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批评意见背后的潜在前提

通知的内容一年前便已公布

成为焦点的文科省方针,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本次通知中的内容,绝非2015年6月8日才从天而降。至少在此之前的5月27日,其草案就曾在国立大学法人评估委员会上出示过。实际上还要更早,近一年以前就公布过与通知内容相同的方针了。

在5月27日国立大学法人评估委员会的议事录上可以看到,文科省事务局表示,“去年8月经本委员会总会审议的《关于组织及业务整体调整的视点》,已于9月下发给了各法人”。此处的“各法人”指的是国立大学,也就是说,《关于组织及业务整体调整的视点》这一文件在本次通知前一年的9月,就已经发给了各国立大学。

“去年8月经本委员会总会审议的《关于组织及业务整体调整的视点》”,即2014年8月4日向国立大学法人评估委员会提出的《关于组织及业务整体调整的视点》(草案)。其中在“关于组织调整的视点”项目之下,与“‘重设目标’原则下的组织改革”“法科研究生院的彻底调整”并列,也提出了“废除师范类、人文社科类的组织及向社会需求较高的领域方向进行调整”。

“是否应该在‘重设目标’原则下尽快开展组织改革?特别是师范类学部及研究生院、人文社科类学部及研究生院,是否应考虑18岁人口的减少以及人才需求、教育研究水平的确保、国立大学的作用等要素,努力制订组织调整计划,积极尝试废除组织,以及向社会需求较高的领域方向进行调整?”这一具体表述与本次通知几乎完全相同。

这么看来,本次通知的内容在2014年8月就已经公开,同年9月就已经发给各国立大学了。当时,虽然《东京新闻》也曾刊登题为《文科将从国立大学消失?文科省下发改革方案》(2014年9月2日)的报道,但各大报纸都未跟随,大学方面也没有对方案表示明确反对。然而,短短一年后的2015年夏天,媒体突然群情激昂,开始集中声讨文科省。

“废除文科学部”批评意见的背景

为什么虽然通知的实质性内容早在2014年8月已经公开,却在近一年后的2015年6月才突然成为了舆论的焦点呢?理由大致有以下三点:

第一,是2015年夏天的政治状况。这一年夏天安倍政权在国会强行通过了包含“集体自卫权”的安保相关法案。很多人认为这是违反宪法、无视法制规则的粗暴行为。在目睹了政府在安保法案问题上的强硬态度的人们眼里,这是一个胡作非为、崇尚暴力干涉的政权,要毁掉战后日本积累下来的,尤其是自由主义的传统。而下村文科大臣要求大学在开学及毕业典礼上升“日之丸旗”、齐唱《君之代》歌的复古主义的腔调,也强化了舆论界的危机感。

在同一时期,总建筑费用超过2500亿日元的东京新国立竞技场的建设也出现了重大问题,文科省及管理组织“日本体育振兴中心”的错失一一暴露于公众眼前。通知公布的时间,正好是在这些问题导致人们对政府及文科省的不信任感大规模蔓延的时候。媒体及舆论有充分理由相信“安倍政权及文科省又要干什么坏事了”。

从媒体方面来说,与通知的内容首次公开的一年前相比,谴责政府的舆论气氛高涨这一背景,也强化了他们选择这一话题的动机。再加上通知本身纰漏较多,于是成为了绝佳的攻击对象。审视关于“废除文科学部”的一系列报道,可以看到是媒体主动将报道一再升温,试图将这一引人关注的话题与安保相关法案、文科大臣的国旗国歌要求、新国立竞技场等问题联动,将舆情的不满引向安倍政权及文科省,全过程一目了然。

本来媒体的责任是整理文科省通知背后的脉络,分析其意义,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传达给读者。要做出这样的分析,就必须对近年日本大学改革情况有所理解。然而,一系列报道却在缺乏这一认知的情况下,简单迎合了批判政权的潮流,不去探讨通知的本意是否真是强行“废除文科”,只是将其与安保相关法案等捆绑在一起予以谴责,这一态度从新闻工作的角度来看颇为不妥。

第二,是文科省方面的失误。他们对2014年到2015年夏天国内政治状况发生的变化缺乏理解。同样的信息,因为接受者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其意义也会完全不同,这本来是交际理论的常识,遗憾的是文科省缺乏这样的认识,因此在2015年照本宣科地抄录了前一年的文字。可是政治状况已然不同,媒体的态度、民众的感情也迥然相异,信息接收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如果文科省方面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在这一年夏天紧张的政治状况下,媒体正严阵以待,四方搜罗抨击安倍政权的材料,想必即使是同样的内容,也会更加谨慎地选择表述方式吧。其实只需对措辞略加调整,比如修改为“国立大学要思考面向未来时应该担负的责任,努力制订组织调整计划,积极尝试包括废除旧组织在内的彻底改革,以及向引领社会期待的领域方向进行转换”,虽然本质并未改变,但通知在世人眼中应该会变成一个面向未来的、积极向上的要求。

“挣钱的理科”与“不挣钱的文科”

第三点则是更为根本的问题。政府重视产业竞争力的大学政策,至少从2004年国立大学法人化前后就开始推行,其背景是似乎已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挣钱的理科”与“不挣钱的文科”这一对立,而大学方面也全盘接受了教育必须服务于经济发展这一前提。社会上形成了这样一种“常识”,即在文科学部学到的东西既无法帮助就业也赚不到钱,因此最是无用。人们即使嘴上不明说,但内心都觉得事实的确如此。这种想法普遍存在于广大国民之间,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经济界以及媒体对本次通知的反应,其实只相当于也应肯定文科的价值这一程度的表态,认为文科省的通知有些过激而已。然而根本问题在于,过去十几年的大学政策都是建立在文科学部学到的东西百无一用这一误解上的。批评本次通知并非只是指责一下文科省就万事大吉,其中潜藏着极为重要的问题。“挣钱的理科”与“不挣钱的文科”这一对立成为了世间的“常识”,这才是隐藏在本次“废除文科学部问题”引发的事态背后的真正的根本性问题。那么,这一对立架构又是如何被建立起来的呢?我们不妨一起回顾一下其过程。 xfRwmyQJOOXOyh9rm2df1oNy8OC757flI42XuHcP5++oQH0RlnOTunrzEu7RWaN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