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元宇宙,重写人类未来简史

“元宇宙”一词最早出现在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1992年出版的小说《雪崩》中。虽影响深远,但其实斯蒂芬森在这本书中并没有给出元宇宙的明确定义,他所描述的是一个持续存在的虚拟世界,它几乎和人类生存的方方面面都有联系,与其互动并对其产生影响。在该书中, 元宇宙是一处工作和休闲之所,是自我实现和体力消耗之所,更是艺术和商业的中心。 在任何时候,元宇宙世界的主街(The Street)上都有大约1 500万个由人类控制的虚拟化身在活动。斯蒂芬森称这条主街为元宇宙中的百老汇和香榭丽舍大街,但它的长度足以环绕这个面积为地球面积2.5倍以上的虚拟星球。与这一宏大图景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斯蒂芬森这部小说出版的那一年,现实世界中的互联网用户总数还不到1 500万。

虽然斯蒂芬森在小说中描绘的愿景很生动,对许多人来说也很受鼓舞,但它也是反乌托邦的。《雪崩》的背景设定是21世纪初,全球经济崩溃已持续多年。大多数政府部门已经被营利性特许准国家实体和“边缘集聚区”(burbclaves) 所取代。每个集聚区都像城邦国家一样运作,有自己的边界,有法律部门、武装部门等职能部门。 1 有时,种族甚至会成为获得“公民身份”的唯一条件。元宇宙是数百万人的避难所和机遇之地。在这里,现实世界中的一个比萨外卖员可以化身为天才剑士,能够借助内部通道进入虚拟世界中最热门的俱乐部。尽管如此,斯蒂芬森的小说也清楚地表明:《雪崩》中的元宇宙让现实生活变得更糟。

虽然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但和范内瓦·布什一样,斯蒂芬森对现代科技的影响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与斯蒂芬森的对话启发了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后者于2000年创立了蓝色起源(Blue Origin),这家公司是私营航空航天制造商,并提供亚轨道飞行服务。斯蒂芬森在那里兼职工作到2006年,后来一直担任该公司的高级顾问。截至2021年,蓝色起源被认为是同类型企业中价值排名第二位的公司,仅次于埃隆·马斯克创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Keyhole,即现在的谷歌地球,它的三位创始人中有两位曾表示,他们的构想来源于《雪崩》中的类似产品,同时他们也曾邀请斯蒂芬森参观自己的公司。2014年至2020年,斯蒂芬森还是Magic Leap的首席未来学家,他的作品也启发了这家混合现实技术公司。该公司后来从包括谷歌、阿里巴巴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在内的企业那里获得5亿多美元的募资,估值一度达到67亿美元。当然,由于各方实现愿景的方式相左,该公司经历了资本重组和创始人离职的情况。 斯蒂芬森的小说也成了各种加密货币项目、去中心化计算机非加密网络建设以及基于电脑生成动画(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CGI)的电影制作的灵感来源。CGI技术可以通过对演员进行动作捕捉,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人坐在家里就能获得如临现场般的观影感受。

尽管斯蒂芬森的作品对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他一直提醒人们不要从字面上解读他的作品,特别是《雪崩》。

· 2011年,这位科幻作家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就算花上一整天,我也说不完自己的理解中存在多少错误。” 2

· 2017年,《名利场》( Vanity Fair )杂志问及他对硅谷的影响时,他提醒大家要记住:“《雪崩》写于我们所知的互联网和万维网普及之前,里面的内容只是我的胡编乱造。” 3

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度解读斯蒂芬森的某些具体愿景。虽然他创造了“元宇宙”一词,但他并非第一个提出此概念的人。

1935年,斯坦利·温鲍姆(Stanley G. Weinbaum)创作了一部名为《皮格马利翁 [1] 的眼镜》( Pygmalion’s Spectacles )的短篇小说,故事围绕一个类似VR眼镜的神奇护目镜展开,它能够制作“给人带来视觉和听觉双重沉浸式体验的电影……你身处故事之中,当你对影子说话时,影子会做出回应,这可不是让你出现在屏幕上那么简单,这个故事就是关于你的,你身在其中”。 4 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则在1950年出版的短篇小说《天鹅绒》( The Veldt )中虚构了一个小家庭,家中的父母被一个VR托儿所取代,孩子们沉迷其中不愿离开,最终他们把自己的父母锁在托儿所里,并将其杀害。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则将他于1953年撰写的故事《泡沫的烦恼》( The Trouble with Bubbles )的背景设定为:在未来,“人类已经深入探索了外太空,但从未成功地找到生命”。因为渴望与其他世界和生命体建立联系,人类开始购买一种名为“工艺世界”(Worldcraft)的产品。通过它,人类可以建立和拥有自己的世界,这些世界的成熟程度甚至到了可以产生有知觉的生命和高度发展文明的境地。但大多数人最终摧毁了他们创造的世界,迪克称这是一种“神经质”,是“想摧毁一切的疯狂之举”,目的是满足“造物主厌世”这一假想。几年后,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出版了小说《裸阳》( The Naked Sun )。他在书中描绘了这样一个社会:人类认为面对面的互动——“看到”对方和身体接触是浪费时间且令人反感的举动,人们的大多数工作和社交都应通过远程投影的全息图和3D电视完成。

1984年,威廉·吉布森通过小说《神经漫游者》将“赛博空间”一词普及开来。他将赛博空间定义为“每个国家的数十亿合法操作者每天都在经历的一种同感幻觉……一个从人类系统的每台计算机中抽取出来的数据的图形表征,具有难以想象的复杂性。光线在非空间的思维、数据丛集和聚类中迂回交错,就像城市的灯光,不断远离”。值得注意的是,吉布森将赛博空间的视觉抽象称为“矩阵”(The Matrix)。15年后,拉娜·沃卓斯基(Lana Wachowski)和莉莉·沃卓斯基(Lilly Wachowski) 在其执导的同名电影《黑客帝国》中重新定义了这个词。在电影中,“矩阵”指的是对1999年的地球的持续模拟,但在2199年,全人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无限期地强行连接到这个模拟星球中。这种模拟的目的是安抚人类,让人类的意识永远沉浸在幻觉里。因为在22世纪,有意识的人工智能在征服了地球后,就一直把人类当作生物电池来使用。 g+sh2JmXaxclyf2i7n8S5P84X0oo12E4ssj5WgHKHofw4NZgSUTm3eO5ogpuN7F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