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凭知识赚到的钱,都会因知识盲区赔掉。”傲慢与偏见往往是无知的伴生品。对事物一无所知,或者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而对事物产生先入为主的认知或了解不够充分,就会产生误会,并因此影响对事物的完整判断。这就是所谓的“管窥效应”。
智者往往都是孤独的,也往往是不被人理解的。他们在选择投资项目尤其是早期项目时,可能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投一家大家不看好的公司,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都是挑战认知和对包容度的考验。包容的不只有投资者的知识盲区,还有创业者近乎偏执的创业理念,从善如流的创业者未必能够成功,坚持自己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的创业者反而更有可能突围。
正因为投资有“反人性”的一面,所以只有少数创业者和投资人能够脱颖而出。创业成功与投资成功是双向选择的,也是双向成就的。股权投资在投资类别中最具挑战性,所以才被称为“风险投资”。
对大行业、大赛道的选择其实并不困难,平时多看看新闻,了解一下国家政策,从中找准国家鼓励的方向,判断起来也就八九不离十了。但细分行业就不那么好选了,科班出身的创业者至少是能够把赛道跑明白的选手,投资人则未必能看得清楚,说得明白。即使投资团队重点关注某个大行业,其也未必敢对该行业中的某个小赛道下重注,只可能以分散风险的方式,在这类赛道布局部分稳健的项目。
与创业者的执拗不同的是,投资人必须从善如流,不能固执己见,要获取大量信息并将之整合在一起,以判断投资的安全边际是否足够大,而且在投资的同时就要想到退出时能够得到多少收益。在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的时候,要按照敏感性分析模型,根据公司经营管理层提供的历史数据和预测经营数据,结合业内对比上市公司或者竞争对手的数据,创建模型进行分析。
信息的可靠性和多面性拓宽了投资人对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理解维度,也会把曾经的傲慢与偏见消弭于无形。投资人在确保信息流畅通的同时,要把有用信息摘出来,作为投资的决策系数,最终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情况进行决策。如果是成熟稳健型投资,可以判断“成功概率为80%以上作肯定决策”,如果是风险偏好型投资,可以判断“成功概率50%以上作肯定决策”。随之而来的,就是收益的正向比。
为了财富自由而抛掉傲慢与偏见,并非无根无据的,必然是在翔实的资料和对比分析基础上作出的选择。这是对事实的还原,也是对真理的无限追求。怀疑主义在投资学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尽职调查过程中、在作出投资决策之前、在决定退出投资之前,要敢于怀疑一切,事无巨细地获得真实的数据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