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家家有本致富经

这些年,双桥区通桥乡的天星村,因发展家庭弹子铸造业走了红,成了远近闻名的“弹子村”。尤令人惊叹的是,一批土生土长的农民,成了当地乡村工业革命的发动者和主持人。

天星,作为一个人平不足一亩地的自然村,也曾有过那么一段痛苦的经历。那时,“左”字号紧箍咒儿多,“这样搞不得,那样怕改革”,谁家没有本难念的经?可眼下大不同了,人们一谈到乡镇企业,就眉飞色舞。他们说:“多亏政策顺心,大家有了施展才华的机遇。”

在联合铸造厂的车间里,记者访问了一位40岁出头的农民,他叫蒋锡槐,是天星村最先“吃螃蟹”的人。那还是1981年,蒋锡槐眼看自己已到中年,心里很不是滋味。俗话说:“30不豪,40不富,50将近寻死路。”难道这一辈子只有守穷的份?“不成!”他扔下家里的活计,毅然来到大足县龙水镇,开始学起“跑龙套”来。真也怪,经常在外边闯荡,见多识广,融会贯通,竟积攒了不少“心得体会”。他萌发出了自家办厂的念头。可自己毕竟不是世家出身,有许多工艺流程还弄不灵醒。不懂,那好办,学呗!于是,他又成了一家铸造厂的常客,没想到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师傅。1982年,他终于和人联办起了青春联合铸造厂。第二年,他又另起灶炉,办起了天星村第一家家庭弹子厂——联合铸造厂。他当了厂长。他笑着给人们传经:“我不是圣人,关键在学。”果然,“大姐做鞋,二姐剪样”,只一两年工夫,天星村又冒出了十几家户办、联户办弹子厂,“我起先在联合铸造厂当学徒,后来干脆自立门户了。”正当“而立之年”的一组农民蒋光超,同记者无拘束地聊天,“要讲致富诀窍嘛,我看有两条:善于经营,找准销路。”蒋光超全家五口人,三个非劳力。过去因为田土少,他家每年要拉一两百元账。1985年,他开始承包通桥中学铸造厂,谁知祸从天降,一场“5·20”风暴几乎断了他的生意。他并没气馁,反而斗胆贷了七千元款,联了三户人,办起了天河铸造厂。他的经营办法是,聘请有技术、有门路的能人当工人,并按产量多少计酬。在销售上,他“周游列国”,广拓市场,坚持兑现合同。去年,天河铸造厂生产的一百多吨弹子,当年就销售一空。今年,他又和市内及成都、新都等地的水泥厂,签订了百十吨合同。

厂子一多,竞争自不可免。怎样增强竞争意识、用好竞争艺术,无疑成了企业经营者们的新题目。八组有个邹平原,曾在部队当过兵。去年3月,他联合几家亲友办了一家弹子厂,但他发现手工锻造速度慢,质量差,生产效率低,便于今年初从叙永县购回一台空气锤机,从此,他家的弹子生产变成“白糖冲开水——自动化”了。

刊于《重庆日报》1987年8月6日 F4Fa0l2UXuzT7AxY3qEaq8kY4tzgckEBktANQZRH0PxNdXNV8U6elj3cgYdlK+e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