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小传
约瑟夫·佩纳(Josef Perner)1948年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州的拉德施塔特,曾在萨尔茨堡大学和多伦多大学学习心理学、哲学和数学。1978年,他在多伦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论文是关于童年在不确定性情况下的决策行为。1979年起,他在苏塞克斯大学工作,1995年起在萨尔茨堡大学任教授。
佩纳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
这项研究的重点是,儿童从什么年龄开始能够理解他人对世界有着和他们截然不同的看法的(或者按照认知心理学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心理表征的)?此外,还进一步研究了儿童从几岁开始能够理解和预测错误信念的?这两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着的,理解“错误信念”的前提是,别人可以用不同于自己的方式看待整个世界。这种对他人思维和意识活动的假定,在广义层面上被称为心理理论。为此,佩纳对3~9岁的儿童进行了四个实验。其中第一个是经典的马克西与他的巧克力的实验。在这个故事中,孩子们看到马克西把他的巧克力藏在了蓝色的盒子里。当他离开后,这块巧克力又被他妈妈放到其他的盒子里。马克西回来后,他想要拿回他的巧克力。这时,研究人员会询问观看的被试儿童:“马克西可能会去哪个盒子里找他的巧克力呢?”根据心理理论,我们可以预测,马克西会到他之前藏巧克力的蓝色盒子里找。而这一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表明,3~4岁的儿童不具备心理理论能力,对于错误信念也没有认知,孩子的这些认知要到4~6岁才会发展起来。
出发点和问题导入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认知转向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认知机制和心理活动过程,它们是更为复杂的心理表现的基础。自皮亚杰以来,发展心理学开始关注婴儿是从什么年龄开始与他人产生共鸣并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的。1956年,皮亚杰和英海尔德(Inhelder)在他们著名的三山实验中探讨了“视角与观点”这个问题。这个实验发现,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是很难接受与自己不同的视角得出的观点的(从另一个空间维度去观察相同的环境)。这种局限性被皮亚杰解释为自我中心主义(不要与利己主义相混淆),因为儿童是以自身的空间视角为中心进行观察的。
除了接受不同视角产生的观点的能力外,人们还可以识别和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换句话说,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知道自己所不知的东西这个事实;反之亦然。此外,我们还了解到,人们是根据自身对世界现状的信念来进行某些特定活动的。举例来说,如果我知道我的邻居误以为面包店今天开门,那我就可以预测当他想买面包时会去面包店。这种接受不同视角认知的能力并非易事,因为这要求人必须在同一时间意识到彼此相互冲突的信息,如自身对世界的认知以及对他人的认知和假设的理解。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来概括,就是每一个个体都有各自对世界的表征。更准确地说,这意味着当我假设这个对象实际存在于柜子里,那么,我不仅有了对这个对象及其位置的表征,还能够推断出他人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也就是说,我有了对他人表征的表征,即元表征。元表征能力的自然发展,在许多心理学家看来,就是非常典型的人类成就。
为了研究心理状态认知的发展,人们开始探讨幼儿在哪个阶段会在自然语言运用中提及心理状态,如一些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知道”“想”“喜欢”。这些所谓的心理词汇,在儿童两岁至三岁间快速发展起来。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即儿童究竟是如何最终理解这些概念的?儿童对于“知道”这个词的使用与理解,最终可能与成年人是不同的。于是,人们想知道,难道不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探究对心理状态的理解吗?
1978年,大卫·普雷马克(David Premack)和盖伊·伍德拉夫(Guy Woodruff)在一篇备受争论的学术论文中提出了“黑猩猩是否具备心理理论”这一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明确地证明一个生物有对他人的心理状态的认知(即具备心理理论能力)。其核心思考在于,在竞争行为的背景下,一个可被预见的错误信念能够作为某个心理认知的指标。而战略性错误信念意味着,一个人能够通过对他人信念的认知,通过诱导使其行为被错误信念所影响。对一个错误信念行为的纯粹观察不能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即错误信念是否可以被有意引导出来。在这篇文章的交流和评论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实验的初步概念:设计一个物体的位置转换,然后让物品的所有人去寻找。这个提议,后来被维默尔(Wimmer)和佩纳于1983年共同运用到了一个巧克力故事中。这个实验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什么是错误信念。时至今日,该实验仍然被视为心理理论发展的基础实验。
实验详解
实验设计
维默尔和佩纳进行了一系列的四个实验,这些实验探讨了“儿童从什么年龄阶段开始能够理解他人有错误信念”“他们多大程度理解了错误信念”这些问题。
下面是第一个实验的详细介绍,其他的三个实验则只是简单介绍一下。第一个实验的设计目的是理解“错误信念”这一概念,为此该实验设计了两个结构相同的故事:主人公将一个物品放在位置一,随后这个物品会被转移到位置二;当主人公回来后,他要取回该物品。
之前讲的巧克力故事就如上述的结构,马克西则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马克西把他的巧克力放在了蓝色盒子中,而马克西的妈妈在他不在的时候,无意中又把巧克力放到了绿色盒子里。由此,马克西对巧克力在哪里有了错误信念。现在实验要求4~9岁的儿童回答:“马克西回来后会到哪个盒子去找巧克力?”出于对主人公认知的理解(尽管他的认识是错误的),可以准确地预测,马克西仍会在蓝色盒子里寻找巧克力。但是,如果不具备心理理论能力,仅从自身的认知出发,儿童就会预测“马克西会去绿色盒子寻找巧克力”。
此外,还将探究,儿童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将他们对错误信念的认知运用到预测竞争和合作活动中去。于是,另外两个故事都对合作或竞争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在合作的版本中,马克西请求祖父帮助他,把巧克力从盒子里取出来。祖父问马克西:“巧克力在哪个盒子里?”这时,人们可以期待马克西仍是根据他的信念回答问题。根据上面的例子,他会说在蓝色盒子里。在竞争版本中(理论上更令人兴奋),马克西的哥哥也加入了进来,他也想知道巧克力在哪里。由于马克西担心他的哥哥会吃掉那块“你不知道而我知道”的巧克力,于是,他决定不告诉哥哥真实的情况。这里人们希望看到,马克西提到那个在他的信念中是错误的盒子——绿盒子(讽刺的是,它实际上是正确的)。所有故事最后都要问孩子们一些问题,以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正确地记住故事的经过。
第二个实验要探究的是3~6岁儿童可能存在的对错误信念认知的困难。一方面,应排除冲动回应(事前没有思考就快速回答),使错误回答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于是,一个新的条件被引入(停一停、想一想),在儿童回答这个充满争议的错误信念问题前,让儿童再次思考,然后鼓励儿童回想马克西把巧克力放哪儿了这个问题。另外,还要考察是否在涉及两个相似的表征(巧克力在蓝色盒子或在绿色盒子)时,存在特别困难的情况。于是,进一步引入新的条件(消失),即巧克力彻底消失了(妈妈吃掉了整块巧克力),而不是在另一个盒子中。
第三个和第四个实验则研究儿童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会形成错误信念的认知。在第三个实验中,引入了一个额外的条件,即将巧克力放回原来的盒子中,这样保证了主人公没有错误信念。但是,在竞争的版本中,为了欺骗哥哥,人们必须明白,必然诱使另一个人产生错误信念。第四个实验则探究了儿童是否真正理解错误信念的意图。在这些故事中,还会故意给出错误的答案,以达到欺骗他人的目的,孩子们必须判断这个答案是否真实。
结果与解释
实验一证明,在4~5岁的孩子中,有一半都在两个故事有关错误信念的问题中回答错误;与此同时,6~9岁的孩子则两个问题都回答正确了。另外,研究发现,那些正确回答了错误信念的孩子,无论岁数大小,都在竞争的版本中给出了预期的答案,即从马克西的角度,将哥哥引向错误的盒子。这种对错误信念的认知,往往伴随着对欺骗行为的认知。
实验二表明,3~4岁的孩子无论是在思考条件下(停一停,想一想),还是在消失条件下,都没能正确回答两个问题。在实验中,他们大多数回答错误。4~5岁的孩子则在消失条件下,给出了比标准条件和思考条件下(停一停,想一想)更好的回答。5~6岁的孩子无论是在两个条件下,还是在两个实验中,都回答正确。与此同时,在标准条件下,他们在过半的情况下回答正确。实验二的主要发现是,确立了实验一中已经表现出来的年龄趋势。根据这个研究,孩子的心理理论能力是在幼儿园后期发展起来的。
实验三和实验四则表明,4~5岁的孩子在理解欺骗性意图方面存在困难,包括如何判断具有欺骗意图的声明中的真实性。举例来说,在4~5岁的孩子中,绝大多数在实验四中把有欺骗意图的陈述当作真的;与之相反,5~6岁儿童多数回答正确。
意义与评价
作为对儿童心理理论概述的最核心的实验,马克西和巧克力实验被载入了发展心理学的史册。在理论层面上,它被视为一个指标,构建了人的预置能力,即对同类的心理活动的全面认知,也就是所谓心理理论。尽管在原始环境中,已经能够在黑猩猩身上发现一些初步迹象。当然,黑猩猩的社会认知能力远不能与幼儿相比。研究表明,四个实验所体现的元表征能力,在相对紧张的时间窗口就会超出预期,发展出了错误信念认知和欺骗意图行为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被视为一个指标,提示了概念的发展步骤。这也意味着,这种能力不能简单通过基础活动(如更多记忆、更快处理信息)的数量增加来诠释,而是代表了对心理活动质变的全新认知。
维默尔和佩纳的工作激发了大量后续研究,这些研究专注于那些先于或促进心理理论的心理活动,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语言发展的影响。母亲使用心理状态语言的水平可以预测孩子未来心理理论的发展,以及拥有词汇量的规模和特定句法技能所起到的作用(尚存争议)。根据维利尔斯(De Villiers)的说法,构成补足语从句(基本上,由“是……”引导的从句,如“我以为,是……”)的能力是决定性的。这种语言发展的结构,建构了一种范式。在这个范式中,人们能够表征他人的认知状态。事实上,一些纵向研究表明,在补足语从句的认知和心理理论的发展之间存在联系。批判者对此持相反观点,他们认为,这种关联只能通过典型心理理论的语言任务范式来调节。
第二个方面是认知的控制过程。不同的研究都表明,在心理理论和抑制性控制之间存在联系,即通过抑制一个优越冲动来促进其他反应。这种能力有着核心地位,因为个人的信念不应当干扰到另一个人的信念思考。
第三个方面是儿童早期的社会认知能力与后面发展起来的心理理论之间的联系。孩子早期的社会认知范式和社会行为,能在多大程度上预测对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举例来说,一岁两个月大的婴儿,就可以做出具有陈述性的指示姿势。根据思维能力理论,孩子从四岁开始就能够做联想。这种认知不依赖于语言能力,却与社会领域内的特殊联系有关。总而言之,这种由不同心理活动过程共同构建的复杂条件网络,促成了心理理论的发展。心理理论之前的一些研究表明,即便是三岁以下的儿童,也能形成对不同需求的认知。也就是说,他们能够理解他人会喜欢与自己不同的事物。由于还没有建立对错误信念的认知,儿童在这个年龄阶段会具备一种直观的“欲求心理”。随着心理理论的发展,儿童的认知逐渐扩展至对信念的认识上,即“信念欲求心理”。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观点,这种“信念欲求心理”是一种日常心理学(或者说“常识心理学”),人们能通过它来认识他人的行为。举例来说,因为安娜“感到”了饥饿,并且她“相信”冰箱里有吃的(“信念”),于是,她打开冰箱。心理理论的发展体现了常识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方面。
认知性观点的接受能力对于心理理论进一步发展有显著的影响。根据一项发现,学术能力与学术成绩有相关性。此外,具备更高心理理论能力的人在同伴中会更受欢迎。心理理论还在道德发展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区分故意和无意行为的能力是平衡道德判断的关键。特别是在司法领域,其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某人是否有意识地做出了应被责罚的行为?或者,他们是否坚信自己是出于善意而为之?总而言之,更高的心理理论能力与社会认知发展之间存在积极影响。难怪研究工作都聚焦于此,以探究心理理论是如何在儿童阶段得到发展的。
最后要提到的一点是,对心理理论的研究激发了人们对认知概念发展的兴趣。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能理解他人所想?认知往往是与直观感知相关的,人们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取?对于4~5岁的孩子而言,知识受限于他们对信息的直观感知(也就是说,他们只能知晓那些他们能直接看到的事物)。与此同时,大一点的孩子则能够理解,人们通过逻辑推断获得的知识。元认知的发展也表现出了类似的研究方向,即对自我思维过程和知识储备的认知。这里会涉及元表征,因为人们只能代言自己的表征。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就是最好的例子。有趣的是,同年龄阶段表现出的明确的元认知的发展,与心理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根据这些研究人员的观点,两种能力都是建立在对心理状态(自己或他人的)共同、基础的认知之上的。
近年来,关于心理理论研究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在一项由大西(Onishi)和勒妮·巴亚尔容主导的受人瞩目的研究中,他们发现一岁三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具备对错误信念的认知。在她们的研究中,延续了习惯化范式,如模仿了维默尔和佩纳原初实验的设计。婴儿会更久地观察,当一个人从盒子里取物品,而这个盒子中不应当有该物品。研究人员由此解释道,这表明婴儿也期待一个人按照错误信念采取行动。类似的结论也出现在预期性注视范式,以及帮助行为中。这些发现引发了剧烈争论,因为它们颠覆了对心理理论发展的假设。通过内隐方式获得的认知,是否与所谓外显方式获得的认知一样?或者,隐性认知不同于根据本质获得的显性认知?尽管如此,仍然要对这个问题保持谨慎的态度,因为对于心理理论的经验关系问题仍不十分清晰。最初的研究也只是指出了所谓错误信念的隐性认知与后面形成的显性的心理理论之间的可能联系,它被定义为一种连续性认知。其余的研究则发现了关于错误信念的隐性认知的另一种解释,即不同于显性的存在,它们之间不存在联系。
此外,近年来还出现了关于隐性心理理论研究发现的可重复性争论。一些研究小组报告,他们很难或者只能少部分再现原初实验的结果。
对比几十年来已经建立并且广泛传播的研究现状,心理理论仍有不清楚的地方,包括错误信念的隐性认知是否普遍存在?如果存在,这意味着什么?目前有多个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计划,正在研讨这个问题。
影响
对心理理论的研究与发现,是发展心理学中最突出的、也是最吸引人的课题之一。人们是如何得以发展出对他人思维和知识进行思考的能力的?维默尔和佩纳的实验研究确立了它的关键地位。因为它系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传统的起点。通过巧克力的故事,他们开发了一种方法论,至今仍被认作这一研究的标准。最后,他们所给出的答案,至今仍在该领域的最前沿被讨论着。
思考
1.巧克力的故事在多大程度上允许人们探究儿童是否具备心理理论?
2.如何理解“心理理论的发展意味着认知发展的阶段”这一说法?
3.当研究人员谈及隐性的心理理论时,他们究竟要表达什么?这个发现引发的争议究竟有多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