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兴安岭原始林区是中国仅存的四大原始林区之一,从长白山脉以西绵延至大兴安岭以东,总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这里曾经是十万多伐木工人的“练兵场”,而就在2015年,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伐,鼎沸斧声戛然而止,原始林区重现寂静的四季,这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刀阔斧的重要举措,标志着过度砍伐森林历史的结束。实际上,近年来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中国政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转型,全社会为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前行。
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的桐木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近年来,当地政府借力生态景区区位优势,打造出高海拔原生态茶叶品牌,随着茶山产值的不断提高,桐木村也成为武夷山致富之村的翘楚。
近年来,中国这样的“奇迹”还有很多,在中国河北省承德市,有一群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的林场建设者,他们使塞罕坝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状态回归“美丽高岭”的容颜,不仅将绿色还给中国、贡献世界,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16年北京环境交易所,塞罕坝以475吨碳汇成交,获益超过一个亿,成为中国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典型代表。
从宏观层面看,中国政府调整了以增速为主的发展目标,开始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在绿色发展转型方面取得诸多成效。绿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约3万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5万亿元,年均增长15%。绿色产品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据保守估算,2017年高效节能空调、电冰箱、洗衣机、平板电视、热水器等5类产品国内销售近1.5亿台,销售额近5000亿元。中国自2015年起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国,目前全球一半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在中国。
发展转型案例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福建省组织实施了38项改革,形成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协同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改革答卷:2017年全省主要河流水质优良比例达95.8%,9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6.2%,森林覆盖率65.95%,连续39年位居全国首位。在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与新兴绿色产业的双重带动下,全省生产总值增速达8.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3万元,居全国第6位。
在众多改革任务中,值得一提的是林业金融创新,福建解决了“林要绿,民要富”的矛盾。推广实施福林贷、林权按揭贷款等系列业务模式,截至2018年一季度,全省涉林贷款余额251亿元。龙岩武平人钟亮生,将自家林地林木向银行抵押,贷款用于发展现代养蜂业。如今,由他领衔的梁野仙蜜养蜂专业合作社,共吸纳200多户蜂农,养殖规模超过1万箱,年产值过千万元,百余名残疾村民因此实现脱贫。
如今,蓝天白云不再是奢侈品。中国自2014年起宣称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对污染宣战”。在过去5年里,中国环境污染已得到有效遏制,大气、水环境质量有所好转。2017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2.7%;首都北京的PM2.5平均浓度从每立方米89.5微克降至58微克。
如何看
世界眼中的中国
美国芝加哥大学能源政策研究所的报告指出,2013年至2017年短短4年间,中国治理空气污染取得的进步“不管从哪种标准说都相当卓越”,而美国完成同样的任务用了数十年。2018年3月,联合国环境署于9日发布《北京二十年大气污染治理历程与展望》评估报告,其中提到,1998年至2017年这20年间,北京分阶段持续实施有力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措施,使得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全球其他城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2017年入冬后,人们惊喜地发现,曾经稀缺的“蓝天白云”如今已成常态,尤其令居住在北方的人们无比感慨。过去,市民每次看到蓝天白云,都会驻足而立,忍不住拍下照片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现在,大家也不用去羡慕朋友圈里的蓝天,因为好天气就在身边。蓝天,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
中国政府充分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生态环境不能在自己这代人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如今,山更绿了,2017年中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是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2019年2月,美国航天局在社交媒体发文:“世界比20年前更绿了!”美国航天局卫星数据显示,中国的植被增加量,占到过去17年里全球植被总增量的25%以上,位居全球首位。
数据
数说生态保护成绩
2013-2017年期间,中国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5亿亩,完成造林5.08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森林蓄积量151.37亿立方米,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受保护的湿地面积增加525.94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提高到46.8%。沙化土地治理1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26.6万平方公里。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以及大多数重要自然遗迹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保护,大熊猫、东北虎、朱鹮、藏羚羊、扬子鳄等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占地面积约39.5平方公里,其提供给下游的水资源总量每年高达600亿立方米,战略地位可见一斑。为解决三江源保护工作中因体制原因造成的条块分割等问题,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于2015年审议通过《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这一方案的提出和落实,成为继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禁止洋垃圾入境、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河长制/湖长制等数十项改革方案后,中国在探索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道路上新的里程碑。以此为基础,中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初步建成。
保护生态环境不仅要依靠制度,更需要健全的法制以提供可靠保障。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制定修订了《大气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税法》等多部相关法律。2015年1月1日,号称“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开始实施。在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约束下,中国环境违法行为得到有效制约,截至2018年5月,中国共查处行政处罚案件23.3万件,罚没款数额115.7亿元,较之2014年增长265%,足见新《环保法》的威慑力。
良法还需善治,严格的法律制度需要强有力的监管机制,中国自2015年开始了席卷全国的中央环保督察行动,作为中国环境监管模式转型的重要标志,这一重大变革旨在坚持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在该制度推动下,问责人数量超过1万人,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8万多个突出环境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这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方法治理生态的具体实践,彰显了中央铁腕治污、重建绿色家园的胆识和魄力。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为例,福建对生态环保工作履职不到位、问题整改不力严肃追责,仅2017年就约谈979人,追责437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5年9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的治国理政方针理论。近年来,中国政府以实际的行动推动这一理论走向实践。
2015年11月,中法元首就气候变化发表联合声明,中国宣布出资200亿元人民币设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为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中国政府推动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将绿色发展合作计划纳入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中国政府也积极参与制定海洋、气候变化等领域治理规则,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达成、生效与实施。中国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创新和历史担当逐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在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迈进的道路中,中国不仅创造出惊人的增长速度,更绘就了一幅幅迷人的绿色画卷。
如何看
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
2013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将来自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正式写入决议案。2016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高度认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并将其作为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益探索,向世界其他国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