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当公子婴为如何除掉赵高犯愁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慌慌张张跑来求见。
这个人名叫韩谈,是个宦官。
韩谈虽然是宦官,但是与赵高不是一路人,他对赵高的所作所为极其厌恶,很早就成了公子婴的心腹,被安插在赵高身边。
只见韩谈面色紧张,进来后着急地对公子婴说道:“大王,大事不好啊!赵高图谋不轨,已经派人到楚营求和去了,听说一旦谈成,就要杀光大秦宗室,自立为王,与楚军平分关中。”
公子婴本来犹豫不决,听韩谈这么说,倒也不慌了,心一横说道:“就知道这老贼没安好心,说什么让我斋戒几天后入祖庙祭拜,无非是想在祖庙内趁机把我杀掉。我才不要上他的当呢!到时候,我托病偏不去,看他能奈我何!”
韩谈摇摇头,不无忧虑地说道:“这样恐怕也不妥!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赵高老贼如果真想加害大王,岂肯善罢甘休!”
公子婴轻轻点点头,走上前压低声音说道:“我若不去,赵高势必亲自来请,你和我的两个儿子躲在暗处,看他进来,直接把他砍杀掉。这样一劳永逸,永除后患!”
韩谈也认为只有如此了,便欣然领命,然后又与公子婴的两个儿子认真推演了一番。
赵高本来确实是像韩谈说的那样打算的,但是中间情况发生了变化。
什么变化呢?
原来赵高派人和刘邦商谈平分关中而王的事宜,谈崩了。
刘邦不同意赵高的提议。他认为老子都打到这里了,还和你谈个屁啊,老子要独占关中,于是把赵高派来的人给狠狠地臭骂一顿,赶了回去。
刘邦是个说话粗俗的人,骂赵高的话会好听吗?赵高听到回报,知道自己称王是没戏了,只好诚心诚意拥立公子婴,准备力挽狂澜,挽救现在的局面。但是公子婴和韩谈并不知情,继续按既定计划来干。
这天,到了入祖庙祭祀的时间,赵高早早带着一帮人在祖庙旁边等着,专等公子婴来唱主角。左等右等,不见公子婴踪影,赵高派出几拨人前去催促,得到的回复都是公子婴生病了,说什么不愿意来。
赵高很是生气,心想什么意思,故意给我难堪啊,非要我亲自去请吗?考虑到不能冷场,他犹豫再三,还是决定亲自到公子婴临时居住的斋宫走一趟。
为什么要去斋宫呢?
所谓斋宫,顾名思义,就是皇帝祭祀前斋戒的地方,公子婴临时住在那里。
为了挽回点面子,显示权威,赵高在去斋宫时,愤愤然对左右的人说道:“公子婴太不懂规矩了,今天什么日子,有病就能不来吗?看我过去把他揪过来!”
赵高在刘邦那里没办法,吓得像温顺的狗一样,但是对于公子婴,他没放在眼里。
赵高以为自己已经掌控一切,有钱有权有势,没人敢动他一根汗毛,于是大摇大摆来到斋宫,身边一个随从也没带,一副嚣张的嘴脸。当看到公子婴正趴在桌子上睡觉时,他火冒三丈,大声训斥道:“太不像话了!什么时候了?还在这里睡觉?公子今天要称王了,快点跟我入庙祭祖!”
赵高话音未落,韩谈和公子婴的两个儿子从两边蹿了出来,各执利刃冲到赵高面前,大声骂道:“弑君逆贼,还敢嚣张,拿命来!”
赵高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已经被韩谈一阵乱砍给砍翻在地,接着又被公子婴的两个儿子补了几刀,当场毙命。
被斩杀得如此干净利落,估计不但赵高自己没料到,恐怕所有的人都始料未及。
当时赵高权倾朝野,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人胆敢明目张胆地行刺。这是他最大意的时候,遭此意外也就并不奇怪了。
“物极必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常言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赵高恶贯满盈,死于非命,也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可怜!
看到赵高已死,公子婴也不用趴在桌子上装睡了,当即派人把群臣从祭祖的地方召集过来开会。
这帮大臣还在祖庙那里嘀嘀咕咕、议论纷纷,傻站着等赵高把公子婴揪回来呢,听说要去斋宫,以为赵高把公子婴也杀了,慌慌张张撅着屁股,两步并作一步赶了过来。
来到斋宫,看到地上到处都是血污,有一具熟悉的尸体血肉模糊地趴在地上,群臣都吓得浑身哆嗦。只见公子婴安然无恙,貌似威严地站在旁边,手指着那具死尸说道:“大家莫慌,赵高贼臣已经被我诛杀,这就是他的尸首!”
群臣大吃一惊,感觉太意外了,但都认为赵高死有余辜,纷纷跪倒在地表示支持。公子婴历数了赵高的罪行,群臣都咬牙切齿,建议事不宜迟,应该尽快夷灭赵高三族,省得节外生枝。于是,公子婴立刻调兵去抓捕赵高的家人和党羽,当然弑杀秦二世胡亥的赵成和阎乐也一并被拿下,全部处死。
把赵高一帮死党干掉后,公子婴前往祖庙祭祀,正式登大位,不过只是做了秦王。
有人说公子婴是秦三世,那是误解,公子婴压根没有称“帝”,只是称“王”而已,怎么可能是“三世”呢?
以后,我们就称呼他为秦王子婴吧!
秦王子婴深知秦国已经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但他还是要做最后的努力,试图拯救秦国于危机之中。
此时此刻,刘邦已经驻军峣关外,随时可能发动进攻,所以秦王子婴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调兵遣将充实峣关守军,以图拒刘邦于峣关外。
那么,刘邦能够顺利攻破峣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