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结束了“文革”,摆在人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应该怎样走下去?全党、全国人民都在苦苦地求索。正是从这时起,中国道路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中国开启了以改革开放为鲜明标志的伟大历程。
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的起点。1978年前,中国实行“以计划为纲”的计划经济,无视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的作用,收入分配基本是平均主义,人们没有劳动的积极性,经济发展没有活力和动力,这成为中国发展的最大瓶颈。1978年,这里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变革。这年冬天,小岗村18户农民为了活下去,冒着被判刑的风险,在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里反复思考和争论,最终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契约上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了“大包干”,就此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中国改革第一村”在这里定格。这些农民勇敢迈出的第一步,成就了整个中国跨出的一大步。
中国用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13多亿人的吃饭问题,1978年农村经济改革是粮食生产率大幅度提升的主要原因,其关键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1982年的一号文件指出,包产到户“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基础上的,农户和集体保持承包关系,由集体统一管理和使用土地、大型农机具和水利设施,接受国家的计划指导”。1983年的一号文件认为,联产承包制是“以农户或小组为承包单位,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发挥了小规模经营的长处,克服了管理过分集中、劳动‘大呼隆’和平均主义的弊病,又继承了以往合作化的积极成果,坚持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某些统一经营的职能”。还讲到了分户承包,“分户承包的家庭经营只不过是合作经济中一个经营层次,是一种新型的家庭经济”。1984年的一号文件提出,“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帮助农民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1984年,全国农村家庭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占农户总数的 90%以上”。
“大包干”这一举措曾一度被严厉指责为复辟倒退,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求真务实精神,在关键时刻率先对于“包产到户”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和支持。邓小平在1980年5月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当时,在凤阳流传着一首《大包干歌》:“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中国道路的新探索,首先在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民很快翻了身,迅速摆脱了极端贫困的状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第一推动力,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迎来了农业大丰收,解放了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催生了中国的乡镇企业,逐步支撑起了共和国经济大厦的半壁江山。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改革的重点逐渐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改革最核心就是推进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开创一条新路。
落后就要挨打,闭关没有出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的决策确定后,如何从实践上推进,如何起步,从哪里突破,却是当时中国面临的一道难题。创建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开拓中国发展模式的一项创新。在对外开放理论的指导下,中国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的多渠道、多样式、全方位、宽领域的立体开放格局。邓小平始终对“特区”情有独钟,并高度评价道:“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1979年,广东省委的负责同志向邓小平汇报了广东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势、劣势,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有较多的自主权。邓小平听着汇报,低头不语,默默地思索着,一个早就萦绕在他心头的想法成熟了。他抬起头来,两眼炯炯望着身边的这两位负责人:“你们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见听者有些不解,他又补充说:“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几个月后,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特区,当时称“出口特区”。1980年3月,“出口特区”又正式定名为“经济特区”。
中国兴办特区,“杀出了一条血路”,走出了中国自己的开放之路、发展之路。深圳没有辜负小平同志“杀出一条血路”的厚望,在实践中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全国第一”。深圳速度、深圳经验传遍神州。经济特区是中国首创,涵盖多种形式,为我们利用外资、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发展经济提供了重要平台,成为中国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形式。
实行对外开放、创办经济特区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超人的智慧和宏大的气魄。一系列改革开放的实践,使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呈现出蓬勃生机。在一些地方,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出现,使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打开了一个缺口,原有的国营企业也开始放权让利,进行承包经营等多方面的改革。
改革开放试验的成功,加深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道路的认识。1985年,邓小平满怀信心地指出:“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并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在这一历史阶段,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路线,是中国道路最基本的表达。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陷入空前的低谷。严峻的事实发人深思,今后世界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命运将会如何?中国今后又将行至何方?中国的改革还要不要继续?中国道路的发展来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