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封建时代的蒙馆,没有专讲语法修辞的课程,但儿童经过集中识字,进入读写基础训练阶段之后,先生要教学生作对子(旧称“属对”),已收入《传统蒙学基本丛书》的《声律启蒙》,就是指导学生属对的课本。儿童在念熟“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之类的句子后,不但学会了云、雨、雪、风,晚照、晴空,来鸿、去燕,宿鸟、鸣虫等许多色彩斑斓的词汇,还逐渐懂得作对子要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字数要相等,句法要相同,声调要平仄相对,等等,然后根据这些要求自己去练习,先作一字对、二字对,再逐步增加。有个故事,说明代洪武时年少登科的才子解缙,幼时在家乡吉水山乡家居,见对面曹尚书家竹林茂密,在自家的墙壁上贴了一副春联,联曰:“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曹家见后,故意把竹尖全部砍去,解缙随即把对联改为:“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曹家见没难倒他,又把竹林全部砍掉,再看解缙的对联,早改成了“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故事说得绘声绘影,其实就是旧时儿童属对的增字之法。古人认为这是通文理捷径,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认为“对课与现在的造句法相近”,说明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吟诗作对,还是一种实际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训练。

科举考试,无论作诗作文,都要讲究对仗。为了在科场上取胜,要求文字能“力扫陈腐,领异标新”,本书纂者蒋义彬在二集的《凡例》中说:“诗赋与四六骈体,固须腹笥富有,要必贵新、贵工、贵巧。富而不新,则为尘饭土羹;新而不工,则为穷驴跛鳖;工而不巧,则又如雕龙刻凤,淹淹无灵气。”贵新、贵工、贵巧,是他应科举考试的经验,也是他编此书的指导思想。这里所说的新,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创造性思维,概念完全不同,因为尽管花样不同,而取材则一,超不出典籍中有关天地风云、山水郡国、仕宦科名、伦类形体、文学武功以至居处饮食、鸟兽草木等方面的内容。所谓标新,只是看你如何运用这些材料。用人所共知的平实典故,当然不能新巧,蒋义彬提供了一个办法,“平日取对偶新色之字熟记之,临时自能工巧”。这些新巧对句,“大抵皆假借为用,活变为对,兹集专仿此意”。就是说《千金裘》为学者提供了资料和范例。这当然还是一种记问之学,不是创造性的思维,科举考试只是“代圣贤立言”,不需要也不允许有什么创见,这种记问之学也就十分必要。

记熟这些“对偶新色之字”,对学生的造句选字会有帮助,因而有助于文章的古雅雄奇。曾国藩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雄奇以行气为主,造句次之,选字又次之。然未有字不古雅而句能古雅,句不古雅而气能古雅者,亦未有字不雄奇而句能雄奇,句不雄奇而气能雄奇者。是文章之雄奇,其精处在行气,其粗处全在造句选字也。”在另一信中,他要求儿子在看《文选》时,“宜略钞典故藻汇,分类钞记,以为馈贫之粮”,克服为文“词藻太寒俭”的缺点。古人作文,强调无一字无来历,大量的成语典故,来自群经诸子,旁及小说、神话、寓言,取材相同,而要求花样翻新,别开生面,只有如武穆用兵,“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选字、造句、行文上,善于运用平日所记典故藻汇,新色对句,《千金裘》的“各按门类摘取菁华,以备初学览记”,与曾国藩所说的分类抄记典故藻汇,都是作为“馈贫之粮”,本书在当时之所以能不胫而走,大受欢迎,原因就在这里。

时至今日,写作要取材于社会生活,吸取人民大众活的有生命力的语言,而不再是从故纸堆中绕圈子,讨生活,“千金裘”式的供写作参考的书,所起的作用已十分有限,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仍可供我们阅读欣赏,蒋氏标明“是编为应制之用,典故多取冠冕”,文学性不强,但仍可熟悉一些词章典故,如卷二十“仙释”中说“老子度关,乘青牛薄板车”,这与传说中的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说法有异,骑青牛变成了乘青牛所驾的车,虽同属传说,颇觉新鲜,可资博学。其次,书中这种假借为用,活变为对的方法,虽是为旧时应试者提供范例,也还可供今天学者借鉴。书中所列对文,多由古诗文变化而来,别出心裁,自成巧对,如“天部”中的“岁箭”“天弓”“催花雨”“掰柳风”“三点雨”“廿四番风”“地部”中的“五老”“八公”“日本”“月支”“山脊”“井眉”“挑菜渚”“浣花村”,与通常所见平实典故相比,确有新奇独特之处。我们今天不做骈文了,写旧体诗的也不多,但为了使文字音节响亮,语句整齐,也常使用对偶句子,婚丧喜庆书写对联,则更为常见,似可借鉴这种假借为用,活变为对的方法,使文字在遣词造句上新鲜活泼,起伏多姿。再是可供语文教学研究者参考。前人认为属对是通文理捷径,与现在的造句法相近,是否也可应用于今天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之中,使这方面的教学不停留在一堆定义和术语上,真正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有益。

本书编纂者蒋义彬,生平事迹不详,从《自序》中看,他童年就参加了科举考试,“制义而外,雅好诗赋”,刊行本书,他说是“借以问世,或亦成名之一术云”,看来有些牢骚,可能是一位困于场屋的老儒。是书刊行于嘉庆丙子,说明他是清代乾隆嘉庆时人。除本书外,他还与同乡人徐元麟合纂过《千金裘二集》二十六卷,是对一集的增补,体例一仍其旧。一集二集均于道光丁酉重镌,经元堂梓行。我们这次是以重刊本为底本,根据有关资料,对原书加以订正。如“天部”中习“桑榆”二条,原书注释引刘休元诗:“愿垂薄暮影,照妾桑榆时。”现根据纂者意见,改为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这就把“桑榆”的出处讲明了。类似例子还有多处。对书中的异体字和错字都径予改正。由于水平所限,可能还有差错,敬希高明指正。

编者
2019 年 12 月 EShx5QgCYX2RhIdDKTK7HIHdjX3K33K5zIn0FPvHfmtPmp1C039EaGHI9PAYhUd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