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如何理解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于中国的发展从规模和速度上都令人叹为观止,因而被称为“中国奇迹”。要理解中国奇迹,就必须理解中国的社会现实,同样也要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要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就必须理解中国人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

只有理解了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在当今中国,政府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些价值观是面向构建什么样的国家,有些价值观则指向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有些价值观则属于公民道德层面,是考虑大家应该做什么样的国民。实际上,这些价值观的提出,不仅仅是执政党和政府的文件表达,而是基于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呼声而提出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是中国治理方式演进的历史传统。

所谓价值,无非就是事物对于人的意义。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关于什么样的价值对人有何种意义的看法。即使在没有“价值”和“价值观”概念的情况下,人们也有自己的价值观。中国前贤们所关注的“成己”“成人”“成物”的理想追求,实际上就有价值意义的预设。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所谓“礼”就是一套调节人们社会生活的价值体系。“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按照礼的要求言行,就是实现社会的价值观了。“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出自《礼记·曲礼上》)在当时,遵循这套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就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就能够保障社会的安定有序。

我们在这里讲的“中国价值观”,不是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去看待的对价值观的理解,而是对当代中国人民价值共识基础上的价值观的理解。中国人民的价值观,是为了追求人的幸福、社会的福祉和文明的进步,因此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有许多的共性。当然,由于中国价值观是基于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演化而铸就的,反映着中华民族在中国大地上的生命体验、观念思考和精神追求,因此必然带有中华民族特有的形态、内涵和实质。从大禹治水的故事,就可以理解中国这个农耕民族对集体与合作的重视,个人只能在集体中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和力量。因此,对于价值和价值观,中国人往往更多从整体优先于局部、集体优先于个人的角度去思考。譬如,也许西方更多地从个人的角度去思考人权,而中国人更关注大家之间都要相互尊重人权,这就是“和谐”的价值观。中国人不把“人权”理解为个人权利或利益之间的自由竞争,而是相互之间达成和谐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如此重视“和为贵”以及“和而不同”的原因。在中国人看来,只有社会和谐了,人们才能过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的生活,才能获得富足而有尊严的生活机会。没有和谐社会,人们的自由、民主、公正都没有保障。

在本书之中,我试图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双重阐释,即给中国价值观找到具有时代气息的生活基础,也试图说明当代活跃的中国价值观的历史根源。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就有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价值追求,如何经历了现代性和社会主义观念的洗礼,一步步凝练成为“平等”“公正”的价值观;还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就有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价值追求,如何经过现代社会治理思想的淬炼,终于构建成为“法治中国”的价值观。

要理解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就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探索和文明演化过程,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传承。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今天提倡和弘扬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过去价值理想的时代转化和阐释的结果。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我们有着百姓日用而不觉的共同的价值观。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要理解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就要了解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最大的追求和期盼是什么。中国人民最大的期盼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目标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光荣与梦想,是符合全体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超过14亿之众的中华民族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1840年以来,外敌入侵和凌辱的历史体验,特别是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民族牺牲和抗日战争的胜利,让中国人深切体会到民族独立、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性。

要理解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也必须要到当代中国人民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去找根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让一个极贫积弱的文明古国焕发了青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在国外朋友看来似乎是“奇迹”,而作为经历这一进程的中国人也在思考这个现实的变化,这毫无疑问地给中国价值观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实际上,社会主义就是基于一种崭新的价值理想,即建立基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公平正义社会,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中国人从不排斥民主、自由、人权这样的价值,而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这些价值的合理性基础和实现的条件等问题。因此,中国人不是抽象地谈人人有投票权的民主,而是基于当下的现实条件寻找和完善让人民能够当家做主的可能路径,中国人在完善人民的民主权利的同时,也试图让窄化了的仅有周期性投票权的民主变成为具有广泛权利的人民民主。实际上,当代中国也特别重视人民的自由发展,因此才希望把自由建立在社会公平的框架下。中国人的价值观不仅不排斥人权,而是让人民的权利基于现实的、可实现的基础之上。中国是从社会的角度去看待权利,如果人人相互尊重权利,这就是人人平等的法治框架下的公正和谐的社会。中国人的和谐价值观,在某种意义上,是包含了人权价值且超越于人权价值的价值观;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是包含了个人自由价值且高于个人自由价值的价值观。

要理解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也要面向未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加以阐明。我们中国人在曲折反复中似乎越来越认识到,一方面不能抛弃传统,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另一方面也不能停下前进的步伐,忘记理想的召唤。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由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同时也要在价值的拓新上努力下功夫。我们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把反映等级社会的价值观涤荡清除出去,培育和弘扬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必须着眼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与历史进步的节奏合拍。

要理解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还需要在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日益密切的交流互鉴中加以体会。中华文化历来就是在与其他文化的相互激荡中发展的。国际社会应该采取“和而不同”的价值观,这样世界才能有更多和平发展的机会。由此可见,中国的和谐价值观具有现实的、普遍的世界意义。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天下一家的开放胸襟,有协和万邦的气度,不仅在古代,中国就与世界各国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互鉴,例如佛教的传入、西域音乐的影响,而且近代以来,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等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国人对国家富强目标的追求,显然是受了欧美的影响,才有了更强烈的动力。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价值,显然有浓厚的欧美影响,但最终也是在中国人民启蒙和救亡的双重运动中逐渐清晰起来的。当然,中国也可以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融会包容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譬如,中国人“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可以成为调节国际关系的最佳规范。我们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要比霸权思维和帝国秩序价值观合理得多、也公正得多。中国人往往强调,人应该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今天,中国为什么发展快?那是因为:对内,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力求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繁荣富强;对外,我们主张和平发展,实行平等交往、互惠互利。国际社会应该采取“和而不同”的价值观,这样世界才能有更多和平发展的机会。由此可见,中国的和谐价值观具有现实的、普遍的世界意义。

毋庸讳言,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显然与马克思主义密切相关,这是一个历史事实。中国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且也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让中国大踏步赶上了世界发展的潮流。环顾全球,人们会问: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促进中国的发展?中国接受其他的“主义”或价值观会有什么结果呢?

首先,马克思主义契合了中国近现代救亡与启蒙双重变奏的历史进程。近现代史已经雄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之后,的确提升了中国文化的水准、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唯有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之后,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进行自我改造和现代性转换历史进程中的思想武器,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发展才取得了真实的进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在中国这个有着自己古老文明和传统的东方大国,这个进程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有人说,在中国是“救亡”压倒了“启蒙”。实际上,在中国不是“救亡”压倒了“启蒙”,反而是“启蒙”与“救亡”历史地内在地联系在一起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就在于它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作为这样的武器不仅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启蒙,而且还鼓励中国人民进行改变自己命运的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批判,可以让中国人民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又在资本主义支配和帝国主义支配的强力面前保持独立和对抗的姿态。有了对资本主义进行反思和批判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就可以一边学习作为老师的“西方”,一方面又可以抵抗不断试图侵略和控制中国的“西方”。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且在实际斗争中学会了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艰苦绝卓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在中国寻求出路的时候,欧美的各种资产阶级的理论体系也曾传播到中国,而且还得到了当时当权者的欣赏和有选择的推广,但都没有打动中国人民的心扉,因此也就无法成为中国历史进程的内在思想力量。其次,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中国才找到了经济全球化时代成功发展自己的道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还要站得稳,站得稳就需要健康的机体。唯有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国家,才能保障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幸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要发展就不可能脱离世界,也不可能脱离当下资本与市场的逻辑。我们必须从既定的国际秩序出发,否则我们就只能闭关自守。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没有像某些国家那样“缴械投降”,也没有搞“休克疗法”,但却扬弃了教条主义的社会主义模式,使社会主义找到了更合适的路径,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

另外,改革开放肇始于思想解放的大讨论,它本身就是中国启蒙进程的继续。中国救亡的任务已经实现,但启蒙的任务仍然需要继续下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扮演了这个启蒙的角色。我们不仅在发展经济中真正理解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的主体性力量得到了张扬;市场主体的利益诉求也让中国人逐渐理解了个人权利的重要性,认识到协调不同个人之间权利的法治体系的必要性。环顾全球,我们就可以明白,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家不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附庸,就是出现极端主义的对抗——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就是典型。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够走出一条成功之路,难道不是马克思主义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吗?马克思主义让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创造性的现代性转换和现代化发展。

最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还将引领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实现这个飞跃仍然要进行许多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已经从落后的农业国走入工业大国的行列,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入了市场经济体系,从相对封闭走向拥抱经济全球化;我们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人均GDP已经接近10000美元。但是,中国人必须牢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行百里路者半九十。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我们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行。

当代中国的自信,是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的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自信。譬如,中国的文化自信不是回到原有的中国文化,如儒释道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而是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自信,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要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是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激活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才能用来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为此,我们必须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让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引导中国人的价值世界。

总之,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近代以来的革命文化深深熔铸在绵延不绝的中华民族精神之中,孕育了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意识、品格和气质的价值观念体系。但是,民族精神或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是对民族现实的历史创造性活动的引领和反映,它必然对特殊的时代性问题做出回应,从而必然带有一定的历史时代的烙印。只有反映时代性特征和要求的文化,才能有时代性的影响力,才能形成现实的有积极价值取向和生命力的文化。只有在这种历史与现实的相互映照中,我们才能理解和体会今天中国的价值观。

在当代中国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价值目标的确定,既现实地表达了中国的国家意志,也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普遍意愿和诉求。面向并实践这些理念的要求,将凝聚全中国的力量,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世界和平发展的巨大合力。 G1BDzHDeJ2cLSosWZgHcM0Ud989EU7QaZNBmao6ka0lR7kJqJsWhX2++AsixipU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