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超越需求
北京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规划设计探讨

北京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项目坐落于北京西、南四环交会处的中关村科技园丰台园,紧临四环快速路,占地面积370 000m 2 ,总建筑面积700 000m 2 ,由丰台科技园区与英国道丰国际集团合作建设,为中关村开园以来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华通在该项目国际设计招标中中标,并全程独立完成了北京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的总体规划单体设计。“总部基地”的成功,在于其探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科技园区规划建设模式,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科技园区,也有别于欧美等国外企业园区,其特殊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1)独栋的建筑形象及命名权。

(2)花园式的环境规划,以环境为主题的规划手法。

(3)整体规划、一体建设的操作方式,园区拥有整体的形象。

(4)较低的建设容积率,其综合容积率1.59,仅为市区商业办公建筑容积率的一半以下,为CBD中心区容积率的1/3。

(5)位于城市近郊区域,交通不如市区办公便利,但大大优于远郊工业产业园区。

(6)较经济的房价,约相当于市中心区写字楼房价的一半。

大规模的花园式独栋办公园区开发且园区整体规划、整体建设,在国内这是首次。在项目前期构思过程中,我们逐步明晰思路,一致认为突出企业标识性及相对独立性是规划的关键,并在规划设计中遵循以下四大基本原则:环境性、独立性、经济性与弹性。

北京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项目推出后,以其创新的规划设计理念,迅速得到市场的认可。入驻的客户主要为大中型国企和民企,如中国航天集团、大连冰山集团、中国通信系统公司、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建龙钢铁集团等,各行业巨头公司的入驻产生了“总部经济”效应,使丰台科技园由过去地点偏僻、不成规模的初级科技园区,一跃成为具有国际科技园区水准的一流园区,并且形成一个大型商务新区,有效提高了本地区的土地价值,促进了丰台地区经济的发展。

北京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

北京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以吸引企业总部聚集为特征,企业总部包含企业“管理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财务中心”四大中心,形成集产业、研发、办公、中试于一体的独栋企业总部集群基地。遵循“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原则,企业制造中心可以对接到三四线城市,实现企业、总部区域和生产制造基地的“三赢”,成为北京土地产出效率最大的产业园区。

北京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的规划特点如下所述。

中国传统建筑围合式空间与西方开放式街区相融合的规划布局:每个不同地块组团均采取形式各异的围合式布局。每栋楼体既有临街面,同时又围合出内部庭院。庭院空间与街区空间结合运用,令各个组团既相对开放,又共享庭园空间,从而使每栋楼体具有均好性,同时也不乏多样性,以适应不同业态公司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增加总部楼体的临街栋数,吻合企业总部楼的识别性、广告性;最大面积地围合园区的庭院绿地,有利于营造科技园内部静谧的氛围,屏蔽周圈市政路的城市喧嚣,营造花园式办公环境。对于规模较大的地块,我们设计了贯穿其间的加密路,让尽量多的总部楼主立面及命名标识面沿街布置,充分满足企业总部对自身办公建筑形象的荣誉感与可识别性的要求。

每一幢建筑获得最佳视野与采光:开发商需要通过一定的开发规模获得商业利益,因而每栋单体的规模从销售角度出发定位为1 500~5 000m 2 ,楼体的数目不可能减少。于是,我们在单体布局上通过高低前后错落,保证每栋楼体至少三个采光面,且绝无视线干扰,同时塑造了丰富的城市天际线使单体建筑获得良好的采光通风。虽然只有四种户型,但折线型、曲线型的多种楼体排列方式,避免了园区规划过分统一性带来的单调感及方向迷失感,使园区无论沿街外看还是从组团中心绿地内看,均环境优美、高低错落、空间丰富,给人以强烈的方向感。

“金角银边”的规划设计目的是保证土地价值最大化

草肚皮

花园式办公环境

便捷安全的交通体系:各组团入口处均设有一个速度缓冲区。各内庭院至少有两个机动车出入口,与产业区道路形成环路,利于区内消防,门口处设访客停车位。机动车车位按每1万平方米100个计算,地面不足部分在地下车库解决。自行车存车设置在部分建筑单元地下一层夹层,方便自行车使用者出行和停车,分布于整个场地的步行路突出了公园的感觉。

塑造多层次的景观体系:优秀的景观和建筑形态设计对人的心理影响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会起到很大作用,压力过大和匮乏的减压方法很容易让人失去对工作应有的热情。普通写字楼的一两块不可进入的绿地显然在这方面缺乏有效的解决途径。其实,每天的生活乐趣来自快乐的多样性,而这可能成为努力工作的动力。绿叶、水流、雕塑、园林,不同的色彩、质地,共同营造出宜人的美景,提供环境供人停留、漫步、闲谈,恢复工作的状态。国际上将这种理念称为营造建筑学习环境,而这在科技园区的环境塑造上尤为重要。

北京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的公共绿地系统以沿街带状绿地为主,形成了绿色空间网络。各地块的围合式庭院式中心绿化,最大限度增加了绿化面积,以建筑为主体、环境为主题的景观设计,将公共集中绿地、组团内绿地及建筑前绿地有效结合,软化建筑与环境的结合,形成多层次的绿化组合,从而令科研企业拥有足够的公共绿地,享受从私密空间到公共空间多层次的丰富生态环境景观。绿化主题以缓坡草坪、格状铺砌形成简洁明快的风格。

高效简洁的单元平面设计、灵活弹性的单体规模组合:8m×8m的标准柱网组合,方形楼梯核的设计,楼电梯卫生间管道间的集中紧凑布置,创造了丰富灵活、平面使用系数极高的建筑使用空间。可分可合,可大可小,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衍生出适应不同企业总部发展需求的组合形式。

规划设计了三种面积分别为160m 2 、260m 2 、400m 2 的标准层单元,利用规划层数的不同,形成了单位面积为1 000~5 000m 2 的四种基本建筑单体,组合灵活、富有弹性,满足1 000~10 000m 2 多种公司规模的办公需求。

未加密路网

加密路网

绿地系统

材料上,将透明玻璃、少量黑色石材与涂料、墙面面砖相结合。通过楼板外挑设置透明落地玻璃窗,用较低的造价达到类似玻璃幕墙的效果,仿玻璃幕墙的精致,与涂料墙面肌理的对比,结合深色面砖的力量与深沉,从而彰显出科技园区所应有的简洁精致,内蕴深厚,极具想象力。

合理、经济地使用各种建筑外饰面材料,在控制造价的同时,利用建筑体型错落、虚实对比、颜色搭配,杜绝不必要的花哨与时髦,尽显一种更加永恒持久且具有总部办公气质的凝重之美。

复合规划理念的探索:北京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为一个单纯的独栋办公楼园区。项目位于城市边缘地带,商务氛围不浓厚,生活配套设施不健全。新型的园区应适合现代社会全新的工作生活方式,设计师的责任不是画漂亮的图纸,而应创造一个“便于人们工作及生活、休闲的有活力的空间”。园区除独栋办公空间之外,还应包括居住中心、商业中心、科技服务中心、金融中心、资讯中心、教育文化设施等,我们称之为“复合规划理念”。我们以该理念为指导,在园区北端规划了一个40 000m 2 的酒店、公寓及商务会议综合区,同时为每个办公组团设置了一栋局部两层高的约500m 2 的特色会所,既可作为基地服务资讯中心,也可作为餐厅,还可作为托儿所。另外,我们将每个独栋楼的首层设置成商业或企业展示空间。其活跃的外形成为花园办公环境一景,方便的位置也有效满足了入驻企业的工作餐、复印传真、休息会客公共交往等需求。

经济节能的结构设备体系:结构设计采用8m×8m柱网的框架结构体系,土建造价经济,同时为建筑布局预留最大可能的灵活性。结构计算时考虑隔墙荷载,施工中暂不安装,便于入驻客户根据使用功能灵活安装,节约建材。

在设备系统方面,考虑到园区集中热力容量不够及项目的分散布局,并且充分考虑冷热源形式,最终选择了风冷热泵数码控制变容量涡旋压缩机空调系统(DVM系统)。该系统节能、经济、灵活,以单栋建筑设置分散的空调系统,将冷热源(空调室外机)设于屋顶或钢梯平台上,节省了机房和市外线。此外,DVM系统的使用、管理、施工也很灵活。在使用上可根据住户需要灵活调整运行状态,节能而不影响整个系统的压力平衡;在水平方向可任意分区控制或分层控制。该系统操作简单、运行可靠,便于物业管理及维修、收费等。

两个单体连接体

三个单体连接体

入驻企业饼状图

先进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系统的运用:在智能化设计方面,我们设置了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其中包括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等)、通信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为办公自动化、系统集成预留了发展空间。在电力设计方面,我们以经济合理、节约能源为目的,充分考虑建筑功能的多样性及整个项目的统一性,为每位业主提供安全便利的发展空间。

配套设施

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适应分期开发、连续开发的思路,充分考虑项目的可扩展性,预留足够的调节余地,以模块化的组合方式积极应对市场的发展与变化;通过结合多种要素,为使用者提供宜人的环境,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

“大设计”工具1·全局视角

在“大设计(Total Design)”概念尚处于雏形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对全局的设计理念进行过深入的思考,而“大设计”所隐含的概念中就包含着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待一个设计所应包含的综合内容的涵意。全局不仅仅是一种基于却不限于建筑内的思考方式,更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指引性的思想和自省的方式。在这样一种态度下,我们更多地考虑全面与制衡,考虑一种可能性更大的设计合理性。

思想在哲学层面是相通的,其他不同领域的一些经典的思考依然能给我们带来有趣的新观点。我们需要对固有设计领域的局限进行反省,传统的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的界限正在模糊。只有打破学科和专业的界限,才能获得更多的可能性。事实证明,过细的专业划分导致每一个专业人员对全局的把握越来越局限,难以全方位考虑建设方、城市、使用者和设计者的互动和共赢。一种专业细分久之后的融合趋势已经箭在弦上,更加综合、统领全局的设计方法越来越能体现出其价值。

“大设计”是贯穿于项目始终的,设计不仅需要在横向上进行全局考量,同时要在时间纵向上对项目自始至终进行设计干预。在接触项目伊始,设计师们会通过研究对项目定位及具体业态进行精准的判断,以保证项目在实施乃至交付后的成功运营。 Gt2agsPMMH8AGJryKGB6VYtbk6GyfpiCAZqrDsR+OddkDQf0ZeB6oHbEsSupwL/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