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韩愈·原道

导读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祖籍河北昌黎。唐德宗时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刺史、国子监祭酒、京兆尹、兵部吏部侍郎等,卒谥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古文家,著名的诗人和思想家。

原道,即探寻道的本原。本文所论的本原,即是儒家仁义之道。唐代儒、释、道三教并立,韩愈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仁义为道的内涵,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抨击了逃离社会的“去仁与义”的老子之道,以及逃避现实的“弃君臣、去父子、禁生养”的佛教“夷狄之道”,这是作者思想光辉所在。与此同时,他以系统的“先王之教”作为治国纲领,第一次完整且正面地提出了尧、舜至孔、孟的儒家传统,这是很可贵的。至于君权至上、圣人创造一切,则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了。本文开头四句是纲领,接着从辨析老子道德论发起,感慨异端害道,继而说明释道与儒教并主教化,致使民穷,再从仁的角度辟老,从义的角度辟佛,又从义的角度辟老,从仁的角度辟佛,最后阐明先王之道以消弭异端。洋洋洒洒,奥衍闳深,如长江黄河,屈折盘旋,波涛起伏。末段一气到底,气势磅礴,表现了韩愈文风雄健奇特、雄浑浩大、波澜曲折的特色。《原道》是韩文公代表性作品,亦是中国思想文化宝库里一颗灿烂的明珠。

原文

博爱 1 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2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3 ,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4 。仁与义为定名 5 ,道与德为虚位 6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7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 8 为仁,孑孑 9 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译文

广泛爱人叫作仁,行动适宜去实现“仁”就是“义”,从仁义出发向前进叫作道,自己本来就具有而不需要外来影响的叫作德。仁和义是固定的名称,道和德是空虚抽象的东西。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德有恶德和美德。老子以仁义为小,不是诋毁仁义,是他所见狭窄。好比在井底去观察天,说天很小的,不是天真的小。他把巧言令色当作仁,把谨小慎微当作义,他贬低仁义也就不足为怪了。老子所说的道,是把他所说的道当作道,不是我所说的道;他所说的德,是把他所说的德当作德,不是我所说的德。凡是我所说的道和德,是包括仁和义而谈的,是天下的公论;老子所说的道和德,离析仁和义而谈,是他一个人的私论。

注释

1博爱:大爱,广泛爱人。 2行:行动,实践。宜:适宜,适合于人情事理。 3由:从。是:代仁和义。之:往。焉:语助词。道:应走的道路,此指应遵循的道理。 4足:本来具有。乎:于。 5定:固定。名:名称。 6虚位:空位,抽象的东西。 7凶:凶德,即恶德。吉:吉德,即美德。 8煦煦:和悦的样子,此处指巧言令色。 9孑孑:谨小慎微。

周道衰 1 ,孔子没 2 ,火于秦 3 ,黄老 4 于汉,佛 5 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 6 ;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 7 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 8 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9 。”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10 。”为孔子者,习 11 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 12 ,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13 。”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 以上言道德不能去仁义而言之。

周朝大道衰微,孔子去世,儒家经典在秦朝被火焚毁,黄老学说在汉朝盛行,佛学在晋、魏、梁、隋几个朝代盛行。那些谈论道、德、仁、义的人,不是信奉杨朱,就是信奉墨翟;不是信奉老子,就是信奉佛教。信奉那一说,必然排斥这一说。信奉的学说被奉为宗主,排斥的学说被踩为奴仆;信奉的学说被夸大,排斥的学说被污蔑。咦!后来人想要闻知仁义道德的学说,到底听从谁的呢?崇尚老子的人说:“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学生。”崇尚佛教的人说:“孔子,是我们佛祖的弟子。”学习孔子学说的人,听惯了那些说法,乐意接受那些荒诞的言论,并且自己贬低自己,也跟着说:“我们老师也曾经拜老子作老师呢!”不只在他们口头上称颂老子,而且还在他们的书籍中记下来。咦!后来人即使想要闻知仁义道德的学说,他们又跟从谁去探求呢?

注释

1指周平王东迁后,周朝政令不能号令全国。 2没:通“殁”。孔子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死后,诸子百家争鸣,儒家内部分成多派。 3指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下令烧毁除秦国以外的不是博士官所掌握的书籍。 4黄老:黄帝、老子,此指汉代盛行黄老道家学说,活用为动词。 5佛:此指佛教盛行,亦是活用为动词。 6杨:杨朱。墨:墨子墨翟。 7污:污蔑,贬低。 8老者:信奉老子学说的人。 9庄子说孔子曾向老聃问道,后来有人把孔子拉入道家。 10释家说如来佛派弟子来中国教法,其中儒童菩萨是孔子,光净菩萨是颜回。 11习:习惯。 12诞:荒诞。自小:自以为小,自我贬低。 13《礼记》《孔子家语》等有记载孔子向老聃问学之事。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 1 ,今之为民者六 2 ;古之教者处其 3 一,今之教者处其三 4 。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人们喜好怪诞也太过分了!不探求事物的开端,不讯问事物的结果,只想听些荒诞无稽的话。古时百姓有四类,现在百姓增加到六类;古时行教化的人只占四分之一,现在行教化的人增加到六分之三。农民一户,吃饭的有六户;工匠一户,使用器具的有六户;做生意的一户,需要生活资料的有六户。如何不使老百姓穷困而被迫去做盗贼呢!

注释

1四:四民,指士、农、工、商四种人。 2六:六种人,士、农、工、商之外增加了道、释二家。 3处:居。古时仅士民掌教化,只占百姓的四分之一。 4指现在掌教化的增加了道、释二家,占百姓的六分之三。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 1 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 2 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 3 。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 4 ,土处 5 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 6 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 7 ,为之政以率其怠倦 8 ,为之刑以锄其强梗 9 。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 10 ;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 11 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 以上言圣人多方备患,而后人类不灭。

古时,人类遇到的危害很多。有圣人立世,然后教导人们共同生存的道理。为他们设立君主,为他们设置老师,驱逐那些虫蛇禽兽,使他们居住在中原地区。寒冷了,然后给他们缝衣穿;饥饿了,然后替他们找吃的;住在树上容易掉下来,住在洞里容易生病,然后替他们建造房屋。替他们设置工匠,用来供给他们的器皿用具;替他们设置商人,用来沟通他们的有无;替他们发明医药,用来拯救他们的夭折病死;替他们埋葬祭祀,用来增长他们的恩情怜爱;替他们制订礼仪,用来分别他们的长幼先后;替他们创作音乐,用来抒发他们抑郁的感情;替他们制定政令,用来督促他们不至于怠惰;替他们颁布刑律,用来锄除那些强暴之徒。有欺骗别人的行为,替他们设置符节、印玺、斗斛、权衡,用以使人们诚信;有抢夺别人的行为,替他们设置城郭制造武器,让人们去守卫。危害降临,就替他们做好准备;患难发生,就替他们做好防范。现在老子一派的话说是:“圣人不死,大盗就不会停止;劈破斗桶,折断秤杆,老百姓就不会争夺。”哎呀!说这话的人也是不假思索罢了!假如古时候没有圣人,人类已经灭绝很久了。为什么呢?人们没有羽毛鳞甲来适应寒热不同气候而居住,没有爪子和牙齿跟禽兽争夺食物呀。

注释

1圣人:通达事理之人。 2相生相养:互相合作维持生活,共同生存。 3中土:中原地带。 4木处:树居,古人在树上架巢而居。颠:颠仆。 5土处:穴居,古人在山洞地穴中居住。 6赡:供给。 7宣:宣泄,发抒。湮郁:抑郁,被抑塞的情志。 8率:使……顺服,督促。怠倦:怠惰,不勤奋。 9梗:硬,猛。强梗即强暴。 10符:竹制符节。玺:玉制印章。斗:量具,容十升。斛:量具,容十斗。权:秤锤。衡:秤杆。 11介:通“甲”。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 1 。今其法曰:“必弃而 2 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 3 。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 4 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以上言明君臣父子之伦,而后人与人相安。

所以说君主,是发号施令的;臣下,是执行君上的命令并且传达给老百姓的;老百姓,是生产粟米丝麻、制造器皿、沟通货物钱财用以侍奉上司的。君主不发布命令,那么就失去了他做君主的职责;臣下不执行君主的命令并传达给老百姓,那么就失去了做臣下的职责;老百姓不生产粟米丝麻、不制造器皿、不沟通货物钱财来侍奉上司,那么就要受到惩罚。现在的佛教教法说“必须废弃你们的君臣礼节,断绝你们的父子亲谊,禁行你们互相生活养育的道理”,用来追求其所说的清净寂灭的境界。哎呀!那些怪话也幸而出现在三代之后,没有被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废黜;那些怪话也不幸没有出在三代以前,没有被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纠正。

注释

1诛:惩罚。 2而:你们的。 3净:原刻本作“静”,据《韩昌黎集》改。清净,佛家语,谓离开一切恶行烦恼。寂灭:修行到了清净无为的程度,本体寂静,超出世间,达到涅槃(意译为寂灭)。 4三代:夏、商、周。

帝之与王 1 ,其号虽殊,而其所以为圣一 2 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 以上申明备患一节之意。

五帝和三王,他们的称号虽然不同,但他们所以成为圣人的道理是一致的。夏天穿麻布衣,冬天穿皮衣,渴了饮水,饿了吃饭,那些事情虽然不同,但他们所以成为聪明人的道理是一致的。现在老子一派的人说道:“为什么不回到远古时的无事无为?”这也像责备冬天穿皮衣的人的说法:“为什么不缝件麻布衣穿上容易简单得多呀?”像责备饥饿时吃饭的人的说法:“为什么不喝点水容易简单得多呀?”

注释

1帝: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王: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 2一:一致。

《传》 1 曰:“古之欲明明德 2 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 3 天下国家,灭其天常 4 ,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 5 则中国之。经 6 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7 。”《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8 。”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 9 而为夷也! 以上申明明伦一节之意。

《大学》说:“古时想要在天下阐明美德的人,就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想要治理好他的国家,就先整肃他的家庭;想要整肃他的家庭,就先加强自我修养;想要加强自我修养,就要先端正自己的思想;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就先使自己的意念诚实。”既然这样,那么古时所说的正心和诚意,将会借此有所作为了。现在佛家想要怡养自己的心性,却疏远天下国家,灭绝人类天伦,做儿子的不以他的父亲为父亲,做臣下的不以他的君上为君上,做老百姓的不把自己的事情当作事情。孔子修撰《春秋》,中原的诸侯如果用夷礼则认为他是夷狄,夷人进入中原地区,如果用华夏之礼则认为他是中原人。经书说:“夷狄无礼而有君主,不如中原地区有礼而无君主。”《诗经》说:“打击戎狄,惩罚荆舒。”现在称扬外国的教法,把它加在先王的教化之上,不久后大家不是都要成为夷人了吗?

注释

1传:指《礼记·大学》篇。 2明明德:第一个“明”为动词,显明,彰明。明德,即美德。 3外:疏远。 4天常:天伦,如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关系等。 5中国:中原地区。 6经:指经书《论语》(见《八佾》篇)。 7诸夏:亦中原地区。亡:无。 8膺:打击。荆:楚国。舒:楚之附属小国,今安徽舒城一带。此诗见《诗经·鲁颂·閟宫》。 9胥:都。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 1 ,郊焉而天神假 2 ,庙焉而人鬼飨 3 。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 4 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 5 ,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 6 ,火其书,庐 7 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 8 ,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9

所论说的先王之教,又是什么呢?无所不爱叫作仁,行为适当叫作义,从仁义出发向前进叫作道,对于自己满足而对于外利无所等待叫作德。那些经文就是《诗经》《书经》《易经》《春秋》,那些法度就是礼仪、乐制、刑律、政令,那些百姓就是士人、农民、工匠、商人,那些位次就是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弟、夫妇,他们穿丝麻,他们住宫室,他们吃粟米、果子、蔬菜和鱼肉。先王之教作为道理容易明了,而它作为教化容易施行。因此拿它来治理个人,那么就会顺畅吉祥;拿它来要求别人,那么就会仁爱公正;拿它来修养心性,那么就会心平气和;拿它来治理天下国家,采取的方针、政策没有什么不适当。所以,它使人在生时言行无失、合乎情理,死去时大节已尽,终其天年;郊祭时天神降临,庙祭时祖宗来享食。若有人问道:“这个道,是什么道呀?”我回答说:“这就是我所说的道,不是从前所讲的老子与佛教的道。”尧把这个道传给舜,舜把这个道传给禹,禹把这个道传给汤,汤把这个道传给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传给孔子,孔子传给孟轲。孟轲死后,这个道不能传下来。荀子和扬雄,虽然都有成就,荀子择取丰富但不精粹,扬雄论说简略而不详尽。从周公上溯,上头的是做君主,所以他们的事功能施行;从周公下推,下头的是做臣子,所以他们的学说能长久。既然如此,那么应该怎么办才行呢?我回答说:“佛老之道不堵塞不禁止,先王之道就不能流传就不能施行。使那些道士僧尼返归于四民之中,烧毁那些道经佛经,把那些寺观改为民屋,大力宣扬先王之道用以引导人们,鳏夫寡妇、少而无父母、老而无子女的人以及残废的人能得到供养。这样也就差不多可以了吧!”

注释

1常:天年,天伦。 2郊:郊祭。古时在南郊祭天。假(gé):通“格”,来到,降临。 3庙:庙祭。人鬼:指祖宗神灵。飨:享食祭品。 4向:以前。 5荀:荀子荀况,战国时人,著有《荀子》一书。扬:扬雄,西汉人,著有《法言》一书。 6第一个“人”字即“民”字,因避唐太宗讳而改,活用为动词,使僧、道返回四民中的意思。 7庐:活用为动词,使寺观改作民房的意思。 8第二个“道”通“导”,引导。 9第一个“其”为副词,大概。庶:庶几,差不多。 2hjgn03faWQw8U1ecWUHYutGPlwSppw0Txr2n0adKf1VfzyHSjjbKaFllEJWqLu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