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不少国家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已经超发货币了。货币需要对抗通货膨胀,部分流向股市和楼市。面临这样的局面,想让手里的钱变多,就需要把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里,基金产品是很普遍的选择。资金管理的配置方式本身选择就不多,“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社会资金变多了,投入基金领域的资金也就增多了。
《增广贤文》里说:人无横财不富。古代人认为横财是不义之财,但这本书里提到的“横财”,不是偷鸡摸狗、坑蒙拐骗来的,而是让钱滚动起来,对资金加以融通,让财富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笔者也是打工人,打工人靠固定工资是很难体悟到“致富”的畅快感的。自中国有A股以来,普罗大众的资本意识萌发了,炒股当天就能感受到10%~ 20%的跌宕起伏。如果幸运地中了新股,还能让心情随着40%多的涨幅以及未来连续多个涨停攀升到快乐的巅峰。A股仿佛成为少数人快乐的源泉,也成为大多数股民的悲喜交加之地。
经常有人讲“人不理财,财不理人”,也有人说“人不理财,财不离开”,说的是能有收益和没有收益的区别。事实上,无论哪种金融产品都有风险,这就是所谓的“理财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公募基金用业绩说话,一个动辄几百亿元级别募资体量的产品,依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募资任务。
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机构和产品就更是多如牛毛,且良莠不齐,好在近年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对P2P等以投资管理公司为名、行非法募资之实的机构“一刀切”,起到了整肃基金市场的作用,国内股权投资机构从十万家骤减到上万家,历史业绩良好、团队优质专业的管理机构凸显出来,使得投资人遴选管理机构的难度有所降低。
二级市场基金的火爆必然催生一级股权投资市场的蒸蒸日上,私募股权基金也从低调蛰伏变得高调活跃起来。高瓴资本、红杉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的横空出世,让大家知道了上市之前还有一级市场,于是乎,私募股权基金也成为热门的投资选择。最初,私募股权基金门槛高,入门级小基金也大多要求100万元一份,而小基金多是靠碰运气找项目,不如大基金能靠品牌积累、团队素质和历史业绩拿到知名项目的份额,这样的无奈现状也就让普通人对基金敬而远之、望而却步。不过近年来,随着市场的变化,普通人也能够参与其中的机会多了起来。
“秋水共长天一色”,风险与收益并存。对于只能在屏幕上看上市公司股票的普通股民来说,有机会在公司上市之前成为股东,也是挺有吸引力的一件事情。“人无股权不致富”,这里的“股权”指的是非上市公司的股权,就是还没有公开流动的股票,即通常所说的“原始股”。
早在2010年,中国保监会就制定并发布了《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保监发〔2010〕79号),对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保险资金投资于非上市公司和股权投资基金做了引导和规范。2018年,为取消保险资金开展股权投资的行业范围限制,进一步提升保险资金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中国银保监会对《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进行修订,并就修订后的《保险资金投资股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21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提到要鼓励银行及理财公司依法依规与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和创业投资基金、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展开合作。这意味着国家鼓励银行理财资金通过有关渠道积极开展股权资产投资。同时,招商引资带来的压力促使各地政府引导基金的产生,即由政府主导出资设立政策性母基金,以股权投资的方式,与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子基金,旨在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扶持当地企业的发展。一系列利好政策足以说明,股权投资基金募资最困难的时候在渐渐远去。
随着股市的准入条件逐渐放宽,大批新兴企业快速上市,资产配置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企业拿不到“独角兽”份额,就得靠专业基金管理机构去争取,等着“抬轿子”。民间三方财富机构、持公募基金销售牌照的机构纷纷将股权私募产品的发售提上日程,老百姓的资产配置又多了一条途径。
口碑好的投资管理机构,以及这些机构里面有知名品牌的拟上市公司产品,同样是老百姓可以最大限度规避风险、获取高额收益的选择。资本市场的活跃,推动股权思维的觉醒,但人们在投资时仍需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片面追求收益率和盲目地跟风投资都是应当摒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