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M班是一个大家庭。一届一届的校友们在这个大家庭中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一起生活,共同成长。弹指一挥间,今年ACM班走过了二十年的峥嵘岁月,作为2017届的校友,回首自己在ACM班四年的学习生活成长历程,ACM班那“压力山大”的学习经历和“先做人后做学问,在做学问中学做人”的理念,给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和人生奋斗目标,让我在之后的求学科研道路中受益匪浅。
2013年的秋初,我抱着求一等学问、为一等人才的梦想,有幸来到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ACM班学习,开启了自己大学征程的新起点。然而,命运并不青睐于我,尽管入学前我已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深知ACM班学习强度大,大部分同学都很“牛”,但现实比想象更“骨感”,ACM班的学习不得不说是压力山大的,一开始的《数学分析》《线性代数》《程序设计》《计算机科学导论》四座大山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计算机科学我是零起点,而班里不少同学都是从小学就参加计算机竞赛一路走来的高手,有的还是省(市)数学、物理竞赛双料获奖者。第一学期我放弃了一切休息时间,一心一意拼命学习奋力追赶,但学期结束时,我的成绩除数学以外,其他所有的学科却都在班里垫了底,还被通知要参加后50%学院的淘汰考试。回到家我关上房门,放声大哭:为什么会这样,是我选择错了吗?是“转身”没“转”过来?没有能力学好?不!我不相信!经过认真总结,特别是在教授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翁惠玉老师指导下,我意识到:是自己过分看重机考和大作业,而忽略了最基础的书上内容,偏离了重点,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且没有与老师同学交流,一味凭着自己的兴趣走,因此造成了成绩上的不理想。
好在致远,有同行者,亦有领路人:我们ACM班的“掌门人”——俞勇老师在《学子讲坛》上引用过这样一句话:“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若是要提速10公里每小时,踩踩油门就可以了;但若要使行驶速度翻倍,则需要对该列车核心部件进行重新设计”。俞老师的话给了我很大启发:不推翻固有的不正确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就不可能有大的突破和跨越。
整整一个寒假包括春节,我把自己关在屋里,重新把这学期的书本认认真真地又学了一遍,不懂的地方及时与同学老师发邮件请教,确实发现自己的某些知识点存在盲区。
新学期开学,我改变了一个人埋头苦学的方式,经常与同学讨论、与老师沟通,明白了“学习为本、计划先行”,尝试着按长期(月)、中期(周)、短期(日)来给自己定学习目标、体育锻炼目标;与思政老师的多次沟通后,我明白了“郁积于胸不若赤心向阳”,调整情绪,重拾勇气;与同班同学及学长们的多次求教,我明白了“榜样在前,力量随行”,在上下求索的道路上与同学们携手共进,让学习的过程“痛并快乐着”。明确了目标,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很多。老师们都表扬我进步大,学习成绩提高快,我自己也重拾了信心。
ACM班不仅是我专业启航的港湾,更是我践行梦想的地方。我曾分别在ACM班担任团支部、班长,致远学院第六届学生会主席,做好老师和同学的“桥梁”和“纽带”。期间,我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检索搜寻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规程数据库”;求教法学院同学,汲取法律知识作为支撑,完善规章的“行文逻辑网”;参考校学联与兄弟院校的章程,比对文与文之间细微的差异和特点。经历十余稿的修改,完成了凝结着“致远”特色的致远学院学生会章程及6项基本条例,实现了零先例“白纸”书写规程。
本科毕业后我选择本校直博,成为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博士研究生(在读),2019年我入选日本大阪大学情报科学研究科博士研究生(双学位在读)。感谢曾经的那些压力磨炼了我的意志,带给了我自信,也筑起了我不忘初心,坚定梦想,继续前行的动力,我将不忘初心,立鸿鹄志,求真问学,知行合一,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殷切希望,与广大青年朋友一起用勤劳、勇敢、智慧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永怀梦想与激情,用自己所学更好地为祖国建设服务,做一个骄傲的ACM班人!
简介: 张億一,女,ACM班2013级。高中毕业于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现在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研究生(在读),日本大阪大学情报科学研究科博士研究生(在读)双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