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孙子兵法》的思想体系

《孙子兵法》虽然只有六千字左右,但却是一部从战略高度论述军事问题的不朽之作。它内涵丰富,思想精辟,几乎包举了军事学上的各个领域。

1.慎战与备战并重的战争观念

孙武对战争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就提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既然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头等大事,所以孙武多次告诫并提醒统治者,必须慎重对待战争,指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对于那种缺乏政治目标和战略价值而轻启战端的愚蠢做法,孙武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火攻篇》)并要求战场指挥员做到“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地形篇》)。

然而主张慎战并不意味着反对战争。《孙子兵法》提倡慎战的主旨,在于强调进行战争的政治目的应当遵循“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这一点;不战则已,战则必胜。这种既重战又慎战的观点,可见,孙武的出发点是“安国全军”。

为此,孙武强调做到有备无患:“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九变篇》)这就是说,要把立足点放在做好充分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以强大的军事实力迫使敌人不敢轻易发动战争的基点上。

基于慎战和备战并重的战争观念,孙武逻辑地推导出用兵的理想境界,这就是一个“全”字。所谓“全”就是全胜。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高明的战争指导者应该做到“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从而实现战略、战役、战斗的全胜,即“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用全胜的计谋争胜于天下,“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了达到这一境界,孙武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的主张,认为指导战争的上策是挫败敌人的谋略,其次是展示强大的兵威慑服敌人。至于“伐兵”“攻城”,那就等而下之了。慎战与备战、重战思想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孙子兵法》十三篇中。

2.“令文齐武”的治军思想

孙子的治军思想主要包括严明赏罚、重视选将、将权贵一、严格训练、统一号令诸方面。

孙武在《计篇》中将“法”列为“五事”的一项,把“赏罚孰明”作为判断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他说:“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行军篇》)所谓“文”,就是精神教育、物质奖励;所谓“武”,就是军纪军法,强调重刑严罚。他认为治军必须拥有文武两手,做到恩威并施。要严明赏罚,关键在于做到有法可依,有律可循,孙武非常重视军队的法制建设,把“法令孰行”也列为判断战争胜负的标准之一。至于法制建设的重点,孙武认为是统一号令,加强纪律。当然,孙武主张在执法问题上也应该做到随时变宜,以更好地发挥法纪的作用。所谓“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就是这层意思。这体现了《孙子兵法》既讲求执法严肃性又注重执法灵活性的实事求是态度。

孙武强调将帅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将领的选拔提出了严格而具体的要求。他指出将帅是国君的助手,辅佐周密,国家就一定强盛;辅佐有缺陷,国家就一定衰弱。认为一名贤将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等条件。在处事上,要“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在才能上,要“知彼知己”“知天知地”“通于九变”;在管理上,要“令素行以教其民”“与众相得”,使士卒“亲附”;在修养上要“静以幽,正以治”,提醒将帅要避免犯骄横自大、轻举妄动、勇而无谋、贪生怕死等毛病。

《孙子兵法》也比较注重部队的训练问题,主张严格练兵,提高战斗力,把“士卒孰练”作为重要的制胜因素。孙武指出,“教道不明”“兵无选锋”,是造成作战失败的重要原因,切不可等闲视之,“将之至任,不可不察”(《地形篇》)。为了训练出一支英勇善战的劲旅,孙武提倡爱护士卒,认为做到“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乃是训练好部队的先决条件。孙武这一爱兵主张的动机是明确的,即由此而造成“上下同欲”、上下一致的良好官兵关系,保证部队达到“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九地篇》)这样的最佳临战状态。

3.主动灵活、因敌变化的制胜之道

“善战”思想在整部《孙子兵法》中占有主导地位,“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是孙子兵学实用理性的集中体现;一部《孙子兵法》,归根结底是教人如何用兵打仗,去夺取战争的胜利的。

第一,“知彼知己”“知天知地”,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种情况,在此基础上筹划战略全局,实施战役指导,赢得战争胜利。孙武认为,从事战争的先决条件是要做到“知彼知己”,因为只有正确估量敌我情况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定下正确的决心,制订正确的方针。为此,他主张在开战之前就要对敌我双方的主客观条件——五事七计有全面的了解,进行仔细周密的考察,以期对战争胜负趋势作出正确的预测,并据此制订己方的战略战术。由此可见,“知彼知己”乃是《孙子兵法》制胜之道的出发点和基础。

第二,“致人而不致于人”,牢牢掌握战争主动权。孙武认为要确保自己在战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造条件,始终把握战争的主动权,而掌握主动权的核心,关键在于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调动敌人而不为敌人所调动。这包括,(一)加强军队实力,造成对敌力量对比上的绝对优势:“胜兵若以镒称铢。”(《形篇》)(二)造势任势,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主张在强大的军事实力基础上,发挥将帅的杰出指挥才能,创造和利用有利的作战态势,主动有效地克敌制胜。(三)奇正并用,避实击虚。孙武认为要造成有利的态势,掌握战场主动权,在作战指挥上,一是要解决战术的“奇正”变化运用问题;二是要正确贯彻“避实而击虚”的原则,避开敌人的强点,攻击敌人虚弱但却关键的部位,从根本上战胜敌人。可见,“致人而不致于人”,实为《孙子兵法》制胜之道的精髓和灵魂。

第三,“示形动敌”,“兵者诡道”,不拘一格,因敌制胜。这是《孙子兵法》制胜之道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孙武认为要掌握战场主动权,就必须在作战指挥上坚决贯彻“兵者诡道”的原则。他指出,军事家指挥艺术的奥妙,就在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种诡诈战法的核心,则是“示形动敌”:“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势篇》)战场上克敌制胜的最上乘境界乃是“形兵之极,至于无形”(《虚实篇》)。他特别强调“因敌制胜”的重要性,指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可见,不拘一格,“因敌制胜”,既是实践“诡道”战法的前提,也是《孙子兵法》制胜之道之所以高明的体现。

第四,“兵贵胜,不贵久”,强调速战速决,推崇作战行动的突然性、进攻性、运动性,这是《孙子兵法》制胜之道的显著特点。孙武主张速战速决,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战果,反对使战争旷日持久,疲师耗财。为了达到速战速决的战略目的,《孙子兵法》主张在采取军事行动时,一是要做到突然性,使敌人处于猝不及防的被动状态:“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九地篇》),努力达到“动如脱兔,敌不及拒”的最佳效果。二是要做到运动性,即提倡野外机动作战,调动敌人在野战中予以歼灭性打击:“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九地篇》)三是要做到隐蔽性,使对手无从窥知我方的作战意图,如同聋子、瞎子一样,从而确保我方军事行动的突然性能够达到,运动性能够实现:“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虚实篇》)

第五,正确选择主攻方向,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是《孙子兵法》制胜之道的突出环节。孙子强调“识众寡之用者胜”(《谋攻篇》)。所谓“众寡”,就是指兵力的对比,而“用”则指兵力的使用。孙武认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在战场交锋时以优势兵力去对付劣势之敌,集中兵力,以镒称铢。所以他反复阐述集中兵力问题的重要性,并一再提出具体的集中优势兵力的主张:“并力”“并敌一向”“并气积力”,从而到“以众击寡”的目的。通过众寡分合以求集中兵力、掌握主动,“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虚实篇》)。他认为,在兵力部署上,不分主次方向,单纯企求“无所不备”,则势必“无所不寡”,也就失去了主动地位的物质基础。

第六,察知天候地理,巧妙利用地利,根据地形条件制订切合实际的战略战术,确保作战胜利,这是《孙子兵法》制胜之道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在冷兵器时代,掌握和利用地形,对于战争的胜负关系甚大。孙武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系统探讨地形条件与军事斗争成败相互关系的军事大师。他著写《九地篇》,阐述战略地理问题,提出了军队在九种不同战略地理条件下作战的基本指导原则;又在《行军》《地形》诸篇中着重论述了战术地理问题。主张将帅要熟悉和巧妙利用地形条件:“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地形篇》) bmmh2K90j9HATSk6KiQ59vCLJZap0Nd8rfzB/bC7UOnReXnyl05yP8iqMqk2JZe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