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长时间连续工作的机械,可能因为金属疲劳现象而折断,也可能因为摩擦过度产生太多的热量而烧坏。人类也是如此,如果一直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我们的身心也会疲劳、生病甚至垮掉。为了减少这种问题,我们的大脑有一套自我保护机制,它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提醒和行为激发,让自己恢复,或者告诉我们它累了、需要休息。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常见的保护方式就是睡眠、遗忘、逃避和不适应反馈。
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称:研究发现,睡眠不足可能是导致老年痴呆症的因素之一。研究人员以患有痴呆症的老鼠为对象,研究了它们的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水平。(老年痴呆症患者脑内往往有这种蛋白沉积。)研究显示,老鼠清醒时,其体内的β–淀粉样蛋白水平上升,而入睡后下降。大卫·霍兹曼(David Holtzman)博士指出,当研究人员干扰老鼠睡眠时,情况会变得更糟:“剥夺睡眠会明显加快β–淀粉样蛋白的形成。”
睡眠太少,不利于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的排泄,它们会慢慢在大脑中积累。而人体要分解或者排泄β–淀粉样蛋白,就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就会难以很好地调动自身的机能,感到困倦、反应迟钝、打不起精神,工作效率会大大降低。
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我们的大脑就会提前“钝化”——患上大脑疾病。这就像电脑后台碎片文件越来越多,电脑的运行内存被占用,处理需要运行的程序时速度就会越来越慢,甚至经常出现死机和文件丢失一样。
大脑是一个占据身体质量大约2%的器官,但它需要消耗身体约20%的血氧和25%的葡萄糖。当大脑感知到身体能量下降得太快时,一方面,它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加自己的能量,减少自己的负荷,同时限制其他身体部位的能量消耗水平。比如在缺氧的时候,通过打哈欠的方式让大脑短时间内获得足够的氧气。
另一方面,大脑会限制我们的工作强度,当我们长期处于较高的压力和工作强度中时,大脑会通过各种方式让我们发现自己处于什么状态。
如果你经常长跑,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你觉得跑得很累,再跑下去快吃不消了,脑海里不断地回响着“我跑不动了”的声音,但想到自己的跑步计划还没完成,决定咬咬牙坚持,于是继续跑下去,不知不觉中,你发现自己没那么累了,而且坚持跑到了终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答案依然在于大脑对自身的保护。生理学家将我们运动中第一次感到的疲劳感称为“虚假疲劳感”(false fatigue)。
开普敦大学运动科学教授蒂莫西·诺克斯(Timothy Noakes)认为,运动过程中第一次感到疲劳往往不是因为肌肉无法继续工作了,而是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发挥了作用。
大脑为了让身体减少能量消耗,往往倾向于让我们选择低能耗的途径去工作或学习。一旦我们要做自己不习惯的和不熟悉的事情,大脑就会将这种行为归类为高能耗行为,并给我们发出警示来限制这类行为。
这与达尔文所说的进化原则相似——照顾生存是头脑的主要任务,只要某些事情对生存有所威胁,它就会做出强烈反应。
当我们遇到非生物性需求的耗能行为时,大脑潜意识就会告诉我们不要去做。这种反馈在原始社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在复杂多变的原始环境中,消耗太多的能量不利于自己接下来的捕食和逃跑。
没有足够的能量,人们不能捕获到猎物或逃脱天敌伤害,就会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而没有被淘汰的也就养成了“偷懒”的天性。所以很多动物吃饱就睡,睡足就找东西吃。直到今天,这种进化遗留仍然在人类大脑中存在。
我们在接触新事物时,因为理解新事物往往需要消耗很大的认知资源,这种不熟悉的感觉会让大脑把这种陌生的事物归类为让我们“疲劳”的东西,进而让自己退却。所以,坚持做一件让自己进步、但是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时,在初期往往比较容易退缩。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原因之一就在于此。在刚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各种不适,非常想放弃。这就是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在起作用,它努力让我们走低能耗路线,诱导我们去享乐,希望我们放弃努力,不要消耗太多能量。
这种对新事物产生的虚假疲劳感,往往在大脑的承受范围内。就像我们在运动过程中,大脑感受到不断升高的心率和快速减少的能量供应时会努力告诉我们自己累了,需要休息,其实这种疲劳感并不是我们的肌肉不能继续工作的表现,而只是一种情绪和感觉。
这个时候,决定我们能否坚持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对自己能力的认知程度。如果我们不够自信,就会很容易放弃;而如果我们清楚自己有能力继续坚持,就能够在坚持的过程中慢慢消除虚假疲劳感,进而让自己坚持到底。
在进行一项学习或工作任务的时候,这种虚假疲劳感会成为我们工作或学习的障碍,让我们拖延。人脑的机能保留着很多原始成分,这也注定了坚持不懈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