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Mind Map)是20世纪60年代初由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首创的,如图1-1所示。东尼·博赞基于对心理学、大脑神经生理科学、语义学、神经语言学、信息理论、记忆和助记法、感知理论、创造性思维等各类学科的研究,通过类比自然万物的放射性特征,分析伟大思想家、科学家的笔记和普通科学的资料,以及训练“学习障碍者”的长期实践,逐渐形成了关于放射性思维及其图形表达的研究成果。1971年,这些成果被结集成书,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学习、商业决策等领域。
图1-1 思维导图简介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思维导图在商务职场领域也获得了广泛应用: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都在教授此种学习方法;微软、波音、迪士尼、IBM、甲骨文、英国航空、通用电气等世界著名企业都将其作为员工必修项目;比尔·盖茨根据思维导图的思想开发了Windows操作系统,从而创造了“微软帝国”。
近年来,我国小学、初中、高中各类考试中也频频出现了应用思维导图的试题类型,新加坡教育部更是将思维导图列为小学必修科目,引领教师掌握这一工具,以帮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整合新旧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发散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
发散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进入人类大脑的每种资料,无论是感觉、记忆还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号、食物、香气、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个关节点,每个关节点都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接,而每个连接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个关节点,呈现出发散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点的连接可以视为记忆节点,通过这些记忆节点的连接,在人类大脑中形成专属的信息数据库。
思维导图体现在对信息的整合和连接上,让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厘清这些信息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呢?因为你在画思维导图时,其实也是在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思考这些知识点到底属于哪个层级,它们之间有何关联,哪些知识点之间发生了重叠,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把知识系统化的过程。这些知识点在整理前是一堆杂乱的信息,通过画思维导图进行整理,相互之间就有了结构和层级。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如图1-2所示。
图1-2 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