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七章 劝学(上)

接过请帖,苏晴一目十行快速的翻看了起来。

“魏老板资助援建的一座私塾,明天开始正式招生授课,要我去参加典礼做劝学演讲?”苏晴看完随手将请帖扔给小雅。

“那公子去还是不去呢?”

“去做什么……等等,劝学讲学是不是我的工作?”

“公子,一方县令的政务主要有三,审案断案,解百姓纠纷。缉盗擒贼,守一方安宁,劝学讲义,教化百姓。”

“既然是工作的事那得去了。”

“那我这就通知李捕头,明天好安排护卫。”

“不用,带上展昭就行了。”

小雅嘴角微微一动,却最终没有说话。

第二天吃过早饭,苏晴带着两个丫鬟,展昭驾着马车缓缓的向西郊走去。魏老板所说的私塾位于县城西南二十里的魏家集。

大玉国自开国以来就把教化定位国策,百年来一直努力新办教育。正因如此,才能天下诸国一十八,文脉七姓占三家。

但即便如此,要想将教育真正普及也千难万难。

为此,玉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如果商人兴办教育的话就可以获得官商资格,或者可以减免部分税收。

魏老板创办私塾,并不是他多慈善,主要还是为了谋取官商经营资格而已。

私塾招生的范围是魏家集周边十七个村子,学校虽然建成了,但要是没有孩子来读书学校还是不成。

这个时代,百姓没有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对多数百姓来说,读书,当官太过遥远,远不如省点钱,早点下地干活来的实在。

所以劝孩子读书,劝治下百姓将孩子送去读书就是苏晴的工作重心了。

魏家私塾占地三亩,私塾周围砌了高高的土墙,有三排联排红瓦砖房,共计十八间教室。如果能坐满,可容纳至少六百个孩子读书。

何家集周围有十七个村子,单单一个村子,适龄读书的孩子至少一百个,全部加起来有近三千个适龄孩子。但苏晴,却担心可容六百个学生的私塾坐不到一半。

私塾的操场的空地上,坐满了黑压压的百姓。

他们来参加私塾招生不是他们多关心孩子读书,这些人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闲的来看热闹。尤其是知道苏晴要来劝学演讲,过来沾沾仙气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之大计,教育为本。读书,不仅可以明是非,知福祸,更可以改变命运,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命运,还是整个家族的命运。

你们的孩子会是未来的秀才,未来的举人,未来的进士。有了功名,做了官,你们就是官老爷的爹。

当官算什么本事?做官老爷的爹才是真本事。世上还有什么比这事跟光耀门楣的?

你们很多人会想,读书要花那么多钱,这笔钱省下来买衣服,买肉吃不好么?

但是,穿在身上的衣服会一天天的破,几年之后不值一文,吃进肚子里的肉要不了一天,是啥味道都想不起来了。

但读进肚子里的书,你们永远不会少,永远不会变。读书,不一定能考取功名,不读书,永远不能成功。

对你们来说,读书,是捷径,是改变家族命运最省钱最划算的路。

地瘠栽松柏,贫家子读书!”

“哈哈哈……”

正在苏晴唾沫横飞的给百姓们泼洒蓝图之际,台下人群中突然暴起一阵狂笑声。

笑声不仅打算了苏晴的话,让魏老板等一众乡绅脸色难看了下来。

“谁?哪来的狂生,好不懂礼数,苏大人在讲话,你胆敢哄笑?”

“哈哈哈……对不起对不起,只是苏大人所言实在可笑,可笑至极忍不住笑出声来。”一个年轻书生大笑的站起身说道。

苏晴脸上倒也不恼,只是玩味的看着眼前书生,“你是何人?不知本官所言哪里可笑了?”

“我?我叫刘白皙,去年静海府试第十二名,勉强算是有了秀才功名吧。”

苏晴正要说话,小雅悄悄的来到苏晴身后,“知府刘知书的次子。”

“原来是知府大人的公子?失敬失敬。”

“别!我和大人不同,我是刘白皙,不是什么知府之子。苏大人刚才说,读书,是这群贫寒子出人头地入仕为官的唯一机会?

要换了旁人说此话尚可,但这话从大人口中说出,我非但没听出劝学之意,反倒是赤裸裸的嘲讽啊。

敢问苏大人,你何时参加的府试,何时参加的州试,哪年参加的会试?可曾在东华门唱名,可曾参加过文华宴?

地瘠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说的好啊,可世上为何有那么多如苏大人这般不需要参加科举考试,承家族蒙阴就可以入仕为官?而寒窗苦读之人,却只能争夺那些你们丢弃的残羹剩菜?

苏大人之劝学,让我细思极恐啊。”

此话一出,现场顿时变得鸦雀无声。

所有百姓都直勾勾的盯着苏晴,而台上的乡绅之流一个个都屏气凝神不言不语。

无论苏晴还是刘白皙,他们都惹不起。

看着这一幕,小雅和巧蝶两人更是暗中捏着冷汗,一脸担忧的看着苏晴。刘白皙不仅仅是在拆苏晴的台,更是把他的伤疤当众揭开露在所有人的眼前。

“公子……”小雅担忧的轻声叫道。

苏晴此刻却缓缓的站起身,“刘公子所言不错!本官没有参加府试,也没参加州试,没有东华门唱名,没有参加文华宴。

本官,是蒙家族余荫,直接入仕为官。”

此话一出,人群中嗡嗡议论声四起。

“但是!刘公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请问刘公子,我朝科举何时开始?”

“二十年前左右。”

“在科举之前,何人可入仕为官?”

“当然是门阀勋贵靠家族余荫入仕。或者拜得名师,得名师举荐为官。”

“二十年前,无科举,贫寒子想要出人头地只能战场拼杀,刀口舔血。一将功成万骨枯,再回首,亲人故朋尽作古。

科举,为何人所开,为何人所创?

为尔等贫寒百姓!

这是君上,是玉国给你们开辟了一条通天之路。

路有一条,名额有限,有人上,必然有人下。

本官没有参加科举之路,但并不代表本官没有参加过考试。只是,与本官同考的人,与刘公子同考的人不同。

本官出生于江南苏家,刘公子应该知道吧?

本官历经家族七次考试,十三年金科状元苏定文,是我堂哥,当年曾与本官一起考过。

十五年恩科探花苏灿是我族兄,七年前与本官同堂竞技,还有十五年第五名,十八年榜眼等等……

与你争锋的,不过是静海的士子,与本官厮杀的,却是历届文华宴宾客。本官之所以不参加科举,不是不能,不是不行而是不愿。

我若参加一场府试,必有一人不得晋升秀才。我若参加州试,必有一举人名落孙山。既然本官无须走科举之道便可入仕,何必走他人之路让他人无路可走?” IEvbA5U/Rw3x4vauY/lCefSLv9uU5eFlx5hhxnDylD160o9qOUHz8K2O9DJo5wc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