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父亲是手持石斧,为家庭带来食物的成年男子,是一家之主。

fù/fǔ

这个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很像一个人手持石斧的样子,所以,“父”字的本义是从事劳动的男人。后来,“父”字常常指代父亲。此外,它也可以作为对和父亲同辈的男性长辈的尊称,如“姑父”“叔父”等。除此之外,人们在表示对某项大事业的创始者的尊敬时,也会用到这个字,如“国父”“导弹之父”等。

一位母亲跪坐在地上,正在给婴儿喂奶。

“母”是个象形字,本义是母亲。甲骨文的“母”,就像一个女人跪坐在地上的样子,中间的两点表示乳头,整个字形就像是母亲正在给婴儿喂奶。在古文中,“母”常引申指能生子或能下蛋的雌性动物,如“母大虫”,指的就是母老虎。由母亲生养孩子的形象,“母”还引申为事物的本源,如“失败是成功之母”。

爸爸保护着我们,替我们抵挡外界的危险。

“爸”也称作父亲,字形采用“父”作形旁,采用“巴”作声旁。现在,有些方言中把父亲的弟弟和堂弟也叫爸,把父亲的表弟和跟父亲辈分相同而年纪较小的男子叫“叔”。

各地的语言千差万别,可是对妈妈的称呼却总是相同的。

“妈”字本义是指母亲,是对母亲的口语称呼。字形采用“女”作形旁,采用“马”作声旁。人类的各种语言中,MAMA的发音总是用来称呼母亲的,因为这是人学会的第一个音节。现在,“妈”字也用来尊称长一辈或年长的妇女,如“姑妈”等。

我的妈妈原来一定是最漂亮的姑娘。

niáng

“娘”本义是指新婚男子心目中的纯洁女子,即新婚妻子。字形采用“女”作形旁;采用“良”作声旁,表示纯洁美好。现在,“娘”指母亲及称呼年长的妇女,如“大娘”;此外,“娘”在如今还可表示为对年轻女子的称呼,如“姑娘”“新娘”等。

原来的父亲,长了一辈,变成了现在的爷爷。

“爷”字本义是指父亲。字形采用“父”作形旁,采用“耶”作声旁。现在,“爷”字通常也作为对与祖父辈分相同、年龄相仿的男子的敬称。但是在一些方言中,“爷”字还保留古意,代表的就是父亲,“爷娘”指的就是爹娘。

哺育我们成长的母亲,最后也会变成奶奶。

nǎi

“奶”的本字是“乃”,造字本义是指女子的双乳。当“乃”的“乳房”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女”(像一个屈膝跪坐的人娴静地交叠着双手,表示女性),另造“奶”代替,表示女子的双乳。现在,“奶”字也指祖母,即父亲的妈妈。

刚生下没多久的婴儿,囟门还没有闭合。

ér

“儿”字的甲骨文字形与婴儿的形体十分相似,上部很像一个婴儿的头,并且是囟门(婴儿头顶前部中间骨头未合缝的地方)还没有闭合的婴儿头,下面是一个“人”字。所以,这个字的本义为儿童。古代年轻女子常自称为“儿”,如《木兰诗》中,“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现在,“儿”也引申为儿子。

孩子被包裹在襁褓中,露出了头和臂膀,手在空中舞动。

“子”字是象形字,本义为婴儿。《广韵》认为“子”一般用来表示子孙后代。如图所示,“子”就像一个小孩,双腿被包裹在襁褓之中,只露出头和臂膀,两只手还在空中摆动,两脚则并拢在一起。“子”后来还指称十二地支中的第一位,用于表示时间。现在,“子”则指“儿子”“子女”等。

孙子是儿子的儿子,是一脉相承的一种血缘联系。

sūn

“孙”字为会意字,繁体字为“孫”,由“子”和“系”两部分构成。其中,“系”可理解为继承、连接,所以该字的本义为儿子的儿子,表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血缘关系。在金文中,“孙”字的字形为用绳索捆绑小孩子,意为少年俘虏。此外,“孙”字还可通“逊”字,有恭顺的意思。此外,“孙”也是一种姓氏,如“孙中山”。

过去的“哥”是指唱歌,现在的“哥”是指比自己年龄大的同辈男子。

“哥”的本义是咏唱、奏乐。字形采用二“可”会意。“可”有快乐、欢乐的意思。现在,“哥”字也指对年稍长者或年龄跟自己差不多的男子的尊称或昵称,如“大哥”等。

过去长兄如父,现在兄弟平等。

xiōng

“兄”字上面一个口字,下面有一个人,站在那里,手还指着地,就像是张大了嘴巴在指挥其他人做事。古时候,人们很重视长幼尊卑,兄长比弟弟年长,所以可以指派和吩咐弟弟去做事,“兄”的古字形也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因为指示他人用的最多的便是嘴巴,所以在甲骨文的字形上,对“口”进行了夸张的表达。

本义是用来登高的绳梯,现在专指弟弟。

“弟”是个象形字,本义是梯子。甲骨文的“弟”,字形就像是一个直立的“弋”字,像一根直立的短木桩,上面缠着弯曲的绳子,犹如梯子的形状。“弟”,引申为“次第”,用绳子将物品捆住,便形成一层层的纹路,称为“次第”。“弟”还指代同辈中第二个及第二个以下的男丁。

姐姐不再是母亲,可依然会呵护我们。

jiě

“姐”字本义是母亲的别称。字形采用“女”作形旁,采用“且”作声旁。现在,“姐”字指称本族或亲戚中同辈而年龄比自己大的女子(不包括称为“嫂”的),或尊称年轻的或与自己年纪差不多的女子。

母亲生完第一个孩子以后又生的女儿,就是妹妹。

mèi

“妹”是个形声字,本义是妹妹。甲骨文的“妹”,左边的“未”作声旁;右边的“母”是形旁,表示和母亲有关,母亲后来生的女儿就称为“妹”。金文的“妹”,右边还是“未”,左边则变为“女”,字义没有改变。小篆的“妹”,将“未”和“女”的位置进行了调换。古籍中,“妹”也作为“昧”的通假字,意思是昏暗不明。

无论你在心上,还是心上有你,听上去都很舒服。

nín

“您”字原来是“你”的尊称,字形采用“心”作形旁,采用“你”作声旁。“您”为称谓语(第二人称),代替“你”字表示敬称。这个字原形为“恁”,宋元时期演变为新造字“您”。“您”字原为山东个别地方方言字,现全国广泛使用。

原来是破网的弓弩,变成了说话的对方。

“你”原是“尔”的本字。后来,“尔”由“短程集发的弓弩”引申为“第二人称”代词。魏晋之后,人们另造“你”代替“尔”。以前在第二人称上,有男为“你”、女为“妳”的性别区分;而在第三人称上,男、女都用“他”,不分性别。现在,在第二人称上男、女都用“你”,倒是在第三人称上有男为“他”、女为“她”的性别区分。

原来是武器的“我”现在成为对自己的称呼。

一个长木棍上面,横着绑了一个短而锋利的三叉戟。这是“我”字的甲骨文字形。从形象上看,这个字形与其作为“我”的意思并不相符,但是从殷商时代开始,它就被用来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我”来使用。后来,经过长期演变,“我”字便形成了现在这样的写法,而它的本义早已无从考证。

他她它,不同的代词有不同的含义,看清之后再使用。

从金文字形看,左边是“它”,“它”与“也”“虫”同源,本义都是“蛇”,“它”为代词,指代人类以外的事物;右边是“人”,表示对人的代称。其造字本义是第三人称,代称你、我之外的第三方。篆文相较于金文字形中的“它”失去了尖头长身的蛇形。隶书将篆文的“它”写成“也”,演变成现在的样子。

一个她字,表示了对女性最基本的尊重。

“她”字是对女性称谓时专用的第三人称。字形采用“女”作形旁,采用“也”作声旁,表示第三人称。早在秦汉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她”了,但后来被“他”所合并,直到五四时期提倡男女平等的“新文化运动”,才重新启用“她”字。

听到婴儿的笑声,想必是整个家里最开心的事了。

hái

幼儿在学会语言之前,从喉部发出清亮的“呵呵”笑声。“孩”字本义是指幼儿咯咯笑的样子。字形采用“孑”(子)作形旁,采用“亥”作声旁。现在,“孩”字也指牙牙学语的幼童,如“孩子”等。

古代指的是奴隶,现在指的是孩子。

tòng

“童”字本义是奴隶、奴仆。在金文中,“童”字上边为“辛”,代表刑刀;下边为“東”(东),表示字音;中间为眼睛(目),意思是用刑刀来刺奴隶的眼睛。所以“童”字的本义为奴隶。后来,“童”慢慢演化,引申为小孩、未成年人,而在表示奴仆之义时,就用“僮”字代替。此外,“童”还通“瞳”,指眼睛的瞳孔。

原来是大眼睛的美丽姑娘,现在变成了刚出生的婴儿。

“娃”字本义是指女子眼睛圆又深的样子。另一种说法认为,吴、楚一带的人们将“漂亮的女子”称作“娃”。字形采用“女”作形旁,“圭”作声旁。从这里可以推测最初使用“娃”这个字的时候,它的意思是“美女”,形容成熟的女人。元、明以后,“娃”字的年龄降得更低。到了今天,“娃”字则更多地用于指婴幼儿。

母亲生了一个孩子,照顾时格外用心、仔细。

zǎi/zǐ

“仔”(zǎi)是会意兼形声字,本义是幼小的。甲骨文的“仔”字,右半部是一个面朝右、蹲坐着的人形,代表大人;左边的形状,代表小孩。合在一起的字义,就代表母亲生了一个小孩。金文中的“仔”,将大人和小孩的位置进行了互换。后来,该字由“幼小的”引申为细小,之后又演变为细心、仔(zǐ)细之义。

现在的姑姑,在古代竟然是指婆婆。

“姑”字本义是指婆婆,即丈夫的母亲;现在则指父亲的姐妹。字形采用“女”作形旁;“古”作声旁,表示时间长的,老的。现在,“姑”字也指宽容,如“姑息”是指出于照顾或好心肠而迁就或容忍。

原意是弯腰拾取东西,现在的意思是父亲的弟弟。

shū

“叔”为会意字,本义是拾取。从甲骨文的字形看,“叔”的左半部,是一个箭头的形状,下面还系着一条绳子;右边的弯折,是“弓”字。古代家族中身份排行为“伯”“仲”“叔”“季”,其中“叔”排行老三。由于“叔”的身份排在后面,所以古人还将“叔”用作“末”字使用。现在,称父亲的弟弟为“叔”。

原本是男人在田里耕种时使用的农具,后来变成了男人的代称。

nán

“男”是个会意字,本义是男人,与“女”字相对。甲骨文的“男”,左边是“田”,右边是“力”,像犁耙的形状,这其实是古人使用的一种农具,称为“耒”。合起来就表现出男人在田地里耕作时的场景。“男”也引申指代儿子,如“长男”,指的是大儿子。“男”字的本义沿用至今,如“男生”“男性”“男女平等”。

一个女人双手放在胸前,跪坐于地。

“女”是个象形字,本义是女性、女人,与“男”字相对。甲骨文的“女”,字形就像是一个双手放于胸前,跪坐在地上的女子。“女”后常假借为“汝”,作为第二人称代词使用。在现代汉语中,“女”通常使用本义。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使得女性的权利越来越有保障,联合国也将每年的三月八日定为“妇女节”。

鼻子是脸的最高峰,用来指代自己最恰当不过。

“自”字本义为鼻子,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自”字的字形就是一只大鼻子的形状,鼻梁在上边,鼻孔在下边,中间还有两横,用来表示鼻纹。后来,“自”被借作指示代词,即自己,其本义渐渐消失。而古人为了表示“鼻子”这一意义,就在原来“自”字的下边加上了一个“畀”,即现在的“鼻”字。

拴在弓箭上的绳子,如今用来代指“自己”。

“己”是个象形字,字形就像弯曲的绳子,本义是丝的头绪,可以用来将丝线扎在一起。“己”是“纪”的本字。甲骨文的“己”,就像是绑在弓箭上,用来系缚箭柄的绳。“己”也被引申作为天干的第六位。现代汉语中,“己”假借为“自己”的意思,如《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朋友就是志趣相投、相互扶持的两个人。

péng

“朋”是个象形字,本义是古代的货币单位。相传,古人将五“贝”称为一“朋”,也有认为十“贝”为一“朋”。甲骨文的“朋”,就像是挂在横木上的两串贝壳。“朋”后来引申为朋友。现代社会中,朋友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不论是在事业中还是在生活中,多一个朋友,也就多一份欢乐。

真正的友情是向着同一个方向共同努力。

yǒu

“友”字是会意字,本义为朋友。甲骨文中的“友”字,左边一只手,右边一只手,两只手以相同的方向合拢在一起,象征两个齐心协力的人。这形象地表明了“友”就是两个人互帮互助,共同努力。古代,“朋”和“友”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朋”有结党之义,而“友”只是说两人关系友善,能够互相合作。

儿时的伙伴将会陪伴我们一生,与我们一起成长。

huǒ

“伙”字本义是指临时结识的朋友,引申为一群人、团体,繁体字为“夥”。字形采用“亻”(人)作形旁;采用“火”作声旁,指夜间篝火。合起来表示在同一个火堆前取暖聊天的人。

对于我们来说,家人的陪伴是多么重要。

bàn

夫妻两人是一个整体,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半。“伴”指的就是两个人并肩而行,就像和我们一块上学的小伙伴,也像生活在一起的爸爸妈妈。字形采用“亻”(人)作形旁,“半”作声旁。现在,“伴”字也有同伴、陪伴的意思,如“爸妈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陪伴我”。

同一家族的人,变成了我们周围的所有人。

mén/men

“们”字本义是指同属一家或一族的若干人。从隶书字形看,左边的“亻”(人),表示人丁;右边的“门”,代表住房的出入口。合起来表示同一门户进出的人,代表家、族。现在,“们”字也用在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如“同学们”。

只有一个空房子不叫家,身边有家人陪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

jiā

古代,王公贵族们死后会建立专门的“庙宇”用于祭拜;而普通的百姓是没有能力建立“庙”的,所以只能在自己家中用猪(豕)来祭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家”。后来,“家”字引申为“居所”。现在,“家”在现实生活中非常重要,它不仅指居住的处所,而且指家庭、家人。

朋友来了有美酒,要是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xiāng

“乡”在古时常也写作“鄕”“饗”,甲骨文字形是左右各有一个人,中间摆放着已经煮熟的食物,他们相向而坐,共同吃着美食。所以,“乡”的本义就是用酒水和食物来款待来自远方的亲朋。后来,“乡”引申为乡里乡亲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如“故乡”“家乡”。经过演变,现在,人们常常用来指代某种美好的意境,如“梦乡”“醉乡”。

一百个家庭就是一族,要共同劳作,共同战斗。

甲骨文的“族”字,字形的左边是一个带有长柄的三叉戟,上面向外突出的一条折线,代表长柄上系着的飘带。右侧下方像一个箭矢,箭矢在古代象征着武力。在古代,一个家族中的人平日里要一起劳作,共同出征作战。在周代,一般将一百个家庭称为一族。现在,“族”指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群,如“电脑一族”。

祭拜祖先不只要用物品,更要用心灵。

“祖”字是一个形声字,其中“示”是意旁,其本义为祖庙。从字形上看,甲骨文中的“祖”,左边就像是一个石台,用于摆放各种祭品;右边像是一个墓碑,用于刻写祖先的恩德。连在一起的意思,就是用各种物品来祭拜祖先。“祖”后来还引申用来称呼祖父及与其同辈的尊长,如“祖父母”“外祖父母”。

情感来自美好的心意。

qíng

从篆文字形看,左边是“心”,表示意愿;右边是“青”,是“倩”的省略。“倩”左边的“人”表示女子,右边的“青”的本义就是从矿井采掘的苍色矿石。古人将这种矿石研磨成粉末,作为重要颜料,即为丹青。“倩”就表示女子用丹青装扮,引申为漂亮。由此可见“情”的本义就是痴心、美意。

寒冷是很难抗拒的,冷淡也是。

lěng

“冷”字本义为寒冷,是一个形声字。小篆文字形左边为“冫”(冰),有寒冷之义;右边为“令”,就是命令,是不可抗拒的,这里是说寒冷也是难以抗拒的。“冷”字的本义沿用至今,现在人们也常常用其来形容一个人不热情、不温和,如“冷淡”“冷冰冰”“冷漠”。此外,“冷”也有寂静、不热闹的意思,如“冷清”。

平淡的生活也一样能过得很开心。

dàn

清汤寡水,没有滋味。“淡”字的本义是指味薄。字形采用“氵”(水)作形旁;“炎”作声旁,是“啖”的省略,表示进食、体味。现在,“淡”字也指稀薄的、轻浅的,如“淡雅”等。

温度高时,植物就会快速生长,所以夏季是植物繁茂之季。

“热”字本义为温度高,是一个会意字。该字的繁体为“熱”,上边为“埶”(yì),很像人手持木(树木)种在土里,所以有种植的含义。气温高时,植物的生长会很快。下边为“火”(灬),表示温度高。简体字“热”,上面演变为执,意思是手持火把就很热。它还引申为人的情绪高或人与人之间的情意深,如“热爱”“热情”。

真实的爱要用心来对待,繁体的“爱”中间有个“心”。

ài

“爱”字原来写作“ ”,其字形很像一个人双手捧着“心”。他的嘴巴张得很大,好像在诉说心中的爱意。“爱”字的繁体形式为“愛”,“心”字仍然保留着,说明“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深厚的感情,这就是“爱”的本义。现在,“爱”还指广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包括亲情、友情等。

亲人犯了罪,一定是一件痛苦的事吧?

qīn/qìng

从金文字形看,左上方是“辛”,表示罪犯;左下方是“木”,表示刑械;右边是“见”,表示用眼睛看。“亲”就表示探视狱中受监的家人。在文化专制的古代,无论罪名虚实,一个人一旦被投狱入监,就成为其终生的莫大耻辱,因此在古人看来,只有被血缘联系着的至近至密者,才可能探监慰问。

将“私”字分开,一人一半,这就是公平。

gōng

“公”是个会意字,本义是公正无私。甲骨文的“公”,字形上方是“八”,表示分开;下方是口形,表示物品。合在一起就是将某物从中间分开,象征公平之义。我们现在所写的“公”字,上面的“八”也可表示相背;下面是“厶”字,表示自私。两者相连,便代表与自私相背离,也就是无私。

向四周射箭,并不是为了杀敌,而是在确立范围。

hòu

“侯”字本义是指以箭程确立新建侯国的四方边界。字形采用“人”作形旁。原写作“矦”,其甲骨文像射侯张布著矢之形。古代诸侯受封建国,首先确定一处合适地点作为国的中央所在,然后在此处向东南西北各射一箭,以箭头落地处作为新建侯国的四个边,即四境。

战车停在军营之中,形成了安营扎寨之所。

jūn

“军”是个会意字,本义是军队。金文的“军”,字形中间是“车”,代表军中的战车;外部是“冖”,代表军营环绕在战车的四周。古代打仗时,主要是车战,驻扎的时候,用战车围起来形成一个个营垒,以防敌人袭击。“军”也引申为指挥作战。现在,“军”的本义一直沿用,此外,它也泛指有组织的集体,如“考研大军”。

被奴隶主用锥子刺瞎了眼睛的奴隶,是过去民众的主要组成部分。

mín

“民”的本义是奴隶。金文的“民”,字形就像是一个锥子刺入了人的眼睛,表现出奴隶社会中,奴隶主残忍地对待奴隶,用这种方式来迫使奴隶们劳作。小篆的“民”,字形发生了变化,已经看不出本来的含义。古代的“民”和“人”的含义不同,“人”主要指统治阶层,“民”一般指老百姓。

家中至少要有一扇门,才能成为定居的一户人家。

《说文》中解释说:“户,护也。半门曰户。”“户”的本义就是一扇门。后来借指住在门内的人家,一家即为一户,如《易经》“其邑人三百户”,如《老子》“不出户而知天下”。此外,“户”也是古代的一种户籍制度,古代在中央设有户部,专门负责民生户籍。现在,“户”常代指家庭,如“户口”“户籍”“户主”等。

有主心骨的人做事犹如夜晚点燃了火把一样,不会迷失。

zhǔ

“主”是个象形字,本义为灯芯。甲骨文的“主”,字形下方是一个“木”字,上方是一个“火”字,连接起来就像燃烧着的火把。“主”也是“炷”的本字,“主”后来被假借作为主人、君主,就又造了“炷”字来代表灯芯。“主”字用作动词,有主持、掌管之义,如“主事的人”。此外,该字还常用作形容词,意思是主要的。

旅居他乡,过得再好也还是客人。

“客”字本义是指寄居他人家里。字形采用“宀”作形旁,采用“各”作声旁。现在,“客”也指主人所接待的来宾、寄居者,如“客人”等。

女人手里抱着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这就是美好的生活。

hǎo/hào

一名女子手抱着孩子逗乐,呈现一幅其乐融融的温馨画面,这就是“好”字的字形。在古人看来,有孩子诞生,延续香火,自然被当作一件大好事。几乎一切表达美好、友善等肯定语气的词都与“好”相关,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现代汉语中,“好”常被用作形容词(hǎo),有时候也用作动词(hào),表示喜爱。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文化的灵魂。

“礼”字本义是举行仪式、祭神求福。繁体字为“禮”,字形采用“礻”(示)作形旁;“豊”作声旁,指行礼之器。现在,“礼”字也表示敬意、尊敬,如“礼遇”等。唯有无处不在的尊荣礼遇,方可匹配金字塔尖的无上地位。

张开嘴欢笑,多么欢乐而祥和。

huān

“欢”是个形声字,本义就是快乐。篆书的“欢”,字形右边是个站在那里张口大笑的人,左边的“雚”(guàn)作声旁。楷书繁体的“欢”,字形由小篆直接变化而来。现代汉语中,“欢”是欢乐、高兴之意,如“联欢晚会”。

古时候的军阵,变成了现在的陈列品。

chén

“陈”字本义是指部队在山林、旷野行军作战时的阵形。繁体字为“陳”,字形采用“阝”作偏旁;“東”作声旁,是“車”的误写,以战车指代部队。现在,“陈”字也指安排、布置,如“陈列”等。

斧子曾经象征君王至高无上的权力。

wáng

“王”字本义为天子、君主。在甲骨文中,是一个象形字,其字形很像一把斧头,最上面是斧柄,下面则是宽刃。这强有力的武器,被视为实力和权威的象征,所以古人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王”。从秦朝开始,“王”则成了对贵族或功臣的封号。现在,“王”常指代占据领先地位的人或事物,如“花中之王”。此外,“王”常用于姓。

姓吴的人的祖先很可能喜欢大声说话。

“吴”字本义为大声说话,是一个会意字。该字上边为“口”,其古文字形很像是张开的嘴;下边则像是打着手势的人的形状。隶书和楷书中的“吴”,下边为“天”,而“天”有大的意思,表示说话的声音很大。后来,“吴”假借为国名,如三国中的吴国。现在,“吴”常常用于姓氏。

拉开弦与弓的距离,使弓弦紧绷,为射箭做准备。

zhāng

“张”的本义是指将弦系在弓上。字形采用“弓”作形旁,“长”作声旁。“张”是绷紧弓子上的弦,使弓子处于有弹力的状态;“弛”是拆解紧绷在弓上的弦,使弓子处于没有弹力的状态。现在,“张”也指扩大距离和空间,如“扩张”等。

两只手卷起座席,准备辞别主人而去。

xiè

“谢”字本义为辞谢。在甲骨文中,“谢”字左边是两只手,右边很像一张席子。而在小篆文中,“谢”字则演变为形声字,左边为“言”,表示字义;右边为“射”,表示字音。后来,“谢”字引申为辞别、凋落之义。此外,“谢”还是一个古邑名,位于今河南省。在现代汉语中,“谢”字应用最广泛的就是“感谢”的含义。

2500名士兵加上兵符就是一个师。

shī

“师”是会意字,从甲骨文字形看,像古代兵符的一部分。朝廷将刻有虎、狮等图案的圆形玉,切割成裂纹不规则的两块或几块,部分留在朝廷,部分放在地方或军队,朝廷和军队均以所持兵符能否吻合来检验兵权的真伪。这就是最早的“兵符”。

一头疯长的长发,让人明白了长和短的对比。

cháng/zhǎng

在甲骨文中,这个字就好像是一个长着很长头发的人。它的本义为两点间的距离大,也就是长短的长。为了方便刻写,人的头部都用短横来替代,“天”“元”等字也是这样。“长”字还可表示时间久,还有路途遥远之义。此外,它用作名词,意思是长处、优点。“长”还读作zhǎng,意思是长大、成长。

一位头发稀疏的老人,拄着拐杖慢慢前行,与“考”字十分相像。

lǎo

“老”字本义为年老、衰老,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其字形很像一位驼背老人,手中拄着拐杖,头发看上去很稀疏,正在缓缓前行。“老”字在古代是对某些臣僚的尊称,直到今天,我们在称呼年长者的时候,仍然会用“老”字,如“老大爷”。“老”后来引申为历时长久、陈旧、阅历深等义,如“他是一个很老成的人”。

大家异口同声,意见一致。

tòng

“同”为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同”字的上边为“凡”,有大都之义;下边为“口”,意思是说话。整个字形整体来看,就是大家都说话,并且发出的是相同的声音。因此,“同”的本义是相同、共同。在我国古代,“同”是诸侯朝见天子的六礼之一。现在,“同”除了本义之外,还表示在一起,如在一起学习的为“同学”。

编织渔网和盖房子都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技能。

xué

“学”是一个会意字,本义为学习。甲骨文的“学”字,上部就像是人的两只手,下部就像一张渔网或房子的屋顶,表示人正在编织渔网或盖房子。这两件事情都是需要仔细学习后才能够掌握的技能,所以“学”也就有了获取知识的本义。金文的字形,在下方加了一个“子”字,认为小孩子应该是学习的主体。 stDellW0W6cz8ScKL3HUBLxo4vZyldmqGG19uTggdC5bFHJMdU/hRl3b/rhiPDx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