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每个委屈的孩子,内心里都住着一个“恐吓者”

我们遭遇过的所有伤害,都会在内心深处留下或深或浅的伤痕,这些伤痕,会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命成长;

我们太过于骄傲,粗糙地包扎过后,就把它深藏起来,任它在心底流血溃烂、堆积成山;

我们用坚强给自己做个伪装,让伤口覆盖一层厚厚的盔甲,然后努力奔跑,去做人生的赢家;

我们总是想用金钱、荣誉、物质去安抚那些伤口,期待自己变得够强大时,它们就能自我痊愈;

我们以为只要跑得足够快、站得足够高,就可以把那些痛苦远远地甩在身后,从此拥抱幸福人生;

但最终我们却发现,这一切的努力都无济于事,那些痛苦,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愈来愈清晰和危险,直到某一天突然爆发,把我们彻底吞噬和淹没,拽入痛苦的深渊。

是的,纵使赢了世界,最终,我们还是会输给自己!

每个自卑的人,内心里都有两个自我。

你会不会有这样的体验:当你面临某个抉择或挑战时,你的内心深处就会有两个声音“自我冲突”。

一个声音告诉你:“放弃吧,你不行的!”

这个声音很冷酷、很权威、很强势,是那种轻蔑的、毋庸置疑的、斩钉截铁的、高高在上的姿态,不容你分辩和商量,直接就把你打入冷宫,让你原本跃跃欲试的心,瞬间落入谷底。

但你心里还有另一个声音,它很微弱、很小心地为自己争辩:“我想试一试,我感觉我能做到……”

但这个声音太微弱了,跟那个强大而否定的声音比起来,就像一个羸弱瘦小的孩子,面对一个高大凶悍的巨人。

他的申辩是那么无力,瑟瑟发抖,甚至不敢看巨人的眼睛。

他颤抖着,想要更多地表达却无能为力。那个鄙视的眼神和刺耳的声音,就像利剑一样刺痛他稚嫩的心,让他惶恐而羞愧。

他鼓起的那丁点勇气,瞬间就被击打得粉碎。

此时的他,连头都不敢抬起来,最后一点乞求的念头都被打消了,只想赶紧结束对话,退回到自己的小黑屋里去躲起来……

我的来访者海洋就是这样跟我描述他的感觉:

每次去参加同学聚会,我都试图自我鼓舞:“海洋,你要站出来,去展示自己,让大家对你刮目相看。”

每当这样想的时候,我的心马上就开始怦怦狂跳。然后,我开始构思自己的开场白,想一句就在心里默念一句。

该如何开始?怎样展示一点小小的幽默来调节紧张气氛?怎么介绍自己比较妥当?

该如何回复那些可能出现的刁钻提问,以及不怀好意的发难?

我一边想,这些念头一边不停地钻进我的脑子。很快,那些想好的应对话语,在心里打结、乱成一团,怎么也理不出头绪来,成了一团糨糊。

我一下就气馁了,那个批评的声音就冒出来了:

“你太没用了,又蠢又笨,一开口就会引来哄堂大笑!你最好还是闭上嘴,别自找羞辱了!”

“不是你说的这样……”,另一个声音在心里小声地抗议。

但这个声音太无力了,被批评声完全打败了,只能无奈地退缩在角落,像个委屈的孩子。

那种感觉真是糟透了,我还没有开口,但仿佛周围的人都开始准备要嘲笑我了。

那一瞬间,我的头开始嗡嗡作响,紧张到要爆炸,头皮发麻,喉咙发干,似乎马上就要窒息了。

这个时候,我特别害怕某个人突然指着我说:“让海洋来说……”

因为我现在全乱了,那些准备好的话都消失了,大脑一片空白。

如果这个时候我被拽出来,一定会结结巴巴的说不出话来,那简直太蠢了,我的人设彻底毁了。

我感到害怕极了,想找个地方让自己藏起来,不要有人关注到我,不要看到我的存在。

最好能悄悄溜出去,到院子里去敞口气……然后,我开始盘算着如何离开这个地方。

海洋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他说:“我知道,那个微弱的抗争声音,才是真实的我自己。

“每当这时候,我都能看到你说的那个可怜小孩,他一个人退回到那个小黑屋里,不敢发出任何声音。

“他是那么孤独无助,仿佛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帮他,他只能默默地待在黑暗中,委屈、愤怒和绝望……”

为什么?他一遍一遍地发出愤怒的哀号,为什么你们要这样对我?我恨你们。

当“我恨你们”的声音嘶鸣着从他的喉咙里发出,我仿佛看到那个小小的孩子,眼睛里噙满泪水,似一只浑身受伤、落入陷阱的小狼一样,无助地嘶鸣,目光里都是深深的怨恨和悲伤。

那个被困在黑暗中的“内在小孩”,就是我们曾经被深深伤害过的自己。

每一个自卑者的内心,都住着一个这样的“内在小孩”。

那个从小被拒绝、被否定、被斥责、被冷落、被忽视、被遗弃、被虐待、被暴力伤害、被不公平对待的可怜的自己!

那个小小的自己,一直在那里无声地控诉,在沉默中愤怒和哀伤。

这就是我们的“内在小孩”,即使我们已经长大成人,但这个可怜的孩子却并没有跟着我们一起成长起来,他被压抑、遗弃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里,孤零零的,瞪着惊恐的眼睛,蜷缩在黑暗中。

这就是童年创伤常常爆发的原因,因为内在的那个“自我”,并没有真正长大,他依然躲在阴暗的角落里舔舐伤口,孤独地等待着你去拯救,去为他伸张正义、打抱不平,救他脱离那个幽暗恐惧的牢笼。

那些突如其来的恐惧、莫名的悲伤究竟从何而来?答案就在这里。

每当你身处应激场景,比如陌生的聚会、严肃讲台、异性交往、权威对话等等,就会立刻陷入“自我冲突”的模式。

这就是开头讲的两个自我的冲突:一个批评的自我,一个被批评的自我。

批评的自我,来自被内化了的“养育者”。

他们是不容反抗的权威,从小就对你指责、批评、轻视和讥讽,这些声音经过长期灌输,最终内化成你自我批评的一部分。

所以现在你知道了,为什么在你的内心里,常常会有一个贬低和批评自己的声音。

被批评的自我,就是你的“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才是属于你“真实自我”的那一部分,他原本应该是健康自信、积极阳光的,并随着年龄增长变得越来越强大和成熟,和你的体能、心智相匹配的,一起去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

但遗憾的是,这部分的你,在批评者长期的打压下,停滞了。

因为作为一个孩童,他没有反抗权威的能力,反抗可能意味着更加严厉的惩罚。

所以,他只能选择顺服,选择被动地接受现实。

当他接受了“养育者”给予他的定义,接受了那些原本不属于他自己的不良“标签”,比如“不好的”、“不配的”、“不行的”,这个委屈的小孩,就被封印起来无法再长大了。

因为他丧失了成长所必需的养分:肯定、鼓励、支持、接纳、爱和安全感。

于是,这个委屈的“内在小孩”,就成为你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躲在黑暗的角落里,吞噬着你的自信,成为你的痛苦之源!

本章练习

识别内化的“恐吓者”:

拿出纸笔,回忆自己内在批评的声音,把它记录下来:

什么状况下,会感受到那个否定和批评的声音?

这个声音是怎么否定和批评自己的?

这个声音像是谁的?回忆小的时候,是谁用这样的话语不断伤害你?

想一想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批评的声音内化成你的自我批评了?

当这些批评声音响起的时候,闭上眼睛,仔细体会自己内在的感受,是否有过委屈?难过?不甘?生气?

仔细地体会那些委屈、难过、不甘和生气的背后,是谁在那里申辩和控诉?

感受自己“内在小孩”的抗争。 Mn1GA9IuvVZF7t2/IovmyonxAENPjnrq2++ZtViiXu+fCRrZtemrtqpdMMC/GtX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