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青城

法官青城对于公开开庭审理颇为踌躇。他还没有想清楚该如何面对公众。

这个案件发展到现在,公众对案件的兴趣已经远远超出了案情范围内容。青城每天浏览收听所有与案子有关的社会探讨,包括媒体,也包括社交网络。事件发生一个月之后,讨论不但没有偃旗息鼓,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是所谓的人机共处时代以来第一次爆发出“AI是犯罪嫌疑人”的伤人事件,在社会上引起的关注和争论如暴风雨前的海浪,层层呼啸叠加。青城能理解民众的焦虑。他每天避免外出。记者一直在法院门口采访问询,稍有所得就四处传播,一时间流言飞起。

青城能观察到的,在民众中间,首先爆发的是一股恐慌的声浪。这是保守声音的复辟。社会中的保守势力一直以来都对人工智能颇有非议,总是担忧人类被人工智能奴役或屠杀的前景,一向都试图呼吁立法禁止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在最近几年的进步趋势中,这种声音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压制下去,但此时借此林家的伤人案件迅速爆发出来。有保守人士在网上呼吁联名签名,又一次勾勒出某种类似于弗兰肯斯坦的昏暗的人类未来前景,要求销毁这类“高智商危险机器”,并在未来限制所有人性AI的研发。一时间应者如云,老一辈纷纷发声。其中有多少是利益相关方的浑水摸鱼,青城也无法估量。

毫无疑问,德尔斐公司对此强烈反对。青城曾在私下问过他们,是担心公司的科研前景,还是真心相信不会是陈达所为。这两种态度会导向两种不同的抗辩方式,也会有不同的法庭方案。德尔斐公司给出后一种态度。他们不相信陈达对人有恶意。他们在一片谴责声中独自抗争,呼吁调查和澄清真相。他们表明说,他们研制的人工智能无条件遵照机器人三定律,不会主动伤人杀人,只会保护人类安全。这次事件一定是存在误解,如果因为一次尚不明了的事故就禁止研发、轻率销毁所有成果,对人类来说得不偿失。德尔斐公司的据理力争自然引起AI开发行业的一片共鸣,有不少工程师都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事件的讨论升温,涉及人工智能的法律权利和人格权利,进而涉及对人工智能行为动机的判断,这里面多少都掺杂了某些主观臆测的成分,也有很多私人利益掺入,不一而足。人们几乎已经开始为了陈达未来应该判定的刑罚类型大肆争吵。

令青城有点意外的是,第一个推波助澜的,竟然并非德尔斐公司一贯的最大竞争对手——斯兰公司,而是德尔斐一直的战略合作伙伴——庞德洛蒂公司。德尔斐公司专长是制造算法和整体调试,它最紧密的合作伙伴就是制造AI身体部件的庞德公司。庞德洛蒂公司几乎是在新闻刚开始传播的时候就站出来,声明自己和德尔斐公司的合作伙伴关系近一年已结束,理由是当初就认为德尔斐公司的算法有潜在风险。想想也自然,生意场上哪有永恒的伙伴,紧要的是不让此次危机事件连累到自己。

接下来,就是意料之中的波澜。“AI伦理控制协会”组织了三场大规模集会示威,一次是在网络上,两次是在现实中。“AI伦理控制协会”一向在社会边缘活跃,不时发一些言论,虽然无法与家用人工智能商业化抗衡,但由一两个明星人物做代言,也时常吸引追随者。在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自然不会放过表现的可能性。他们比一般民众高一个层次,从自我意识生成的角度论述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必然性。

最后才是斯兰公司的爆料,作为事件发酵的重磅一击。斯兰公司声称,作为开发之父,林安自己都不再相信其公司产品的可靠性,近几年一直研究全脑仿真。他们当然绝不肯承认人工智能技术整体有问题,但他们言之凿凿地表明,德尔斐公司的产品有问题。证据就是林安近几年低调匿名发表的一些有关人脑仿真的文章,其中有明显的忧虑成分。

就在所有舆论和公众关注焦点集中于如何给人工智能定罪的时候,事件突然有了一次360°的大转折:德尔斐公司发起反击,他们抢先提起诉讼,在检方有足够证据起诉陈达之前,就起诉林家的儿子林山水实施了对父亲的谋杀。

按照法庭程序,案件被受理,德尔斐公司起诉林山水。 WOEbgwnsW0vniZZyoGkQQYwNoJbfA9NmUipOa/mDlNI/UxVhhdiu3N+5on5hYaO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