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反馈:让你停不下来的甜蜜陷阱

大脑的动力来源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明明有很多事情要做,但还是忍不住闲聊、水群、刷手机,告诉自己“玩一会儿再开工”;

明明订好了学习和锻炼的计划,但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才坚持没几天就不了了之;

明明下定决心“不能荒废时间”,但依然把时间消磨在娱乐和发呆中,回过头来又追悔莫及……

这可能是困扰大多数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大脑会这么渴求即时反馈,以至于无法忍受长期的付出?这就涉及大脑第四个非常重要的底层原理:多巴胺的学习和强化机制。

大家对多巴胺一词应该不陌生,许多人会把多巴胺跟爱情、快乐、幸福等联系在一起。那么,多巴胺究竟是什么?它在我们大脑中,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具体而言,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用来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在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和信息传递有多条不同的路径,每条路径叫作一种“通路”,把不同的脑区连接起来,起到不同的作用。

通路主要有四条。第一条叫作“黑质-纹状体通路”,主要涉及运动的控制和调节;第二条叫作“中脑-皮质通路”,主要涉及决策功能;第三条叫作“结节-漏斗通路”,主要涉及生殖。重点是第四条通路:“中脑-边缘通路”,主要涉及决策功能。它有一个更为人知的名字:奖赏回路。

为什么叫奖赏回路呢?因为,当这条通路被多巴胺激活时,它就会带给我们强大的动力,让我们充满激情,特别想立刻行动。这也是多巴胺最核心的作用:为我们提供动机,激励我们行动。我们平时所说的“多巴胺”,比如:热恋促进多巴胺分泌,喝奶茶促进多巴胺分泌,刷短视频促进多巴胺分泌……指的都是这条通路。

具体来说,这条回路主要包括中脑腹侧被盖区和伏隔核两个部位。当大脑接收到正向刺激时,腹侧被盖区会大量分泌多巴胺,将信号传递到伏隔核,激活伏隔核的活动,再把这些神经活动投射到大脑其他区域,主要是大脑皮质。这可以让我们整个人振奋起来,感到精神百倍,浑身充满动力。

图1-1

在本章第一节中我们提到:大脑会有两种最底层的天性,分别是趋利、避害。节能就是“避害”的表现,而趋利主要是由奖赏回路控制。当我们采取某种行动,获得某种对生存有利的回报时,大脑就会给这种行为一个奖励,告诉我们:这种行为是对生存有利的,可以更多地去践行它。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对甜食没有抵抗力?就是因为糖分是身体最容易直接使用的能量来源,因此,奖赏回路对糖分是最敏感的。当大脑监测到你正在摄入糖分,它就会激活奖赏回路,给我们带来动力,激励我们摄入更多的甜食。

除糖分外,还有哪些事物容易激活奖赏回路的刺激呢?与生育相关:爱情。这非常好理解,不多说了。与适应能力相关,比如刷手机、看新闻、刷短视频,满足好奇心等。这些行为都有助于我们获取更多关于周围环境的信息,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与自我认同相关,比如得到他人的肯定、赞赏和羡慕,以及自己辛辛苦苦做成了一件事情等。这些行为可以增进自我认同,提高自尊和自信,从而更好地探索世界。跟社会习得相关,也就是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有帮助的东西,比如金钱,物质奖励,或者人际关系的加强和巩固。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下来……

综上所述,多巴胺的作用是在探索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帮我们找到那些对生存有利的行为,然后给它们打上一个标记,让我们拥有更强的动力去做它们,从而能够更好地“趋利”,摄取到更多的能量和竞争优势。

多巴胺:快感还是动机?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传统的说法是“多巴胺与快感相关”“多巴胺为我们提供快乐”,但在上一节中,我们说的是“多巴胺为我们提供动力”。那么,快感与动机究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我们该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把大脑的奖励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快感,也就是快乐、开心和愉悦感;另一部分是动机,也就是让我们“更加想要做某件事”的冲动。这两者经常同时出现,但它们其实是不同的。举个例子,我花了几个小时写了一篇文章,非常开心,但同时也觉得很累,不想再写了,这就是一个高快感、低动机的例子。

传统的观点认为:多巴胺同时调控了快感和动机。但心理学家肯特·贝里奇(Kent Berridge)和特里·罗宾逊(Terry Robinson)在1989年研究发现,当降低多巴胺浓度时,小鼠的愉悦感几乎没有变化,但是动机明显变弱了,变得没有那么想要去行动了。

进一步的研究揭开了“快感”的神秘面纱。肯特和特里发现,我们的快感是由大脑中一系列的“享乐热点”调控的。这些享乐热点非常小,并且藏在好几个不同的脑区内部。它们由另一套复杂的机制调节,跟多巴胺一点关系都没有,即使在享乐热点的位置提高多巴胺浓度也不会带来快感的上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这几条结论。

1. 多巴胺调控的是动机,而非快乐。

2. 当我们获得正反馈时,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从而激活奖赏回路,激发我们的动机。

3. 在奖赏回路中,多巴胺的浓度越高,我们的动机也就越强。

4. 快乐由享乐热点调控,受另一套机制影响,跟多巴胺无关。

那么,什么东西会带给我们快乐呢?一个理论是,它与我们的认知目标密切相关。当你从认知上认为一个东西是重要的,并且你得到了它,或者离它更进一步,你就更容易感到快乐。而我们会以为多巴胺提供了快乐,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进化过程中,对我们生存有利的事物,往往也能同时带来快乐,即它们能够同时激活奖赏回路和享乐热点。所以这两种感受往往伴随而来。

随着我们进入现代社会,一种新的现象诞生了。在商品社会中,卖方为了把我们绑定在他们的产品上,成为他们的用户和消费者,开始针对性地操纵我们的奖赏回路。他们会精心设计出各种各样的“信息甜点”。它们往往无须费脑,不断为大脑带来新鲜刺激,激活奖赏回路,让人欲罢不能。各种不费脑子的信息,图文并茂的内容产品,感官轰炸的短视频、娱乐节目,耸人听闻的八卦资讯都是利用了这一原理。

我们的奖赏回路哪见过这种阵势,它会惊讶地发现:这个世界真是太棒了,有这么多不用费力、唾手可得的奖励。因此,它很容易就会被俘获,让我们沉溺在信息甜点中难以自拔,也就是“上瘾”。但是当你沉迷于各种新鲜刺激的时候,当你娱乐、聊天、闲逛的时候,你感到快乐吗?你很可能只是下意识地、不由自主地去打开一个又一个网页,一遍遍上滑和下拉手机,仿佛有一种力量拉着你,但你并不觉得真正开心,而会感到空虚和无聊。

“上瘾”就是一个典型的高动机低快感的现象。当我们沉迷于某一事物时,我们可能并不感到快乐,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原因就在于这些奖励刺激的是我们的奖赏回路,而不是享乐热点。我们内心深处知道它们并不重要,只是在浪费时间,但就是控制不了大脑的天性。

进一步,这又会导致一个结果。一旦我们习惯了这种“不劳而获”的多巴胺获取模式,就更加难以适应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取多巴胺的模式了。因为相比之下,后者能够为我们提供的奖励变得更少,能够激发的多巴胺浓度也相对来说变低了。一边是你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获得稳定的多巴胺,另一边是你必须先付出努力,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获得的并不确定的多巴胺,大脑自然会更倾向于选择前者。

前面讲过:多巴胺浓度高时,我们会浑身充满干劲,精力充沛,对什么事情都抱有充分的激情和好奇心;反之,多巴胺浓度低时,哪怕很开心,我们也会觉得疲惫、怠惰,什么都不想干。心理学家约翰·萨拉蒙(John Salamon)的实验发现,面对一份唾手可得的小份食物,以及需要跨越障碍才能得到的大份食物,低多巴胺水平的小鼠往往会选择前者,而高多巴胺水平的小鼠往往会选择后者,而后者又进一步为小鼠提供了更高额的奖励,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如果你经常觉得自己缺乏动力,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觉得什么都无所谓,那么可能意味着你的奖赏回路系统过于依赖外在奖励,缺乏足够的锻炼和刺激,进而使它自主产生多巴胺的能力变低了。这就是外在世界为我们设下的“甜蜜陷阱”。正是它们让我们感到越来越无聊、空虚,变得越来越短视,只想满足眼前的利益和娱乐,不想考虑长远的事情。

如何克服大脑的短视?

多巴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叫作“奖赏预测误差效应”。它指的是刺激多巴胺分泌的并不是我们得到的结果本身,而是结果跟期望之间的差距。

比如你完成了一个项目,本来预计会得到1万元的奖励,但公司今年效益特别好,给你发了2万元。那么对于大脑来说,你实际得到的奖励是多少呢,是2万元吗?不是的,是2万元-1万元=1万元。只有超出期望的那部分,才会带来巨大的多巴胺水平提升。

这一点与“预测原理”的内容密切相关。多巴胺给予奖赏的额度就是超出预测的误差。所以,这个理论的名字叫“奖赏预测误差效应”,意思就是,奖赏的本质,就是预测误差。

那么例子中原本预期内的1万元呢?难道没有任何作用吗?也不是。大脑会提前“兑现”它,把它变成推动我们去完成这项任务的动力。也就是说:当我们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们预期会有一笔1万元的奖金收入,这部分反馈就会预先提高我们的多巴胺水平,强化我们的动力,促使我们去完成工作。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内驱力”的来源,也就是推动我们去做各种各样行动的原初动力。它的本质就是大脑提前“预支”的奖赏反馈。当我们完成了更多的项目,获得更高的奖励,那么我们的预期就会被继续推高。当我们预期会有2万元的奖励,并且实际也得到了2万元时,多巴胺的水平是不会提高的。它并不会强化我们的动力,而是反过来,让我们感到不满足,让我们产生“想得到更多”的渴望。

这就是推动我们去实现更高目标的力量。长时间停留在同样的状态,我们的奖赏阈值会被推高,从而会希望付出更多的行动、更大的努力,去实现更可观的成果和收获。

一个良性的成长过程是什么呢?是先给自己设置一个小目标,通过行动去完成它,获得奖励;然后再稍微提高目标,让自己付出更多的行动去攻克它……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获得成长。

同样,想要克服我们短视的天性,去做一些更长远的事情,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试一试,动手去做一些事情,从动手的过程里获得奖赏和反馈。

不妨试一试,有意识地远离短期反馈,避免自己的阈值被无限拉高;然后,在生活中给自己设置一些小挑战、小任务,可以是上手一个新技能,入门一个新领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它最好是你感兴趣的,有足够动力去尝试的。试着动手去做一做。每一次通过付出行动获取奖励,大脑就会把“付诸行动”这件事情打上一个标记,并在下一次行动之前,提升我们的多巴胺水平,为我们预支动力,让我们能面对更大的困难。通过这种方式,一步步地积累内驱力和成就感,慢慢地,让自己积累更多的自信和动力,能够追求更长远的目标,应对更复杂的困难。

这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

本章复盘

在这一章中,我们讨论了大脑的四种基本原理。

第一种:节能。它是大脑运作的最基本原理。大脑总会倾向于走捷径、抄近道,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行动,以节省更多的能量和资源,确保我们能更好地趋利避害。

第二种:稳定。它是大脑的定位系统。大脑总会倾向于维持现状,希望一切是确定的、已知的、可控的,这样才能获得安全感,维护现有的心智秩序。

第三种:预测。它是大脑的导航系统。大脑每时每刻都在完善自己,我们的一切信息输入和行动输出,都是对它的一种训练,把它往对应的方向一步步推动。

第四种:反馈。它是大脑的动力系统。大脑以完成任务、获得奖励的方式来强化我们的行动,为我们提供动力,让我们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应当做的。

这四条基本原理,彼此组合,可以演绎出非常复杂的规则。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大脑的种种规律,都可以归结到这四点。

同样,许多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思维和方法论,也必须基于这几条原理,才能更好地落实,取得成效。 FQGnnZdSTpJ4PFS391mUxkahgHW6xaWyQXBJiAGdlP39B++HJGpCzJXrX0fugcR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