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到了一则微软老板Nicole发来的消息。
“As a postdoc,try your best to accept every paper you review.”
在微软做博后的好处之一,就是有很大的自由。
没有选题的压力,也很少在非工作时间被人联系、催活。
因此,在周六的午夜收到这样的消息,我意识到这应该是老板在分享她重要的人生经验。
在读博士的时候,我那时的导师Jason也很热衷于传授许多建议与指导。
当我首次见到Jason的时候,他给了我第一条建议:
“你应该把自己当作经济系的博士生来培养,所以你应该上他们的必修课程。”
Jason是西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教授,而我是他在计算机科学系的学生。
在博士以前我没有任何经济学背景。比如我完全不知道经济系和商学院有什么区别。
了解到西北凯洛格商学院是如此出名,MBA费用是如此之高后,我决定遵从Jason的建议。
“从经济的角度考虑。”我对自己说。
最终,在博士第一年,我和经济系的博士生一起修完了微观、宏观、计量三个方向的必修课程。
西北经济系的必修课程很难。在这门只有经济系博士生和我选修的课程里,微观期末的平均分只有35。第一年结束的时候,只有不到80%的经济系博士生通过了最后的测验。
每当我把这个故事告诉计算机系的同学时,他们都十分惊讶:“这也太夸张了,他们难道不都有经济学本科/硕士背景吗?”
“换位思考,如果计算机系博士生都必修所有方向的博士课程,那我也很难通过。”我总是这么解释。
有些遗憾,或许是借鉴了计算机系的先进经验,在我毕业那年,西北经济系也缩减了其博士必修课的范围。
促使我修完经济系博士生必修课程的另一个原因,是我被告知我有机会申请一个经济系的硕士学位。
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Jason之后,他显得有些不以为然。
“在你申请教职的时候,人们并不关心你学过哪些课程,得到了什么分数,最终获取了哪些学位。”
他强调道:“重要的是你的个人能力。”
最终,我依旧参考了Jason的建议,仅以计算机科学博士从西北毕业。
除了同意他的逻辑外,还有另外一个小的原因。经济系硕士还要求额外修一门经济史。
在我偶然参加过一场经济史方向的研讨会之后,我发现这个方向对我而言可能太过困难。
研讨会的标题是The Diffusion of Epichoric Scripts and Coinage in the Ancient Hellenic Poleis。
标题本身就很有挑战,因为其中有近半数的单词我从未见过。
不难想见,在讲座开始十分钟后,我已经完全迷失在了茫茫的陌生词汇中。
这让我想起了本科备考GRE的那一段时光。
如果要说我从GRE中学到了什么,那就是GRE真的没什么可学的。
词汇部分占用了绝大部分备考时间,然而申请的时候基本没有影响。
数学部分过于简单,大家基本都是满分。
所以,备考GRE不能说是收获颇丰,只能说是所获寥寥。
当然,我并非抱怨本科的英语学习全然是浪费时间。
相反,我觉得本科的英语教育还依旧有所不足。
其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足够的写作锻炼。
动力不足,毕竟无论是托福或是GRE,大家写作部分的分数都差别不大。
刚开始读博士的时候,我的写作水平很烂。
对此,Jason经常向我抱怨:
“你投出去的文章,审稿人、读者中不少都是日理万机的业内大佬。你不写好一点,对得起他们宝贵的时间吗?”
能力一般,水平有限,为了不辜负大佬们的时间,我只能隔三岔五骚扰Jason帮我改文章。
总是拉着Jason改文章也不是一个长久之计,所以我开始尝试自行提高写作水平。
在一次微观经济课后,我被推荐了一本叫作《A Guide for the Young Economist》的指南。
书里提供了除经济学研究本身以外的广泛指导,比如怎么写好一篇文章。
说回写作本身,除了内容的正确性外,文章的可读性也非常重要。
简单来讲,这就是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
文章的目的是帮助读者尽可能轻松地理解这项工作研究的问题、使用的方法、得到的结论。总而言之,有所收获。
“读者就是顾客,顾客至上。”
举一反三,演讲、审稿或许都是如此。
除了对工作本身进行评价,也要想办法帮助作者提升文章。
文章的优点是否可以被突出,文章的缺点时候可以被改进。
“As a postdoc,try your best to accept every paper you review.”
最后,祝各位校友但行好事。
简介: 冯逸丁,男,ACM班2012级。高中毕业于四川省成都第七中学。博士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崖上青松崖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待等一日霜雪压,只见青松又不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