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世上肯定有许多和本书作者一样的家长,既迫切希望让年幼的孩子尽可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却又不情愿让孩子接触大多数现有教育机构的弊端。孤立个体的努力绝不能解决这些家长的困难。当然,我们可以请家庭教师来教育孩子,但这样一来,孩子就没有了同伴。孩子是天然渴望同伴的,而且少了同伴的教育必然会缺失某些关键的要素。此外,如果一个男孩或女孩因故感到自己是不同于其他孩子的“怪人”,其影响是极其恶劣的。这种感觉归根到底是因为父母,几乎肯定会引发孩子对父母的怨恨,使孩子专门喜欢父母最讨厌的东西。

基于这些考量,认真尽责的家长可能明知学校有严重问题,还是不得不把孩子送进去,只是因为家长觉得根本不存在令人满意的学校。就算有,也不在自己家附近。于是,认真负责的家长就不得不承担起教育改革的事业,不只是为了社区的福利,也是为了自家孩子的利益。如果家里条件好,家长未必要为了解决私人难题而要求所有学校都是好学校,只要有几所位置方便的好学校就可以了。但是,对工薪阶层的家长来说,除了小学改革别无他法。因为一位家长赞同的改革,另一位家长可能表示反对,所以只有积极的教育宣传方可奏效,而要证明宣传的实效,只能等到改革者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很久。于是,出于对自家子女的爱,我们只好一步步进入了广阔的政治和哲学领域。

在本书之后的篇章中,我要从这一广阔领域出发,尽可能保持超然。我要说的大部分内容,并不依赖于我本人在当代重大辩题中持有的观点。但是,完全不依赖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希望自己的子女所受的教育,必然依赖于我们心中理想的人类品性,以及我们对子女在社会中扮演何种角色的冀望。和平主义者不会希望孩子接受军国主义者看好的教育;共产主义者的教育观念不会与个人主义相同。一道更根本的鸿沟横亘在这两类人中间,双方绝不可能达成共识:一方将教育视为灌输某些明确信念的手段;另一方认为教育应当培养独立判断力。这些问题是无可回避的。同时,我们还有大量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新知识,它们独立于上述终极问题,对教育活动有着密切的影响。尽管这些新知识已经产生了一些重要成果,但在我们彻底吸收其教益之前,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孩子出生后的前五年更是如此,人们已经发现这段时期远远比先前认为的重要,父母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也相应地增加了。我的目标和用意是尽可能避免争议性话题。论战文章在某些领域是必要的,但写给家长的文字要怀着为孩子谋福利的真诚愿望。凭着这种愿望,再加上现代的知识,我们就足以得出许多教育问题上的定论。我要说的话,是我为自己的孩子忧心思索的成果,因此这不是一本超脱的理论著作。不管读者的看法与本书结论相同还是相反,我都衷心希望本书能帮助其他面临着类似困惑的家长想得更清楚。家长的看法是极其重要的,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家长常常会拖最优秀的教育者的后腿。如果家长想要孩子受到良好教育,我相信不会缺乏有意愿和能力给予孩子们良好教育的教师。

在以下各章,我会首先考察教育的目的,也就是在受教育者现有的天资条件下,我们可以对教育能够培养出的个体和群体有怎样合理之期望。我不会谈改良人种的问题——不管是用优生学手段还是任何其他自然或人为的办法,因为从根本上讲,这不在教育问题的范围之内。但我会重点探讨现代心理学的一些发现,这些发现往往表明,早期教育对品性的决定作用要远远超过最热忱的教育家前辈的设想。我会区分品性教育与知识教育,后者或可称作最严格意义上的“教学”。这是一个有用的区分,但并不具备终极意义:接受教学的学生需要具备一些美德,许多美德也需要大量的知识方可践行。但为了讨论方便,我们可以将教学与品性教育分开。我会先讲品性教育,因为它在幼年尤其重要;但我也会讲到青春期,而且会在这个题目下探讨重要的性教育话题。最后,我会讨论智力教育,智育的目标、课程安排和潜力,从第一堂读写课直到上完大学。大学毕业后的成年人从现实生活与世界中获得的教育不在本书范围之内。但是,确保孩子成年后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应当是贯穿早期教育的一大关键。 wPnv8IjpPQWsiLodtcDuU56/8ve+43Nv+WqyN8m98zgN/KetCnYrpcyUdWczmSF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