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中旬,中国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遭遇了严重的雾霾污染,数据显示当日的PM2.5浓度最高达到99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指数将近1000,引起民众的恐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上一些国家的标准,空气质量指数高于100就是“不健康”,超过400就会被评为“危险”,北京的污染超过了“危险评级”的两倍还多。国际著名杂志《经济学人》将这一天形容为“北京最黑暗的一天”。这场雾霾在随后几天内消散,但好景不长,当月月底一场覆盖全中国七分之一国土面积的灰霾降临,中国超过60%的人口、约8.5亿人受到空气污染的影响。
不幸的是,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进入2013年秋季以后,大范围雾霾污染又蔓延至哈尔滨、苏州、上海,甚至三亚等地,从东北到华南无一幸免。12月2日至14日,中国中东部发生严重雾霾事件,几乎涉及中东部所有地区,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浙江、上海等多地空气质量指数达到六级严重污染级别,使得京津冀与长三角雾霾连成片。首要污染物PM2.5浓度日度平均值超过150微克/立方米,部分地区达到300至500微克/立方米。据统计,2013年,中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最多的一年,创下史无前例的历史纪录。
知识
何为PM2.5?
可吸入颗粒物被称为“微粒物质”,缩写为PM。PM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混合物,包含空气中飘浮的极小颗粒和液滴,对人体有极大的伤害。美国环保署在2006年更新了PM的标准,分为可吸入粗颗粒PM10和细颗粒PM2.5。PM10指微粒的直径在2.5到10微米之间。PM2.5是指细颗粒的直径不大于2.5微米,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自2012年起,中国各城市在环境保护部的带领下开始逐步建立PM2.5监测网络体系,调整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体系,以求全面、准确地反映各地区的大气污染状况。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重点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共74个城市,其中仅海口、舟山和拉萨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2014年,涵盖PM2.5监测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进一步扩大到161个城市。根据《201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当年只有16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
根据相对客观的监测数据以及人民群众的主观感受,中国逐步发现和确立了灰霾重污染的关键地区,主要是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和汾渭平原三大人口密集地区。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首都北京所在的区域。这里是中国雾霾重污染高发地区,全国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10个城市中有7个在京津冀。京津冀地区总面积占中国面积的2.26%,但承载了全国10%的人口,过高的人口密度、经济活动产生巨大的能源消耗,是造成京津冀地区大气环境质量非常差的主要原因。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单位国土面积煤炭消费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钢铁、焦炭、玻璃、原料药等产量均占全国40%以上,大宗物料80%依靠柴油货车运输
。
每年入冬以后,京津冀地区便会雾霾天气频发。在冬季,早上和晚上正是城市供暖锅炉运转工作的时候,排放的大量烟尘悬浮物以及机动车尾气,遇上低气压、小风的天气状况,与水汽结合形成烟尘和雾霾,影响人类的正常活动。北京交警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雾霾的出现会加重交通堵塞,甚至在一个雾霾天里,北京市会发生数十起较为严重的交通事故,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达数百万元。雾霾压城,航班取消,儿童因为肺部感染被送进医院,很多人都患上了慢性咳嗽……这些,都渐渐变为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
中国的长三角地区,包括了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以及江苏和浙江两省,是中国的经济重心。2014年这个地区以占全国2.2%的国土面积,汇集了全国11%的人口,创造的区域国民经济产值占到全国的18.5%。这个地区也饱受雾霾之苦。从2013年起,席卷中国中东部多个省市的雾霾,也波及长三角地区城市群。雾霾天气短时间内高强度地集中爆发,PM2.5严重超标,这不仅影响了长三角地区的交通出行,重度雾霾导致的低能见度曾迫使江苏关闭了几乎全部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频发,更是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江苏省省会南京市曾连续5天空气质量严重污染、持续9天重度污染,导致部分中小学、幼儿园停课甚至停止户外活动
。
汾渭平原生活着近5000万人口。这里是中国农耕文明发祥地,还蕴藏着丰富的煤矿、铝矿、金矿等资源,由此衍生出煤电、煤化工、电解铝等行业。这个重工业集聚区同时也是中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是全国二氧化硫浓度最高的区域。中国空气质量最差的十座城市位于汾渭平原。2017年汾渭平原的11个城市,仅山西吕梁、陕西铜川两个城市PM2.5浓度低于北京,平均为65微克/立方米,高出中国国家二级标准85.7%。
除上述地方外,像中国西部大城市成都地区的雾霾也十分严重。成都因为能源结构和地形因素,产生的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从而容易造成雾霾天气。2013年成都的空气质量达标率仅为56.2%,在2014-2015年期间也勉强保持在60%左右,空气污染情况不容小觑。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地区的城市也难逃雾霾的魔爪。2015年多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爆表,空气质量监测站点显示为重度污染,广州“小蛮腰”等重要地标隐匿于浓雾中,高速交通一度中断、水巴短暂停运,在阴沉沉的天空下出行,部分市民身体甚至出现不适
。
故事
污染压城
石月华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临汾人,在她的记忆里,30年前临汾还是“北方的花果城”。那时,大街小巷都飘着果香,红红的柿子高挂枝头,大大的石榴咧嘴微笑……蓝天白云飘飘,清新空气围绕。记忆中的一切都很美好。后来,汾河两岸慢慢多出了一些土焦厂和中小型炼铁厂,逐渐遍布城乡。再后来,临汾被定位为能源基地,采矿、炼焦、钢铁等产业快速发展。但这些产业在支撑临汾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展现着其魔鬼的一面。从2006年开始,临汾开始出现在国际环境研究组织、美国《大众科学》杂志等发布的“全球污染最严重十大城市”榜单之中,成为媒体眼中“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冬季,临汾人几乎不打开办公室的窗户。“因为高污染出名,都不好意思跟人家说我是临汾的”,这是很多临汾人当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雾霾带给中国人民的危害远不止交通影响。每到雾霾天气频发的秋冬季节,医院接收的呼吸道患者、抑郁症病人就会增多。雾霾中的主要凶手——PM2.5,它可以通过人体呼吸道,进入肺泡引发肺气肿,增加呼吸道发病率,甚至有致命威胁。一份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显示,PM2.5每立方米的浓度上升20微克,中国和印度每年将有大约34万人死亡。
应当看到的客观现实是,灰霾并不是仅仅在中国单独存在。发达国家在历史上为空气污染付出了各种惨痛的代价。大气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后的不良产物,是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价值的必然代价。当前各发展中国家也大都面临空气悬浮颗粒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污染的浓度居高不下,机动车尾气危害日益严重等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组织发表的一份报告称:“空气污染已成为全世界城市居民生活中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