果有可能的话,中小企业更应该在经济低迷时增加营销力度。 [7]

经济低迷时削减营销支出的决策究竟是否明智,关于这一争论,还需要大量的实证工作。我们在此想要说明的是,营销所带来的利益很像那类在管窥视野之外被忽略的事物,因为你在考虑营销问题时,心中所想则是如何削减这一季度的预算。营销就像保险一样,在“管子”视野里面是成本,而其收益则被排除在视野之外了。

在许多这类案例中,我们都会质疑这些选择是否明智。我们如何得知,边开车边吃东西所节省下来的时间,不值得为之承担因此而增加的事故风险呢?确定某个选择正确与否,永远是个难题。如果为了赶上工作进度而忽略孩子,那么这是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谁能做出客观的评价呢?答案取决于草率工作而引发的不利后果,没有陪伴孩子而造成的负面影响,还有你对人生的期望。局外人若要替你将这些因素全部考虑在内,是需要费一番周折的。但是,对稀缺心态的研究能够告诉我们管窥之见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某些考虑因素是如何被我们所忽略的,从而在不需要得出这场辩论孰胜孰负的前提下,令我们对问题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搞清楚稀缺心态之后,我们就会在通过某人的行为推断其偏好时更为谨慎。我们可能在看到某个大忙人总是对孩子不管不顾时,就会认为他的心思全放在了事业上,不顾家。但这样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这就像认为不上保险的农民不在乎庄稼遭受旱涝之灾一样。事实是,大忙人很可能产生了管窥心态——他虽然也非常珍视与孩子共度的时光,但更着急去完成工作,所以将其他所有事情都推到了“管子”的视野之外。很可能多年之后,他在追忆当初时会无比悔恨,希望曾将更多时间花在孩子身上。 [8] 这种悔恨是发自内心的。产生管窥之见的任何人,日后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失望。工作必须现在完成,孩子明天还在这里。当回顾一下我们在稀缺心态下是如何利用时间和金钱时,肯定会觉得失落。眼前的稀缺问题总是会被放大,而与此无关的事物则会被忽略。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经历稀缺时,这些被忽略的事物就会越积越多。这与“没兴趣”完全不是一回事儿。毕竟,当事人会因自己的选择而后悔。

本章一开始讲述了稀缺是如何俘获我们的注意力的。而现在我们了解到,这种原始机制通过融合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稀缺会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眼光,让我们做出不同选择。这种现象会让我们变得更有成效;但同时也会让我们为此付出代价:这种“专心致志”会令我们忽略原本很重要的其他事物。


[1] B. Arends, “How to Save $10 000 by Next Thanksgiving,” Wall Street Journal, November 20, 2011.

[2] Michael J. McCord, Barbara Magnoni, and Emily Zimmerman, “A Microinsurance Puzzle: How Do Demand Factors Link to Client Value?” MILK Brief , no.7.

[3] X. Giné, R. Townsend, and J. Vickery, “Patterns of Rainfall Insurance Participation in Rural India,”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22, no.3 (2008): 539–566.

[4] A. Aizer, “Low Take-Up in Medicaid: Does Outreach Matter and for Whom?”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3, no.2 (2003): 238–41.

[5] D. L. Strayer, F. A. Drews, and D. J. Crouch, “A Comparison of the Cell Phone Driver and the Drunk Driver,” Human Factors: The Journal of the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Society 48, no.2 (2006): 381–91; D. Redelmeier and R. Tibshirani, “Association Between Cellular-Telephone Calls and Motor Vehicle Collision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36, no.7 (1997), 453–58.注意,有一份大规模的调查报告的结论很惊人,开车时打电话对撞车的概率影响很低。可参见Saurabh Bhargava and Vikram Pathania, “Driving Under the (Cellular) Influence” (2008), available at SSRN 1129978。这一研究避开了醉驾问题,虽然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但是与其他大量数据相抵触,还需要后续的调查。

[6] B. Boon, W. Stroebe, H. Schut, and R. Ijntema, “Ironic Processes in the Eating Behaviour of Restrained Eaters,”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7, no.1 (2002): 1–10.

[7] “Recession-Proof Your Business,” About.com Small Business: Canada, retrieved October 22, (2012).

[8] 对悔恨的研究源远流长,通常悔恨被视作自我控制问题的结果。T. C. Schelling, “Self-Command in Practice, in Policy and in a Theory of Rational Choi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4 (1984): 1–11. pHjZ0/fTop9p0B2SOAlPJcVSriN1CLt8FwZHGK0dj838ashTQDxrNfbzz99adxE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