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些毕业后的感受

谭 天(2009级)

ACM班迎来了二十周年的庆典,十周年庆典如同发生在昨天一般,那时我们大三,作为主力操办这场庆典,一转眼间大家都各奔东西,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也许是精彩的生活太多了,现在回忆起来只剩下零零散散的记忆碎片。那就顺着这些碎片,回忆到啥就记录啥吧。十周年庆的时候,沈老师的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我以为,世上有二种职业最崇高,一是医生,一是教师。这二项职业在中国,若没什么头衔的话,其经济效益不算高,但还过得去。然而若‘捣糨糊’‘偷工减料’,则后果严重:前者是‘谋财害命’,后者是‘误人子弟’。”非常感谢ACM班,让我遇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好老师们,在ACM班学到的知识至今依然在工作中能发挥作用。更重要的一点是俞老师在初入班级时在我心中埋下了“计算机科学家”的种子,让我在大四做出了现在看来非常正确的选择。大四上,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了,是人生一个比较迷茫的时期,在过去的岁月里,人生都有明确的任务,考高中,考大学,当任务做完了,下面干点啥好呢。当初的俞老师还时不时会嘱咐我们,“你们一定要读个博士啊”。潜意识里对做研究也有了一些偏向。在新加坡实习时顺道面试了下谷歌,凭着在ACM队里锻炼出的编程能力也成功拿到了offer。当时有张关于PhD的漫画很火,叫“The illustrated guide to a Ph.D.”,很有感触;当时就想,最坏我也能当个码农挣钱养活自己,不如先给自己点时间探索一下人类知识的边界吧。

说到ACM队,作为一个待了四年的地方,还是值得记录一番的。在ACM队里我当了两年的队员,一年队长,一年教练。ACM队是个很锻炼人的地方。首先是编程能力,两年队员经验让我至今保持着一个自信,那就是没有什么是码不出的。读代码的能力也有很大成长,读代码的精髓我觉得在于换位思考,为什么他会写成这样,他实现的方式为什么和我不一样。经过这些思考之后,很容易就可以学习到别人代码里的优秀的部分。读博期间,很多看着很头疼的源码,我最终都能读懂并且进行修改。第二个是带队伍,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当时我们选择了胡张老家福州赛区,一起立下了夺冠的目标。大家整个赛季都很积极地为实现这个目标训练。记忆最深的就是最终,在福州赛区,在比赛的第299分钟,我们完成了AK并成功夺冠。这一年的经历坚定了我的一些想法,那就是一个团队要想成功,首先一定要有一致的目标,并且大家都愿意为此奋斗。现在参加工作了,更是体会到思想一致在团队合作中的重要性。

在十周年庆时,借着十周年的学术节,俞老师为ACM班组建了阵容强大的讲席教授团。在John的号召下,ACM班开启了一个新的直博项目,因为托福始终过不了关但是又希望成为“计算机科学家”,我也就有幸成为其中一员。然而读博是一个漫长的旅程,有些同学在途中选择了退出。回头看来,我的整个博士生涯似乎是比较顺利的,我想其中有些经验是值得分享的。

首先要保持和国际上最先进团队的交流,虽然是在国内的读博士,但是,在俞老师和导师的帮助下,整个博士生涯还是非常国际化的。博一时John提供了我们去康奈尔交流一年的机会。博二的时候来到了导师毕业的剑桥语音实验室交流,剑桥是在深度神经网络出来之前语音识别领域的领先者,在美国国防部的多次比赛中获得第一,语音识别领域著名的开源工具HTK就出自这。博三的时候参加了语音领域最前沿的JSALT workshop,有幸与俞栋进行合作,他是第一个与Hinton合作,将深度神经网络运用在语音中的人。之后来到雷德蒙德,和杜若飞、杨笛一一起在微软实习。这个博士项目对我们的支持是巨大的,和国外读博的同学们相比,我们对外交流的机会也是很不错的,非常感谢俞老师对整个项目的支持。整个读博过程中,因为一直处于语音识别领域的最前沿,做出成果也会很有成就感,对我产生了比较强的正反馈。

其次比较重要的是寻找学术同伴,非常幸运的是虽然我选择语音这个比较小众的领域,但是这里面居然有两位ACM班同学。其中一个是我的班长春哥(吴春阳,2009级ACM班的班长,东北纯爷们),大四大家一起跟俞凯老师做毕设。然后我继续跟着俞凯老师读博,他去了剑桥成了我的师叔(他的导师是我导师当年的导师)。非常巧合的是,因为师出同门,我俩的第一篇paper的idea非常接近,一同发表在了同年的ICASSP上。另一位是ACM班的学长张羽师兄,在参加workshop的时候和他一起合作做了不少事情。现在他的google scholar也是我追踪最新技术重要手段之一。因为深度学习的普及,其他领域的很多技术也值得借鉴,我的本科室友谢赛宁就是图像、深度学习领域的翘楚,和他的交流总能获得非常多的灵感。当初我们还相约共攀深度神经网络(DNN)高峰,非常高兴大家现在都还在继续攀登着。读博期间还和不少ACM班的优秀学弟一起合作。贺天行、刘奇,大家都很勤奋很有想法,和他们的交流总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后是对新知识持续感兴趣,耐得住折腾。随着神经网络的到来,很多新兴的研究点出现,学术界的变化也非常的快,带来不少机遇,也容易白投入。在2014年时,那时我还在亲手写计算统一设备架构(CUDA)程序,神经网络的结构调整还得用C++写。因为嫌弃换个网络结构要编译很久,和ACM班学弟尹茂帆一起开发更简易好用的工具NERV;结果,在参加workshop时,张羽大师兄推出了可计算网络工具包(CNTK)还能自动求导,欣然投奔了CNTK的怀抱。然而,CNTK自定义的语言确实不如python灵活,所以现在又是pytorch的天下了。当年无数的实验代码就这样沉没在历史长河中。所以,research、re+search,必定是充满反复的,一颗好奇的心是让我坚持下来的比较重要的因素吧。

尾声

最后,衷心祝愿ACM班发展越来越好。遇到俞老师,加入ACM班是我幸运。

简介: 谭天,男,ACM班2009级。高中毕业于湖南省雅礼中学。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M5C/1Q1qrBPOQP4plkUipqzYJfT854KkytutfQEMF6OoikQpFUdmsYUkrvUctd4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