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水银(汞):受炼金术士推崇,因梅毒而盛行

我国古代常用的丹砂、朱砂或石朱砂,学名硫化汞(HgS),其色泽艳红、美丽。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层和龙山文化层里均发现“涂朱”(朱砂)遗物。从商朝开始,丹砂被用作颜料。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的《五十二药方》,是现已发掘的中国最古医方,其中有四个药方应用了汞,例如用丹砂、雄黄混合,治疗疥疮等症。

丹砂加热就可以释放出汞。汞是常温下唯一呈液态的金属,东方称之为水银,而西方称之为“快银”(qicksilver)。

这种金属吸引了人们。古代炼丹士希望通过汞的炼制,得到长生不老药。东晋葛洪(283—363)花了很多时间炼汞烧丹,并在《抱朴子》一书记载了汞的提炼方法。

因为汞能溶解黄金等金属制成“汞齐”,所以古人使用汞,从河流的沉积物中提取黄金。汞溶解黄金后,又可以通过蒸馏回收。

9世纪左右,阿拉伯医生就用汞与动物脂混合,制作成软膏,治疗皮肤和眼睛感染。而西欧通过十字军东征,引进了这种药物。

在黑死病暴发的时候,无计可施的医生们“祭出”了水银熏蒸疗法,让人呼吸水银蒸气来对抗黑死病。

帕拉塞尔苏斯本名霍恩海姆(Hohenheim)。他年轻时(1507年起)与一些同伴在全欧洲游学,据说到过巴塞尔大学、图宾根大学、维也纳大学、维滕堡大学、莱比锡大学、海德堡大学和科隆大学等,不过,结果却让他很失望。他认为大学没有自己想要学的东西,“一个医生,要做一个旅行者。知识就是阅历……”。帕拉塞尔苏斯认为,客栈老板、理发师和马夫的粗俗语言比亚里士多德、盖伦和阿维森纳(Avicenna,980—1037)的枯燥的经院哲学更有意义和常识。

1516年左右,他开始使用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 Para指超过)这一名字,因自诩超过了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奥利乌斯·科内留斯·塞尔苏斯(Aulus Cornelius Celsus,前25—50,居住于罗马城,抵触基督教)。

帕拉塞尔苏斯把化学和医学结合起来,他还发现了锌(称之为劣等金属),他和追随者们倾向于使用净化药物,特别是汞、锑、铁、砷、铅、铜及其盐类和硫等矿物质,代替传统的复杂草药制剂。

帕拉塞尔苏斯正式给酒精(alcohol)命名,还发现鸦片易溶于酒精。他制成的“朗德姆鸦片酊”长期占据药典的重要位置。

1524年,帕拉塞尔苏斯回到故乡瑞士,在巴塞尔大学执教,全欧洲的学生纷纷到这里听他讲课。当时欧洲正在发生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是宗教改革运动发起人、基督教新教的创立者之一。1520年路德在德国多个城邦和市民的支持下当众烧毁教皇通谕及一些教律。1525年,三大骑士团之一的条顿骑士团第37代大团长也在路德的影响下,断绝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并在骑士团控制的领地建立了普鲁士公国,成为公爵,被称为普鲁士的阿尔贝特(Albert of Prussia,德语:Albrecht von Brandenburg-Ansbach,1490—1568)。他向自己的叔叔、当时的波兰国王效忠。由此,普鲁士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新教国家。

虽然帕拉塞尔苏斯称自己与路德无关,但1527年,他在一次对学生、市民公开讲课之前,效仿路德,举办了一个放火仪式,将阿维森纳、盖伦等人的书籍付之一炬。并且与路德一样,他也用德语讲课、写作,而不是那个时代学术界通用的拉丁文。

帕拉塞尔苏斯重视化学胜过数学,重视实用化的定量,轻视抽象几何的证明。更重要的是,他把功利的炼金行为提升到哲学层面。帕拉塞尔苏斯主张三要素理论,认为人体中起作用的三要素是:硫、汞、盐,它们分别对应着人的精神、灵魂(给肉体活性的东西)、肉体。

帕拉塞尔苏斯在一次公开讲课前烧书

图片来源:https://tse4-mm.cn.bing.net/th/id/OIP.j1n0ElFMNlx3VMB Cnur4aAHaKP?pid=ImgDet&rs=1

从帕拉塞尔苏斯开始,汞的地位不断提高。汞本来是炼金术中的七种金属之一(金、银、汞、铜、铅、铁、锡)。而炼金术士们渐渐确信汞超越了固态和液态、尘世和天堂、生命和死亡。汞的符号也用来表示占星术中同名的行星——水星(Mercury)。这种金属通常也用蛇来表示。

单单炼金术的推广不会引发太多汞中毒事件。汞的大面积应用,是因为梅毒的流行。15世纪末,梅毒在欧洲流行开来,最先被称为“高卢病”,后来有学者称其“源自美洲”,并从美洲找到了灵药愈创木脂(也称“圣木”)。因为晚期梅毒病人的皮肤大面积溃烂,带给社会恐慌,汞之类的矿物药物被确立为梅毒的标准治疗方法。

帕拉塞尔苏斯是汞治疗梅毒的积极提倡者,他写了多本关于梅毒的书,其中认为汞比愈创木脂治疗梅毒更有效。但他知道汞的毒性作用,据他所说,汞是疾病的源头,当它在体内被外界热量“搅动”时,有三种反应是可能的:蒸馏、升华或沉淀,不同的反应,产生不同的症状。

帕拉塞尔苏斯专门写了一整本专著来研究汞。他描述了几种汞中毒症状,如震颤(“颤抖而不感到寒冷”)、胃肠道紊乱、口腔感染、牙齿发黑。他还提出一种汞中毒的治疗方法,把病人浸泡在一个热的草药浴盆中,热使水银移动,以便从身体中排出。所以,帕拉塞尔苏斯发明了一种汞外用制剂治疗梅毒,以免除口服汞剂量过大而引发的毒性。

炼金术颠覆了希腊以来人工物和自然物之间明确的界限,而炼金术士也从一开始的追寻财富,逐渐转为哲学实践。许多科学家为了寻找世界的本源,或者再现“创世之始”而走上炼金术之路。

科学家牛顿就是著名的一员,他曾于17世纪90年代一度沉迷炼金术的研究。牛顿年轻时以光学研究成名。于1665年发表《显微术》( Micrographia )的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是光学领域的权威,擅长机械工程,发明了真空泵、反向望远镜等,还发现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弹性定律。

在光学理论方面,牛顿和胡克产生了一些争议,所以在1675年,牛顿写了一封信给胡克。信中首先赞美了勒内·笛卡儿(René Descartes,1596—1650)与胡克在光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紧接着,又写了句传颂久远的名言:我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686年,牛顿发表《原理》这一巨著,揭示数学微积分及天体运行规律。他在书中骄傲地宣称:“运用这一原理,我在此展示这个世界体系的框架。”(From the same principles, I now demonstrate the frame of the System of the World.)不过,牛顿拒绝在这本书中承认胡克在引力定律中的贡献(胡克曾经写信与他探讨引力问题),两人从此交恶。

作为一名坚定的圣经崇信人士,牛顿为了进一步寻求天体运动的动力本源,大量涉猎玄学领域,并于1692年开始,沉迷于炼金术研究。据现在的一份牛顿手稿显示,他所尝试的一项试验是通过汞制作“哲理石”(philosophers′ stone,也翻译为魔法石、贤者石)。在炼金术士心目中,哲理石可以把金属转化为黄金,或者可以制作延长寿命的药物,是炼金事业的“最高峰”。

牛顿的研究记录包括对重金属的气味和味道的描述,表明他亲自口服、品尝过。就在他进行炼金术实验期间,牛顿开始表现出精神疾病的症状,包括失眠、偏执、慢性消化不良、抑郁,以及在信件中的各类不良情绪的宣泄。

并且,牛顿与胡克有矛盾,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更引发著名的“微积分”最先发现权属纠纷。在胡克、莱布尼茨去世后,牛顿对两人仍是不断抨击。后来,通过对牛顿的尸体头发检查,发现其中的汞、铅和其他有毒金属已达到危险水平。据此推测,这些争论有可能是汞中毒引发的长期心理变化的结果。

多弗粉剂这种鸦片制剂的发明者多弗在晚年出版了一本专著,称赞水银是万能的良药,并提倡单独用金属汞治疗疾病,从而又让他获得了“水银医生”(Quicksilver Doctor)的称号。

对出现皮肤溃烂的梅毒晚期病人的治疗,多在皮肤疮口涂上汞软膏。因为汞的剂量高,吸收入体后会有唾液增多的副作用,就被人认为“疾病的发酵物在病人口腔中溶化成唾液流出”。多弗的老师、医学权威西德纳姆也相信汞可以通过诱导大量唾液来治愈梅毒。

而汞的呕吐、腹泻等副作用,也被医生认为是在排出有毒的体液。法国外科医生安布鲁瓦兹·帕尔(Ambroise Paré,1510—1590)长期担任王室御医,他明确指出:“确实,我们必须长期使用和涂擦,直到通过吐痰、流涎、大便、尿液、汗水将有毒的体液完全排出。”即使在19世纪中叶,伦敦另一位著名的医生、药理学先驱乔纳森·佩雷拉(Jonathan Pereira,1804—1853)仍将其描述为疗效的指标。

佩雷拉与英国医药协会主席交好,他们计划在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上设立一个医药专区,但没有成功。否则,当时就会有无数种鸦片、汞、砷等制剂出现在展会上。

直到1905年植物学家弗里茨·里夏德·绍丁(Fritz Richard Schaudinn,1871—1906)和皮肤病医生埃里克·霍夫曼(Erich Hoffmann,1868—1959)分离出导致梅毒的“梅毒螺旋体”,汞治疗梅毒的副作用才被认为是汞中毒。

汞制剂在19世纪是如此流行,甚至有人把它当壮阳药出售。另外,肝病、鼠疫、胸膜炎、紫癜、腹膜炎症、丹毒、霍乱、慢性腹泻、闭经、湿疹、狂犬病、慢性脑疾病、伤寒、黑蒙等疾病,全都成为汞制剂的适应证。

贝尔纳迪诺·拉马齐尼(Bernardino Ramazzini, 1633—1714)被认为是职业医学的开创者,他认为汞是造成多个职业健康损害的元凶。

阿拉伯炼金术士贾比尔·伊本·哈扬(Jābir ibn Hayyan,721—815)在800年左右发现了氯化汞(HgCl 2 ,mercury(Ⅱ)chloride, mercuric chloride)这种化合物。出身法学世家的英国药剂师约翰·高兰(John Gowland,?—1766)以氯化汞为主要成分,发明了“高兰的润肤液”(Gowland′s Lotion)这种药,风靡欧美,用于一切皮肤病,特别是青春痘。因为该产品加热会升华,也称升汞(corrosive sublimate)。

杰勒德·范·斯维登(Gerard van Swieten,1700—1772)出生于莱顿,于1745年成为玛丽亚·特雷莎(Maria Theresa,1717—1780,神圣罗马帝国皇后,匈牙利和克罗地亚女王)的私人医生和顾问。他支持大学改革,改善医院,邀请重要的医学专家到维也纳,并被视为维也纳医学“老学派”的创始人。他还是法院图书馆的馆长。作为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范·斯维登在反对迷信、破除吸血鬼神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范·斯维登引入了剧毒的氯化汞作为梅毒的治疗方法,他一直很好奇汞治疗产生的唾液是否是梅毒治疗的必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合成了一些汞化物,配制了0.1%氯化汞溶液以便口服。

1881年,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19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报告说,低浓度氯化汞能够有效摧毁在体外检测到的大多数微生物,此后,范·斯维登的溶液和其他类似的配方又成为消毒剂。科赫认为,作为消毒剂,氯化汞比苯酚更有效。苯酚消毒是约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1827—1912)研究的成果。科赫的这一判断,导致更多汞类化合物杀菌剂的研究。羟汞甲基苯甲酸钠(afridol violet)、硫柳汞(merthiolate)和汞溴红(mercurochrome)先后被推向市场。

1889年,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艾拉·雷姆森(Ira Remsen,1846—1927)发现了一种红色染料酚磺酞(phenolsulfonphylayin),他的同事约翰·雅各布·埃布尔(John Jacob Abel,1857—1938)等发现,酚磺酞几乎完全通过肾脏排出体外。有医生把它当作一种抗感染药,治疗泌尿道感染。

后来当地的企业汉森韦斯科特和邓宁公司(Hynson, Westcott & Dunning,Inc.,HWD)把酚磺酞当作一种染料推向市场。该公司的化学家经过修饰后,得到含汞化合物——汞溴红,于20世纪10年代作为消毒剂推向市场。1938年后,FDA把它归为“一般认为安全”类别,可以作为非处方药销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使用这一产品,称其为红药水。1998年FDA又认定它需要按新药类别申报,由于成本太高,在美国撤市。

另外,含汞软膏自中世纪开始使用,就出现在所有主要药典中,就连青霉素问世后,它们也没有退出市场,1959年的英国药典中还包括了含30%金属汞的软膏。

1608年,法国医生让·德·勒努(Jean de Renou,1568—1620)合成了氯化亚汞(mercurous chloride),他在汞的硝酸溶液中加入一种盐,得到氯化亚汞沉淀。一年后,奥斯瓦尔德·克罗尔(Oswald Croll,1563—1609,德国炼金术士、马堡大学医学教授)在自己著作中,推荐口服氯化亚汞消除身体的异味(当时西方流行不洗澡)。后来,它被称为甘汞(calomel,学名:mercury(Ⅰ)chloride, Hg 2 Cl 2 ),这一名字是由法国医生、化学家泰奥多尔·蒂尔凯·德·马耶恩(Théodore Turquet de Mayerne,1573—1655)命名的,来源于kalos(希腊语表示美丽)和melas(希腊语表示黑色,其加入苛性碱后会形成黑色粉末)。

马耶恩原本是法国亨利四世(Henry Ⅳ,1553—1610)的御医,但他热衷于化学疗法,主张用锑和汞治疗疾病,激怒了巴黎医学界,被迫前往英国,成为英王詹姆斯一世的御医。他认为甘汞这种几乎不溶于水的白色无味粉末是其他汞制剂的“替代者”,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经他的推荐,甘汞很快成为17世纪最常开的药之一。它后来成为治疗梅毒的主要药物之一,并被用作泻药(口服)。1801年英王乔治三世(GeorgeⅢ,1738—1820)就接受过这一疗法。

很多人认为,婴儿食欲降低、四肢疼痛是由出牙引起的,甘汞被用于解决这一问题,一款名为“斯蒂德曼的粉剂”(Steedman′s Powders)的药品中含有26.3%氯化亚汞。但它会引起粉红色疾病(pink disease),以掌心和脚掌呈粉红色为特征,会发热、失眠、嗜睡、失去知觉。该病也称“红水肿”,于1885年被报道,长期找不到病因。

1948年,奥地利科学家约瑟夫·沃考内(Josef Warkany,1902—1992)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研究了粉红病儿童的尿液,发现含有汞。虽然许多医生表示怀疑,但当甘汞从出牙粉配方中去除后,粉红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这证实了他的观点。20世纪50年代,含汞的出牙粉被陆续撤出市场。

1810年,英国化学家汉弗莱·戴维(Humphrey Davy,1778—1829)说明了甘汞与升汞的化学组成,但这不妨碍汞制剂的继续流行,更多无机水溶性汞盐也被引入医学领域。直到20世纪60年代,含有硝酸汞的软膏一直用于治疗皮肤病,包括湿疹、牛皮癣和梅毒疣等。氰化汞的稀溶液被认为比氯化汞的溶液刺激性小,尽管作为消毒剂的效果也可能会降低。另一种流行的盐是红色的碘化汞,一种天然存在的矿物,通过添加等量的碘化钾形成碘化汞钾(K 2 HgI 4 )。

“吉尔伯特的糖浆”(Gilbert′s Syrup)含有0.05%的碘化汞,可与碘化钾混合,用于治疗梅毒。直到1949年,含有高达2%碘化汞的软膏仍保存在法国药典中,用于治疗癣疾。并且氧化亚汞的稀溶液仍被用来洗眼治疗结膜炎,因为它们被认为比氯化汞溶液刺激性小。

在19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尝试用有机汞来降低汞的毒性,例如通过缓慢释放汞有机络合物中的汞离子。这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药物设计方法之一,例如水合氯醛和氨基甲酸乙酯的引入,被设计用作“缓释型”氯仿和乙醇。

在洒尔佛散这种可注射的砷剂药物之后,竞争的企业也上市了一些可注射的有机汞剂。1917年,拜耳公司推出了拿佛色罗(merbaphen,商品名Novasurol,含苯环、甲基的有机汞剂),同样用于治疗梅毒。 uYbaxsS+dEaerTPiQsowG60gPP4xn0L1awm+e1ENZ44C2KJENEgC3v6BBYKcDqi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