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厉兵秣马 不负韶华

杨孟天(2017级)

“人活在世上,总是要有目标的,要不断去超越自我的。”

“只要想去做,敢去做,努力去做,总是可以或多或少做成的。永远不要说自己学不会,学不会只是因为还没有足够的努力,没有摸索到合适的方法,仅此而已。”

以上便是四年来在ACM班的生活让我领悟到的两个人生哲理。四年的时光,改变了我的知识水平,改变了我的性格,改变了我的心态,也最终改变了我的人生。

刚进入大一的我,是一个一行代码都没有碰过的纯小白。高考中与清华录取线的一分之差,以及某天下午迷迷糊糊的午睡中接到的交大招生办的一个电话,让我误打误撞与交大ACM班结下了缘分。当时的我,在各种学校领导老师的压力下,唯一值得高兴的或许就是我很清楚自己想要学计算机专业。正是这样一份初心,给了我拒绝掉清北的提前批的理由和勇气。我还记得第一次走进交大的校园,在一个看起来略显陈旧的图书馆楼的后面小角落里找到自己学院的时候,内心的那种激动和兴奋的感觉。不过,这种内心的激动和兴奋持续了大概两周,我就已经开始感觉笑不出来了。面对繁重的数学课压力和同学们之间的实力差距悬殊到离谱的编程课,我开始感觉到了十分巨大的压力。现在回想起来,我感觉或许这正是因为高中的时候已经习惯了所谓的好学生的光环的缘故吧。上大学之前的我已经习惯了自己是班级的佼佼者,突然变成了连课程都感到吃力的学生,心理落差还是比较大的。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可能是第一次编程小作业,OJ上一共要交10道题。当时的我对编程算法还不是很熟悉,也不太会到网上查算法找模板,再加上刚刚学会编程,OJ上的作业就做得特别吃力。我几乎是一整个国庆节假期的时间都花在了这10道题上面,可是到最后还是只写完了8道。我至今依然记得第一次班级聚餐正是在国庆节期间,我因为当时编程作业进度严重落后所以没有去。那个晚上几乎班里的所有人都出去了,我又恰好因为debug没注意时间错过了食堂的开放时间。大家在外面聚餐,我在宿舍里饿着肚子看着满屏的Wrong Answer,当时只能说是内心充满了绝望。虽然之后随着对编程的逐渐熟悉,每次小作业都能够按时完成,但第一次小作业的经历估计我永远也忘不了了吧。整个大一上学期我过得非常吃力,成绩也不是很好,排名已经到了后25%了。我拼命努力最后还是只能后25%,对我自己的打击还是很大的,以至于让我一度考虑过要不要主动退出。最后之所以没有选择退出,是因为我感觉就这样放弃非常不甘心,即便是退出也得是被迫退出,绝不能主动放弃。

大一的寒假,我还是误打误撞,报名了美赛建模。当时可能只是想参加一下大学的活动而已,队友也只是找了当年家乡的两个被交大录取的同学,我们三个人几乎都是抱着试水的态度参加了比赛。一直到点开出结果的网站之前,我都感觉这场比赛就是参与和体验,但是看着网站上我们队M奖的证书让我感到十分意外。或许正是这一场比赛意外的M奖,让我对自己突然就有了信心。与此同时,经过了半年左右的编程学习,我已经对编程熟悉了不少,数据结构课程学起来明显就比程序设计课程轻松了不少。尽管数据结构课程的机考我一道全对的题都没有,不过我能够摆正心态看待这样一件事情了。之后恰好在数据结构的大作业上,我遇到了两个不靠谱的A班队友,最后我和另外一个B班的同学完成了几乎大作业项目的所有内容。能够挑战A班的任务并且顺利完成,让我又多了一份自信。随后PPCA中的项目对我来说感觉更是行云流水一般,自己的代码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与锻炼。就这样,美赛、不靠谱的两个A班队友和PPCA,让我找到了一些自信,让我的心态回到了正轨。

大二上学期课程量的减少,给了我一丝喘息的机会。随着更加深入的专业课的学习,编程基础差距对我的影响开始变得越来越小。或许大二上学期是我整个大学四年中体验最好的一个学期吧,在这个学期里我明显感觉到了自己有了可以自己支配的空闲时间,能够自由地去学习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但是一个学期总归是非常短暂的,大二下学期突然增加的课程量和作业量让我又感到了一丝力不从心。机器学习、编译器、操作系统三座大山,让我每天都有一种忙不过来的感觉。编译器的大作业中互相提交测试点而导致距离DDL很近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十分复杂的测试点,引起了包括我在内的班里不少人的编译器项目出现问题,我感觉自己又一次被推向了崩溃的边缘。虽然最后经过各种讨论那个复杂的测试点被移除,但是那没日没夜地调试测试点的一周还是给我留下了不小的心里阴影。

而到了大三学年,我进入了EPCC实验室开始了科研实习生活,当时我只知道可能这是意味着我的学习从课堂模式开始转成科研模式。不过现在看来,可能最重要的不是学习模式的改变,而是时间和任务模式的转变。之前都是以课堂为主,基本每周都是有新的作业,大作业也基本都是分阶段的任务,但是实验室的科研任务明显就和这些不一样。实验室的科研任务给我的感觉就是,给了最终的一个大致的目标和相对比较长的周期,我需要在这些时间内自己去摸索一下怎样将任务分离成小部分,然后逐渐尝试并接近这个目标。对我来说,在时间方面最为直接的一个变化就是工作日和休息日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渐渐地开始每天都是工作日,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针对同一个项目,或许渐渐地热情就被磨平了。记得我大三刚刚开学的时候,接到了一个和学长合作的项目,当时是感觉内心干劲十足的。项目9月份开工,11月底就投到了DAC上,感觉那段日子中我体会到了科研的快乐。但是现在去看当时的那篇论文,其实是漏洞百出的,不太像是一篇合格的投稿文章,项目的实验也不算很扎实,还需要更扎实的实验验证,随后的DAC拒稿也验证了这一点。这个项目我觉得会成为我整个科研道路上的警示牌,时刻提醒着我做科研一定要脚踏实地,要扎扎实实地做。

大三寒假的疫情,算是对我整个大学生活的一个比较大的冲击。无论是课程还是科研生活,在家远程的效率确实是低了很多。8个月的居家学习时间,一直给我的感觉都是浑浑噩噩的。另外由于疫情的原因,之前申请到的韩松老师实验室里的实习也没有办法实地前往,计划好的托福英语考试也被打乱。并没有减少的任务量与下降了不少的工作效率叠加在一起,给我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了返校之后很久很久,直到大四上学期过去了一半,我才逐渐找回了之前的那种状态。而从大四学年到现在,没有课程的我算是全面进入了科研阶段。这时候的我感觉自己最需要的就是沉稳平静,戒骄戒躁,潜心科研。我认为科研任务是需要专注的,一个项目往往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刚开始进行的激动感和新鲜感可能很快就会因为种种困难而消退,之后我能做到的就是尽量保持平静,静下心来分析问题并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

回首在ACM班四年的经历,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从班级底层一点点爬上来的那种人。虽然最后的遗憾就是并没有爬上巅峰位置,但是也算是取得了一个比较不错的成绩。在ACM班的这四年,我从刚入学时一个比较容易受到环境和他人影响的人,变成了一个追求沉稳冷静,波澜不惊的人。但是尽管如此,我很庆幸自己想要将来从事芯片事业的初心并没有改变,自己想向前闯、想不断超越前面的人、想要不断到达更高的巅峰的信念并没有改变。或许ACM班的竞争确实比普通的班级要大很多,而我这种比较好斗、想要不断向前闯的信念在这种竞争环境里会给我带来非常大的压力。但是比较庆幸的是,我没有在大一的资格审查(qualify)中选择放弃,而是选择去挑战这种压力。当时大一时ACM班里那种相对残酷的竞争,现在看起来正是激发我不断进步的动力。

如今的我,虽然远在海外,但是在ACM班的经历和体验依然不断激励着我去敢于追求自己的目标,敢于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因为一心想要进行专用加速芯片的研究,我已经不在安于使用模拟器进行性能模拟,而是想要更进一步去制作真正的芯片验证自己的想法。借着这一目标和追求,我转到了电路组。虽然很多人并不理解我为什么要放弃工资更高的软件领域进入硬件领域,同时也有人劝我说我完全没有做电路和硬件底层的基础进入电路组会非常吃力。但是我自己很清楚这是我想去做的事情,我就要勇敢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追求它。ACM班四年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我应该去追求它,去超越自己。于是我在没有学过任何电路基础课的情况下直接选了集成电路高级课,去迫使自己尽快学习补足电路知识,并且在组里独自接手了一个流片项目。尽管生活变得异常辛苦,但是我并不觉得劳累,因为一切为了追求目标、超越自己而做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最后,感谢ACM班和俞老师,给我的大学四年提供了一个卓越的平台,让我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虽然已经毕业,但是ACM班这种“Always Challenge Miracles”的精神会一直影响着我,激励着我不断去超越自我,去追逐更高更远的地方!

简介: 杨孟天,男,ACM班2017级。高中毕业于山东省济宁第一中学。现于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攻读博士。研究方向:计算机体系结构和专用加速芯片设计。 AtDnog77ArEMM3vABqkhaEU111/mJpOGr+8ZwdePIuJEcz62fvA9APrfJCez7K3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