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总论孔子的成德之学

提到孔子的思想,人们首先想到的多半是仁。对于今人来说,仁是作为一个概念、一种学说而被我们理解和接受的。孔子的研究者,也习惯于从理论的角度,建构对这一概念的确切内涵的理解,梳理这一概念在学术史上的演变。但这种对仁的把握方式,未必符合孔子的本意。孔子说仁,是出于实践的立场。对孔子来说,重要的不是“仁是什么”之类的理论问题;重要的是在具体的、现实的生活实践中,人应当如何正确地行动。在《论语》中,孔子从来不做抽象的理论阐述,他总是指导弟子在具体的处境中,展开差异化的为仁实践。在孔子看来,仁的真义只有在为仁的过程中,才能真切地被理解。

这也就是学的过程。刘宗周说:“‘学’字是孔门第一义。” 这一断语最为精当。对于儒家来说,学是切身的实践活动。“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 ;“学之为言效也”“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在《论语》中,“学”字共出现64次。毛奇龄区分了作为虚字的“学”和作为实字的“学” ;程树德又引入了动辞、名辞的区分 。其实,作为动词的学是一种实践行为,作为名词的学也应该从行动的角度来理解(指涉行为),这样才能体现孔子的实践初衷。孔子的本意,是在为学的过程中展开为仁的实践,由此获得德行的成就。可以说,孔子之学本质上是学以成德之学。

孔子从实践的立场为学,也从实践的立场论学,没有自觉地构建关于学的系统理论。但我们不能简单认为,这是因为孔子身处特定的历史阶段,还没有进行自觉的理论反思的能力。这种想法无疑是现代人的偏见。事实上,理论只是我们观照世界的一种方式。过度的理论化,容易使我们远离真实的、切近的生命存在。同情地理解,孔子的实践立场应当被视为孔子的基本特色,而不是某种不成熟状态的标志。当然也不是说,孔子论学便不具有系统性的意义或理论的价值。相比于一般而言的外在形式的系统性,孔子论学实具有一种内容的系统性。孔子把他一以贯之的论学思想,融入现实的实践之中,而没有做主题化的阐明。

为了理解孔子的成德之学,我们要对孔子的“学”做先行的探讨。本章的任务,是从学的一些基本方面,呈现孔子的相关思考,将会涉及以下三个问题:为什么学?学什么?以及如何学?换言之,就是学的必要性、学的内容与旨归以及学的具体方法。其中,“如何学”说到底是一个具体的实践成德的问题,它是本书的核心关切,也是全部研究的目标。在本章中,我们只是简要地指出,对于孔子来说,学不是外在的行为,而是其基本的生活方式,它意味着一种内在充沛的生命精神。 7PQrSm+S1XT1eeGVtkXGeRBc8YAbZQQK3/32ET6iweTTp0M2os5/BGAKGUVHXyA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