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导读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冬,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第二年攻陷长安,张巡(曾诏拜御史中丞)、许远坚守睢阳,保卫了江淮,这对削平安史之乱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他们死后却得不到公正评价。此文前半篇从许远后死非畏死,睢阳陷落非分城而守、计划不精,死守睢阳实关系天下等三个方面为张、许申辩,后半篇补叙南霁云、张巡遗事。截然五段,不用勾连,而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后序即后记,如同随笔,写作相当自由。此文记叙典型史实及细节,形象鲜明,说理步步深入,蹈厉奋发,不可辩驳。文章熔叙事、议论于一炉,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气盛言宜,盘郁顿挫,尽得司马迁史笔精髓,实乃千古不朽之篇章。

原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 1 ,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 2 ,得李翰 3 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 4 者:不为许远 5 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6

译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韩愈我和吴郡张籍阅览家中旧书,看到了李翰写的《张巡传》。李翰以写文章闻名,这篇传记写得很详尽周密,可是还遗憾有欠缺:不替许远立传,又不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注释

1元和:唐宪宗年号,公元806年至820年。二年即公元807年。 2吴郡:今江苏吴中。张籍:字文昌,今安徽和县人(吴郡为祖籍)。韩愈弟子,中唐诗人。 3李翰:字子羽,安史之乱时,曾随同张巡守睢阳。 4阙:此处指欠缺,不足。 5许远:曾任睢阳太守。 6雷万春:张巡部下偏将,英勇善战,与南霁云齐名。首尾:始末。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 1 ,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 2 ,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3 。两家子弟材智下 4 ,不能通知二父志 5 ,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 6 于贼。远诚 7 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8 ?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 9 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10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 11 ,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 12 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 13 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耶?

许远的才能好像不及张巡,但打开城门接纳张巡,职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授给他权力,自己居于他的下面,没有什么猜疑妒忌,最后竟和张巡一道守城,一起死难,建立功名,城池陷落后被俘虏,跟张巡就义只是时间先后不同罢了。两家儿子才智低下,不能通盘知晓两位父亲的志气,以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是许远怕死而向贼人投降屈服。许远果真怕死,为什么苦苦坚守小小的地方,还把所爱的人杀了分肉给士卒吃,跟贼人对抗而不投降呢?当他们被围坚守时,外边没有一点儿援助,所要效忠的,是国家和君主罢了。贼人把国家破亡君主已死的话告诉他,许远看到救兵不来,而叛军来得越来越多,必定把那些话认作是真实的。外援没有期待却仍然死守,守城之人互相残食将要灭亡,即使是笨蛋也会计算着日子而晓得死期了。许远不怕死也就明显了!哪里有城破且他的手下都牺牲,而他独自蒙受羞愧耻辱来求活的?即使是最蠢的人也不忍心去做。哎呀!难道说许远贤明却会去干这种事吗?

注释

1若……者:似……的。 2柄:权柄。当时许远为太守,张巡只是县令,许自以为打仗不及张,请张指挥作战,自己只管后勤守备。 3张巡城破后被俘就义,许远被俘后解送至河南偃师,因不屈而被杀,死在张之后。 4两家子弟:指张巡儿子张去疾,许远儿子许岘。下:低下。 5通:副词,全。大历年间,张去疾年幼不晓事,上书说许远怀有异心,请夺官爵,为父洗刷冤耻;许岘因年幼,亦不能为父申辩。 6辞服:认罪屈服。 7诚:果真。 8睢阳被围十个月,城孤粮尽,连鼠雀都被吃光,张巡杀其爱妾,许远杀其爱童,分饷士卒。 9蚍蜉:黑色大蚂蚁,此处比喻微弱的力量。 10令狐潮带贼兵围攻雍丘,曾说唐朝大势已去和玄宗存亡不知,诱劝张巡投降。 11当时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驻临淮,许叔冀、尚衡驻彭城,都观望不救,于是张、许否定弃城东走建议,决计死守。 12数:计算。 13乌:哪里。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 1 ,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 2 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 3 ,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 4 之,其亦不达 5 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 6 如是哉! 以上讼许远之屈。

议论的人又说许远和张巡分城门守卫,城池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一面开始的,拿这个辱骂许远。这又跟小孩子的见识没有什么不同了。人在将死时,他的内脏必定有先遭受某种病害的;扯紧绳子拉断它,那断绝处必定有口子。观察者看到这些现象,从而归罪于他,大概也是对于道理不通达了。小人好发议论,不乐于成人之美竟到了这样的地步!

注释

1说者:指张去疾等人。当时张巡守东北门,许远守西南门。 2诟:辱骂。 3引:持。绝:断绝。 4尤:罪过,归罪。 5达:通达。 6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

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 1 ,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 2 ?苟 3 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4 ,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 5 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 6 之卒,战百万日滋 7 之师,蔽遮江、淮,沮遏 8 其势,天下之不亡,其 9 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10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11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12 ,屡道 13 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 14 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 15 以上明巡、远之功。

像张巡、许远的贡献,如此卓越突出,还是不能免除被别人指责,那么其他的事又怎么说呢?当二公刚守睢阳时,难道能知道别人终究不援救而抛弃城池预先逃跑吗?如果这里不能坚守,即使躲避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益处?等到他们没有救援而陷入困境时,率领那些伤残瘦弱的残兵,即使要离开睢阳,也必定不能达到目的地。二公贤明,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守住一个城池,捍卫了国家,用即将丧尽的千百个士卒来抗击日益增加的百万敌兵,保护着江淮流域,遏制了敌人的气势,天下不亡,这是谁的功劳呀?在这个时候想弃城图谋生存的人,不只有一个两个;拥有强兵却坐视不救的,在四周环绕着。不追究议论这些人,反而责备二公死守,也就可见他们把自己放在与叛乱者相同的位置,捏造谎言来帮助敌人进攻。我曾经在汴、徐二州幕府当从事,屡次取道于两府之间,亲自到那座双庙祭祀,那里的老人家常常说起张巡、许远的事迹。

注释

1卓卓:高超出众。 2宁:岂。卒:终究。逆:预先。 3苟:如果。 4将:率领。羸(léi):瘦弱。 5讲:讲究,考虑。 6就尽:将要死完。 7滋:滋长,增多。 8沮遏:阻止遏制。 9其:表反诘语气。 10当时谯郡、彭城、临淮守将按兵不动,这些地方就在睢阳四周。 11比:比同。淫辞:谎言,邪说。 12从事:官名,州郡长官僚属,此处活用为动词。汴:汴州,今河南开封。徐:徐州,今江苏徐州。府:幕府。韩愈曾在这两地节度使手下当过推官。 13道:活用为动词,取道。 14双庙:睢阳有张、许二人的合庙。从汴至徐,必经睢阳。 15云:语末助词。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 1 ,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 2 食与乐,延 3 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 4 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 5 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 6 ,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 7 也!”愈贞元 8 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 9 ,男儿死耳,不可为 10 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以上载南霁云之事。

南霁云向贺兰进明乞求救兵,贺兰嫉妒张巡、许远的名声、威望、功绩超出自己,不肯出兵救助。但喜爱霁云勇敢强健,不听他求救的话,强迫留住他,置办酒食和音乐,邀请霁云入座。霁云慷慨陈词说:“我来的时候,睢阳城内的人没有粮食已一个多月了。我虽然想一个人吃一顿,但是道义上不忍啊!即使吃,也咽不下啊!”因而拔出佩刀砍断一指,鲜血淋漓,并给贺兰看。在座的人都感动地为霁云流下眼泪。霁云知晓贺兰终究没有替他出兵的心意,当即骑马离开。将要出城时,霁云抽出箭射向佛寺宝塔,箭射中塔上的砖,陷入半截,他发誓说:“我回去破贼后,必定要诛灭贺兰,就用这支箭作为标志吧!”我于贞元年间经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射箭处说给我听。城池陷落,贼兵用刀刃威胁张巡投降,张巡不屈服,当即被牵去,准备杀掉他。贼兵又叫霁云投降,霁云不答应,张巡呼喊霁云说:“南八,男子汉死就死了,不能向不义之人屈服!”霁云笑着说:“我想要寻找机会有所作为,您既然这样说了,我岂敢不死!”于是他誓不投降。

注释

1南霁云:张巡部将,出身微贱,作战英勇。贺兰:复姓。此指贺兰进明,御史大夫,任河南节度使,驻临淮。 2具:置办,准备。 3延:邀请。 4睢阳:郡名,故治在今河南商丘。 5因:因而,于是。 6浮图:亦作浮屠,“塔”的译音。 7志:此处指标记。 8贞元:唐德宗年号,公元785年至805年。 9南八:南霁云排行第八,故称。 10为:被。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 1 ,嵩常 2 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 3 ,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 4 ,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 5 ,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 6 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 7 。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 8 ,城中居人 9 ,户亦且数万,巡因 10 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 11 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 12 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 以上张籍述于嵩语,记巡、远杂事。

嵩贞元中死于亳、宋间 13 。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 14 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

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人,小时就跟随张巡,到了张巡举兵讨伐叛乱时,于嵩曾在被包围的城里。张籍于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看到了于嵩,他当时年纪六十多了。凭借张巡的功劳,于嵩曾一开始就得到临涣县尉一职,好学,没有什么书不读。张籍当时还小,简单地询问了张巡、许远的事迹,不能详细记下来。于嵩说张巡有七尺多高,胡子好似神仙。他曾看到于嵩读《汉书》,就对于嵩说:“为什么总在读这本书?”于嵩说:“因为没有读熟呀。”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就终生不会忘记。”于是便背诵于嵩所读的书,背完了一卷,不错一个字。于嵩很惊奇,以为是张巡碰巧熟读了这一卷,因而随意抽出另一卷来试试他,没有一卷不是这样的。于嵩又取架子上各种书试着考问张巡,张巡随口背诵没有迟疑。于嵩跟从张巡很久,也不见张巡经常读书,他写文章,拿起纸笔立即书写,不曾打草稿。开始守睢阳时,士卒多至万人,城中居民也将近几万,张巡凭借一面之见,凡问过姓名的,之后就没有不认识的。张巡发起脾气,胡子就张开。到了城陷时,贼人捆绑张巡等几十个人坐在一起,将要杀掉他们。张巡起身旋转一圈,部下看见他起身,有的跟着起立,有的掉下眼泪。张巡说:“你们不要恐惧。死,是命运啊!”众人哭泣,不能抬头看他。张巡被杀时,脸色不变,像平常一样毫不动心。许远是宽厚长者,外貌像他的内心一样,跟张巡同年生,出生月日在张巡之后,称呼张巡作老兄,死时四十九岁。

于嵩贞元年间死于亳、宋一带。有人说他在那里有田地,武人把它霸占了,于嵩想去州里打官司,却被武人杀死。于嵩没有后代。这些是张籍告诉我的。

注释

1起事:指起兵讨伐安禄山叛乱一事。 2常:通“尝”,曾经。 3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年至779年。和州乌江县:故治在今安徽和县东北,张籍家乡。 4以:因为。临涣:故治在今安徽宿州西南。县尉:主管一县治安捕盗之事。张巡死后,朝廷封赏他的部属官职。 5七尺余:合今天五尺多,即一米六七的样子。 6帙(zhì):装书的布套,此指书卷。 7疑:迟疑。 8睢:原误刻作“雎”。仅:接近,差不多达到,表示数目之多。 9居人:居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改。 10因:凭借。 11辄(zhé):就,总是。 12阳阳:毫不动心的样子。 13亳(bó):州名,故治在今安徽亳州。宋:州名,故治即睢阳(今河南商丘)。 14诣:前往。 5r1M+X5UXnu7WtGvu4Ebra711uZpp/ZOOpKgeDF6wk17Jw7xNEyfUFrVeVT+C/R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