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Translator's Preface

1651年,霍布斯出版了传世名著《利维坦》,370年来,这本书一直是西方世界最著名且最具影响力的政治思想著作之一。《利维坦》不仅对唯物论、人性论、无神论、契约论、专制主义、自由主义、君权神授论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整个西方世界在之后的国家建构、公民权利运动、教会改革等现实社会问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霍布斯被视为西方思想界从中世纪阴霾桎梏走向近代光明的引路者之一。

正是凭借着《利维坦》这本书,霍布斯成为西方世界最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而其思想也被冠之以“霍布斯主义”而延存至今;对其思想的讨论和解读也一直是政治哲学、法学等学科学者的课题之一,经久而不衰。

“利维坦”(leviathan)究竟为何物?在西方语境之下,“利维坦”是一个具象化的概念。“利维坦”在《圣经》中共出现过5次,全都出现在《旧约》中。 《圣经》说,“利维坦”乃是海洋之中的生物,这种生物“在地上没有像它那样无所惧怕的。凡高大的,它无不藐视,它在骄傲的水族上作王”。霍布斯用《圣经》中的恶兽来指代国家,通过这样一种比喻作为切入点来阐述他本人关于国家的系统学说。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他在某种形式上对当时的宗教的反叛和君权神授的嘲讽,因为利维坦“凡高大的,它无不藐视”,它是人创造的活的“上帝”,是维护人作为个体和集体福祉的一种存在,即国家。

毋庸讳言,当时在欧洲人的心目中,君权神授是欧洲各国统治者、罗马教廷维护自身利益的“生死命门”,成为教会干预世俗、统治者统治民众的根本法宝所在,但是霍布斯恰恰是通过引述和评论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将“君权神授”的王冠摔得粉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可谓釜底抽薪;他将教会和宗教冠以行尸走肉的角色,而将主权国家凌驾于教会之上,将神权置于人权之下,对腐朽的教会、教皇和教士进行了无情的嘲讽,从精神上将教会推上了断头台。

如果说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巨匠从科学角度给了基督教当头一击,那么毫无疑问,霍布斯通过自己入木三分的逻辑分析,从思想上再次给当时教会干预世俗和蒙蔽民众的做法以毁灭性的打击。在霍布斯笔下,人不再处处受宗教以及教会限制,不再由虚幻的神指引人在世间的路,而毋宁是原先平凡的人都在参与塑造国家这样一个“利维坦”,这给近四百年前的欧洲社会各阶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利维坦》一书分为四部分,分别是论人类、论国家、论基督教体系的国家以及论黑暗王国。实际上,就内容来看,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关于人类、国家和神学思想批判。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霍布斯就已经摒弃了神学的思想,从一种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出发,夯实整部书的基础,即“人性恶”,也就是在自然状态下“人人相互为战”,自我保全生命是人最根本的需求。第二部分内容则是全书的核心所在,霍布斯在人性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在自然状态下人根据理性所作出的最正确的选择就是放弃自身的某些自然权利,交付给一个人或一些人组成的会议,使其形成一个“人格”,这样的人格就是维护个人自身安全的主权者,也就是一种信约,经由此,国家这个“利维坦”横空出世。这就是说,国家乃是人造,君权并非神授。第三部分内容是对神学系统的系统批判,在这部分中,霍布斯酣畅淋漓、毫不留情地将腐朽、伪善的教会及教皇的假面具彻底撕毁,从而得出结论:教会要依附国家,受主权者管辖,而不是恰恰相反,所以根本不存在一统天下的教会秩序。

如果说370年前生性胆小的霍布斯能够“冒思想之大不韪”写成了《利维坦》一书,成为点燃欧洲思想解放的火把之一,启迪了当时思想界的心智,那么在37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翻看《利维坦》一书的时候,就会发现人类社会依然逃脱不了霍布斯为我们描绘的“丛林社会”,各种各样的现代技术和新发明,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自身的认知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丛林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或者团体。霍布斯式的“丛林社会”从来没有真正消失过,不管丛林中有多少鲜花点缀,它始终没有改变弱肉强食局面。想到这一点,不禁使人更加敬仰霍布斯在三百余年前鞭辟入里的杰作。

我初识《利维坦》一书是在近20年前本科学习法律的时候,当时我翻阅的《利维坦》英文原著还是“隐藏”在图书室一角的一本影印本。后来,我选择攻读国际法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利维坦》一直是我仔细研读的著作之一。作为一本思想巨著,这本书在我求学、求知和认知世事的路上给了我极大的启发。

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南亚某国工作,当地条件比较艰苦,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治安不算太好,所以在住所翻译《利维坦》成为我“休闲”的好方式。每当回到住所坐在书桌前开始例行翻译之时,便仿佛是在霍布斯身旁听他娓娓道来,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意境!那段翻译时光成为我在南亚次大陆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时光。

《利维坦》博大精深,我不能说已经全然明了作者在近四百年前的思想和心路历程,而翻译一本著作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种思想的“搬运”;同时,作为一个并未浸润在西方世界和语境中的中国人,很难全然把控从英文到中文的完美语言转换;所以,本书稿中肯定存在疏漏之处,还请读者指正。

杨春景
2019年5月于北京 c6Z4PkLwdLU5gJsKa4ilsRqw7kO2OsVkfXLsQY9e3EGGi41uhOH3j2Xg0nG5Ppbj



序言
PREFACE

自然 (上帝创造和治理世界的艺术) ,如同其他诸多事物一样,也被技艺高超的人类所模仿,并创造出人造动物。既然生命被视为只是一种肢体运动,源自于身体内部某一主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说所有的“自动机械装置” (像钟表一样通过发条和齿轮来维持自身运动) 都是人造生命呢?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发条就是它们的心脏,大量的线绳就是它们的神经,齿轮就是它们的关节,这些零件根据创造者的意志,使整体得以运行?人类要模仿的是自然创造的具有理性且最为卓越的作品——人。因为被称为“共和国”或“国家”的庞然大物“利维坦”,就是通过人类高超的技艺创造出来的,是一个“人造之人”。尽管它的身躯和力量都超过自然人,但其目的却是保护自然人。在“利维坦”中,“主权”是赋予整个身体生命和活动的“人造灵魂”;官员和其他司法、行政人员是其“人造关节”;“奖赏”和“惩戒” (经由此与主权紧密联系在一起,促使每一个关节和成员履行自己的职责) 是其“神经”,与自然人的功能并无二致;所有特定成员的“资产”和“财富”是它的“力量”;“百姓的安全”是它的“事业”;为它提供必要知识的顾问则是它的记忆;“公平”和“法律”是人造的一种“理性”和“意志”;“和谐”使之“健康”,“动乱”使之“生病”,“内战”致其“死亡”。最后,最初创设、联合并组织该政治体各个部分的“协定”和“公约”是上帝在创世之时所昭示的谕令,即“我们要……造人” [1]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揭示“利维坦”这个“人造之人”的本质:

第一,它的制造材料及其创造者都是“人”。

第二,它是如何以及根据何种“盟约”而创造的;统治者的权力、正当的权利或权威是什么;它存续和解体的原因又是什么?

第三,什么是基督教国家?

最后,什么是黑暗王国?

关于第一个问题,正如近来被大量引述的一句俗语:“智慧不是从书本中得来,而是从识人中得来”。大多数无法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的人,往往通过在背后相互进行恶毒攻击,以展示他们自以为是的识人本领。然而,近来还有一句人们尚未得其真谛的俗语——“认识你自己” 。如果人们愿意躬行实践,他们可能会真正学会相互了解。与当下所指有所不同,这句俗语并非意味着支持权贵对待下人颐指气使,也不鼓励地下阶层的人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针锋相对;而是告诫我们,由于人与人之间思想和感情的相似性,人在自我反省之时,应考量当自己在“思考”“构思”“推理”“希望”“恐惧”等等之时,正在做什么事,以及为什么这么做,从而认识并知晓人们在类似情况下的思想激情,如“欲望”“恐惧”和“希望”等。但这种相似性不包括感情对象的相似性,即“欲望”“恐惧”和“希望”等所指向对象的相似性:因为个体的素质和所接受的教育参差不齐,人的品行被伪装、欺诈、造假和谬论掩盖和混淆,很容易超出我们的认知范围,只有那些读心之人才能识别。虽然有时候我们观其行可知其意;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同时将其与我们自身的行为进行比较,没有辨识可能引发事情变化的所有情况,便会不得要领,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因为过于信任他人或极度缺乏自信而被蒙骗;因为从事了解的人本身,要么是善良的,要么是邪恶的。

然而,根据一个人的行为去了解这个人,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彼此相熟者,而这样的人少之又少。想要治理整个国家的人必须要亲自了解全人类,而不是了解某个特定的个体;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比学习任何一门语言或科学学科都要困难。然而,当我清晰明确地系统论述了我的认识方法之后,留下的另一个难题只有在他自己也发现不一样的时候才会考虑,因为这类理论不允许有其他的论证。


[1] 参见《创世记》第1章第26节:“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圣经》最初并不是用英语写成的,大量的英语版本是后来才出现的。霍布斯在本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圣经》经文,他写作本书时是公元17世纪,当时在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圣经》文本为英王詹姆斯一世完成修订的,一般称之为《英王詹姆斯钦定版圣经》( King James Version of the Bible ,简称KJV译本)。该版本于公元1611年正式出版,是英国第一部通行的《圣经》版本,在西方英语世界尤其是英国宗教和文学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霍布斯所引用的经文大部分与《钦定版圣经》相一致,但在某些章节上仍存在一定差异(对于差异较大的经文,译者均作了说明)。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霍布斯引用的是当时与KJV译本相近的其他《圣经》英文译本,但囿于译者在这方面并未进行专门的研究以及资料的不足,并未找到霍布斯所引用的这一版本。另外,1941年刊印的简易英文《圣经》译本( Bible in Basic English ,简称BBE译本)用语浅显平实,易于理解,译者在翻译本书时也多有参阅。关于《圣经》中文本的翻译,目前也存在多个版本,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译者全部采用当前华语世界最为流行和最具权威的中文和合本《圣经》。--译者注 c6Z4PkLwdLU5gJsKa4ilsRqw7kO2OsVkfXLsQY9e3EGGi41uhOH3j2Xg0nG5Ppb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