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言: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学

葛剑雄

扫描二维码,收听讲课录音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基本是一致的,包括历史自然地理( 如地貌 地形 水文 气候 植被 土壤 动物等 )和历史人文地理( 如经济开发 产业分布 城市 聚落 交通 人口 疆域 政区 文化 风俗 语言 宗教等 )这两个方面。所以,中国历史地理课所要讲的也是中国地理,不过是历史上的中国地理,也就是过去几千年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

就拿与我们中华民族关系很密切的黄河来说吧,我们要了解不同时期的黄河的河道和出海口在哪里,黄河的泥沙比现在多还是比现在少,黄河历史上是不是多灾,有哪些灾害及其发生的原因,黄河流域的气候和现在是不是相同,气温的高低、降水量的大小、植被分布怎样,是森林、草原还是耕地,地形有过什么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历史自然地理要回答的问题。

又比如要了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各民族所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汉朝、唐朝的版图有多大,匈奴、吐蕃的活动范围在哪里;历代的行政区划有过什么变化,今天的某地以前属于什么地区,历史上的某地在今天的什么地区;哪些地区经济发达,原因何在;某种产业分布在哪里,历代有什么变化;某一时期有哪些城市和聚落,它们的规模、位置、内部的布局如何;城市之间、地区之间的交通路线和形式;人口的分布状况和前后变化,人口是怎样迁移的;各地有什么特殊的风俗习惯;某种方言分布在哪些地区;某种宗教主要在哪些地区传播;等等。这些都是历史人文地理所要回答的问题。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点历史地理的知识呢?这个问题是需要说明一下的。的确,历史地理是属于地理学的,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目前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花很多时间来学习和研究历史地理,但是掌握一点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知识,还是很有益处的。

第一,这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国家的缔造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疆域的变化看到我们的祖先如何经过政治隶属上一次次的结合,互相吸引,日益接近,逐步融合,最后终于凝聚在一个疆界确定、领土完整的国家实体之内。

根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我国的分布很广,遍及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夏文化的研究虽然还没取得完全一致的结论,但无论是从考古发掘还是从文献记载都可以证明,商王朝已经拥有相当大的版图,包含了不同的民族。也就是说,早在三四千年以前,在中国的历史范围之内已经建立幅员很大的国家。到2200多年以前的秦朝就已经形成了包括今天大半个中国范围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以后经过汉、隋、唐、宋、元、明历代的开拓和发展,到清朝中期,也就是十九世纪初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之前,已经形成了拥有100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多民族的伟大国家。而在帝国主义的宰割和掠夺之下,中国丧失了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我们还可以看到,伟大的祖国的形成是汉族和各兄弟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无论是中原地区的经济开发,还是边疆地区的开拓巩固,都是各族人民长期辛勤劳动、团结互助、一致反抗外来侵略所取得的。今天的汉族在历史上已经融合了大量少数民族,如戎、狄、匈奴、鲜卑、羌、越、“西南夷”、“南蛮”、契丹、女真、蒙古,等等。而在边疆地区的开发中,少数民族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如契丹、女真和满族对东北地区,吐蕃对青藏地区,维吾尔、契丹、蒙古族对新疆地区,匈奴、鲜卑、蒙古族对北部边疆,高山族对十七世纪以前的台湾,都作出过特殊的贡献。同样,汉族人民也参加了边疆地区的开拓,一部分汉人也早已融合在少数民族之中。了解了这些情况,必将进一步激发起我们热爱祖国、热爱祖国各族人民的感情,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心。

第二,这有助于我们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更深刻地理解我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一般说来,地理条件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来说,只是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在古代生产力低下、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的能力很差的情况下,地理条件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比现在要大得多。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地理条件还可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原因,掌握其发展规律,对中国历史地理条件的了解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对历史地理条件的了解,并非现代的地理知识所能够代替的,因为地理环境的变化,尽管不如人类社会那样迅速剧烈,但也不是固定的、停滞的。且不说人文地理条件,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在某些地区、某些时期也是相当巨大的,并且直接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例如:历史上的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有时在今天津市入海,有时在今河北省或山东省入海,还有时在今江苏省北部入海。华北平原上曾经有很多湖泊,在《水经注》中还记载了不少,但以后基本上都消失了。现在的鄱阳湖在东汉时还是一片广阔的平原,当时的鄡阳县治就设在现在的湖中间,以后才逐渐沦为大湖。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部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是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发达的农业,人口也比较稠密,著名的丝绸之路从这里通过。但四世纪以后,这里的城市逐渐被迫废弃,现在早已是无垠的沙漠了。今天繁华的上海市区,在汉代时大多还是汪洋大海,在这以后才逐渐形成陆地。这些变化的过程最多不过一两千年,有的只有几百年、几十年,甚至更短。这些变化有的是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但也有的即便在今天的生产力条件下也无法抗拒。它们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对某一局部地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在学习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古代哲学、经济史、文化史、科技史中遇到的一些重大问题,如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长期延续,汉族为什么成为我国的主体民族,单一的农业经济、小农经济是怎样形成的,经济重心为什么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中国古代文明和哲学观念形成的原因,等等,虽然不能都归结于地理环境,但都可以从历史地理因素中找到一部分答案。

第三,可以增加一些必要的常识,便于理解学习中和现实中遇到的有关问题。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由于历史地理涉及的范围很广,而且历史和现实的情况是互相关联的,所以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用历史地理的知识来解答的问题。

最常见的例子是,我们在古典文学或现实生活中都会见到很多历史地名,它们的确切地点在哪里?当然不是学一点历史地理知识就都能回答了,但是学习了,至少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例如《水浒传》中讲梁中书当北京留守,《说岳全传》中讲赵构在南京登位,如果有人以为这就是今天的北京和南京,那就要闹大笑话了。因为现在的北京在北宋时一直在辽朝的控制之下,而现在的南京当时称为江宁府。如果我们注意了古今地名的不同,翻一下有关的工具书,就可以知道北宋的北京是指当时的大名府,即今天河北省大名县,而南京则是宋州( 即应天府 又称宋城 ),即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市。如果我们有兴趣的话,还可以查到历史上被称为北京的地方至少有西晋时的洛阳,南朝刘宋时的京口,十六国时的统万城( 今陕西靖边县北 ),北魏时的平城( 今山西大同 ),唐及五代唐、晋、汉的太原府( 今山西太原 ),金的临潢府( 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明初的开封府以及明清的北京,加上大名府有十个之多。

又如: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名字是大家都熟悉的,那么他为什么自名为“沫若”呢?原来沫、若是两条河流的名称,早在西汉司马相如的文章中就已提到了。沫水就是今天的大渡河,若水就是今天的雅砻江以及与雅砻江合流后的一段金沙江。郭沫若是四川乐山人,乐山就在沫水之滨,离若水也不远,这大概就是他取名的原因吧。

长城和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两项杰作,早已闻名世界,但是不少人,包括有些书中对长城和大运河的介绍都没有弄清最基本的事实。有的人站在八达岭上赞叹2000多年前建筑工程的伟大,其实这一段长城根本与秦长城无关,这是明朝筑的,秦始皇修筑的长城远在八达岭以北100多公里。同样,有的人说今天的京杭运河开凿于1400多年前的隋朝,这也是错误的。因为隋炀帝在六世纪初开的是从洛阳到涿郡( 今北京 )和洛阳到余杭( 今浙江杭州 )的两条运河,而北京与杭州之间运河的贯通是到1293年的元朝才完成的。因此,我们只能说京杭大运河中某些段有1000多年或2000多年的历史,而就整条大运河而言,它的历史是近700年。

我们还可以举个例子。谭其骧教授曾经对黄河的变迁作过深入的研究,他发现黄河在西汉时经常泛滥成灾,但从东汉以后却有过近千年的安流时期。其原因在于中游变农为牧或者农牧俱废,受到破坏的天然植被得以恢复,发挥了保持水土的作用,因此流入黄河的泥沙大大减少,河床不致淤积,河水也就不再决溢泛滥。了解了这一历史经验,我们一定能更深刻地理解党中央提出的在西北地区保护森林、植树种草、农牧并举的方针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总之,增加一些历史地理的常识,对大家是很有益的。

那么,中国历史地理学所研究的中国地域范围是怎样的呢?中国历史地理要研究和阐述的地域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今天的中国,它所研究的是历史时期的中国。具体地说,我们是以清朝完成统一之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以前的版图,就是从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版图作为历史上中国的范围,即东北到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和帕米尔高原,其他方面大致与今国界相同。曾经在这个范围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曾经在这个范围内建立过的政权,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

确定这样的标准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中国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所以,历史上汉族建立的政权,如汉朝、唐朝、宋朝、明朝固然是属于中国的;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权,如藏族的祖先吐蕃人建立的政权,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满族人建立的清朝同样也是属于中国的。即使这些政权之间曾经是互相对立的,即使某些民族、某些政权曾经在一段时期内不归中央王朝的管辖,但这些民族以后都逐渐融合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了,他们活动的这些地区当然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那种认为只有汉族政权管辖的地区或者只有中原王朝统治到的范围才能代表中国的看法,显然是错误的。

二、“中国”这个概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扩大的。春秋时所谓中国,只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此外就不算中国了,以后逐步扩大到了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也包括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的范围。例如匈奴等民族建立的十六国、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到唐朝就已经被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了。同样,宋、辽、金三个政权,到元朝也都被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了。这是后人客观地承认了的历史事实,纠正了当时人们的民族偏见的认识。所以我们今天讲历史上的中国,当然应该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历史,而不能用春秋时人的或者用唐朝人、宋朝人的眼光来划分中国和非中国。

三、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朝疆域是几千年来历史的发展所自然形成的,是这一范围内的各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包括一次次的统一和分裂而最终结合成的。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先后都曾经隶属于同一个政权,或者曾保持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密切联系。所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不是单纯依靠清朝军事上的胜利所能取得的。相反,在清朝打败准噶尔部统一新疆以后,中亚的一些国家曾要求加入清朝,但却被清朝拒绝了。如果真的要进行军事扩张,那不是最好的机会吗?但清朝并没有再向外进军。而在这以后,中国被帝国主义掠夺走了东北、西北的大片领土,我们当然不能把这种结果用来代表历史上的中国,当然不能认为被帝国主义占去的领土就不是历史上的中国的一部分。

还应该说明一点,就是这样的划分也并不是绝对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这个范围之外的某些地区曾经隶属于中国政权,例如朝鲜半岛的北部、今天越南的北部,所以在这些阶段的中国的范围就应该根据历史事实,而不能只根据清朝的版图,不能因为这些地区以后成为独立的国家了就否定历史事实。历史上有些政权的范围一部分在清版图之内,一部分在清版图之外。对这种情况我们觉得主要看它的政治中心在哪里。如果政治中心在中国之内的,还是应该作为中国政权的,它的辖境也都属于中国,反之就不作为中国政权和属于中国的范围。

历史上疆域的变化是很复杂的,这里讲的只是我们划分历史上中国范围的基本原则。具体每个时期的疆域范围不可能一一细讲,我们可以参看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本书附录《历代疆域政区概述》中亦有绍介。 NTrOtkPmmxbojPl5AZnQ4Mm8FEqJsRy5efvm7ak24hrc6G7mi6H6HTF008xuOdz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