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孟子·孔子在陈章

导读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名轲,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曾受业于孔子孙子思之门人,其学说核心是仁政、王道和性善。《孟子》最后一篇《尽心下》共有三十八章,提出了尧、舜、禹、汤、文王、孔子一贯的儒家道统。“孔子在陈章”为《尽心下》第三十七章,阐述了孔子“乡原德之贼”的观点,提出了“经正庶民兴无邪慝”的主张。

曾氏以此为《简编》之首,首先是向世人推崇孔、孟这两位儒家大师;其次是告诫弟、子不要做危害道德的假好人,应积极向上,有所作为;再次是介绍如何以流畅、简练、雄辩的语言和层层紧扣的论说来论证道理。

原文

万章 1 问曰:“孔子在陈 2 曰:‘盍归乎来 3 ?吾党之士狂简 4 ,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 5 而与之,必也狂狷 6 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译文

万章问道:“孔子在陈国时说道:‘为什么不回去呢?我家乡那些学生志气大而略于实事,追求上进而又不忘当初的志向。’孔子在陈国,为什么要思念鲁国的狂士?”孟子答道:“孔子认为‘得不到中行之士传授学行,必定只能传授给这些狂放狷介的人啊。狂放的人追求上进,狷介的人对坏事决不会去做。’孔子难道不想将学行传授给中行之士吗?因为不一定能得到,所以才想起了这些次一等的人。”

注释

1万章:孟子学生,曾参与《孟子》一书的笔录叙定工作。 2陈:西周至春秋时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开封至安徽亳州一带。此处可参看《论语·公冶长》篇。 3盍:何不。来:句末语气助词。 4士:《十三经注疏》本作“小子”。狂简:朱熹注为“志大而略于事”。 5中道:即中行,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此处可参看《论语·子路》篇。 6狂狷:狂放狷介。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 1 ?”曰:“如琴张、曾晳、牧皮者 2 ,孔子之所谓狂矣。”“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 3 ,曰:‘古之人,古之人。’夷 4 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 5 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 6 。” 以上狂狷 7

“请问怎样才可以叫作狂放呢?”孟子答道:“像琴张、曾晳、牧皮这类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狂放的人。”“为什么说他们是狂放的人呢?”孟子答道:“他们一副志大口气大的样子,开口就说‘古时的人,古时的人!’然而考察他们的行为,却不能掩盖他们这些言论。狂放的人又不能得到,就想得到不屑于做污浊事的人来传授学行。这就是狷介之士,这又是次一等的了。”

注释

1敢:谦敬副词。斯:连词,相当于“才”“就”。 2琴张:有人说“名牢,字子张”,王引之认为其人不可考。曾晳:名点,曾参之父。牧皮:有人说即孟子反,无确证。 3嘐嘐(xiāo xiāo):志大口气大。然:助词,样子。 4夷:发语词。 5不屑不洁:不屑于做不洁净之事。 6两个“是”字,均为指代词,同“此”。 7全书原文部分凡这种小字体,都是曾国藩所加段意,以下不再一一注出,亦不译出。

“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 1 !乡原,德之贼 2 也。’”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 3 ?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 4 。’阉然媚于世也者 5 ,是乡原也。” 以上乡原。

“孔子说过:‘我对经过我的家门却不进入我的屋内不感到遗憾的,大概只有那些乡里的假好人吧。乡里的假好人,是道德的害贼啊!”万章问:“怎样的人才可以叫作乡里的假好人呢?”孟子答道:“他们批评狂放之士说‘为什么要这样志大口气大呢?说话不顾行为,行为不顾言论,就说古时的人,古时的人!’他们批评狷介之士说‘做事为什么要孤独冷落人?生在这世上,就要为这世俗做事,有人说好就可以了。’对世俗遮遮掩掩求媚取悦的人,就是乡里的假好人。”

注释

1其:副词,表语气,相当于“大概”。惟:唯,只有。乡原:原通愿,愿即谨善。此处乡原即指乡里表面装好人却言行不一的人。 2贼:公贼,公害。 3踽踽(jǔ jǔ):独行不进的样子。凉凉:凉薄不亲厚人。 4前两“斯”字,指代词,这;后一“斯”字,连词,相当于“就”。 5阉(yān):掩藏遮盖。媚:取媚求悦。

万章 1 曰:“一乡皆称原人 2 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 3 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 4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 5 似而非者:恶莠 6 ,恐其乱苗也;恶佞 7 ,恐其乱义也;恶利口 8 ,恐其乱信也;恶郑声 9 ,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 以上乡原之可恶。

万章说:“像这种人,全乡的人都称他是谨厚人啊,随便到哪个地方都不会不是一个谨厚人。孔子却认为这种人是道德的害贼,为什么呢?”孟子答道:“这种人你要非议他,却又没有可列举的证据;指责他,却又没有可指责的地方。同化于流俗,迎合于浊世。平时好像忠诚老实,行动好像方正廉洁。大家都喜欢他,他自己也认为正确,但是不可能把他的行为归入尧舜的大道,所以说是道德的害贼啊。孔子说:‘君子厌恶外表相似但内容完全不同的东西:厌恶狗尾草,是怕它混在禾苗间阻碍禾苗生长啊;厌恶邪佞的人,是怕他淆乱义理啊;厌恶夸夸其谈的人,是怕他混淆真实情况啊;厌恶郑国的声乐,是怕它混乱雅乐啊;厌恶紫色,是怕它混乱红色啊;厌恶乡里的假好人,是怕他们混乱道德啊。’

注释

1万章:《十三经注疏》本作“万子”。 2原人:谨厚人,老好人。 3非:非议。 4刺:前一个为动词,指责;后一个为名词,可指责的地方。 5恶:讨厌。 6莠:狗尾草。 7佞:奸邪。花言巧语,似义非义。 8利口:快嘴快舌,多言而不切实。此句参看《论语·阳货》篇。 9郑声:郑国之音乐,是民间音乐,与雅乐相背,往往被儒家斥为淫声。

“君子反经而已矣 1 。经正则庶民兴 2 ,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3 。”

“君子归复经常不变之道就行了。经常不变之道端正了,那么百姓就会奋发向上,百姓奋发向上,那么就没有邪心恶念了。”

注释

1反:同“返”,返归,归复。经:经常。返经即归复经常不变之道,与“复礼”同。而已矣:句末复合语气助词,可译为“罢了”“行了”。 2庶民:老百姓。兴:奋发向上。 3斯:连词,同“则”,相当于“那么就”。慝(tè):邪恶,恶念。 ic6pGvEhiuVgLuMoFNP0XPq+ttkNxKCUk2wKLYwhFrK90EEfRbgZlf+l/OBp3eb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